【写作任务】
欣赏小说,不仅要品析作品在情节设置、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更要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同样,创作小说,固然需要学习典范作品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是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本单元小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小说名家的风格特征。选择你喜欢的一篇细加研读,从中选取感兴趣的某一要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2.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开怀……试着从中采一二,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小小說。
【写作引导】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到商场里照“哈哈镜”。契诃夫的小说《不平的镜子》就是一面哈哈镜。这篇小说不仅有着巧妙的构思和耐人寻味的结尾,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样一个“哈哈镜”表现出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本单元后的写作指导《学写小小说》给我们很好的写作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结尾的精彩与否是一篇小小说能否出彩的关键,优秀作家常常能通过巧妙的构思,在结尾处完成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突转。”一个好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好结尾总会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正如古人“豹尾”之喻,主张瘦劲而有力。
→佳作亮相→
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篇小小说。
这天傍晚,早该放学回家的小明还没到家。
围坐在饭桌旁边的爸爸、妈妈等得不耐烦了。在妈妈目光的催促下,爸爸犹豫一下,还是披上外衣,打开了房门。
儿子小明已站到了门口,他的身后,则站着一个陌生人……
下面会发生什么?请你将之描绘出来,要求续写的故事情节完整、合乎情理,结尾能出人意表、引人思考。不少于800字。
灵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高一(12)班 汪睿哲
“你……你是?”小明的爸爸疑惑地看着黑衣人。
“怎么,才这么几年不见,就不记得你的老朋友了?”黑衣人一边说着,一边缓缓地脱下了头上的帽子。
“你是……武刚!”小明的父亲惊喜地说道。
“爸爸,”小明抓住爸爸的手,指着武刚说,“这位叔叔可好了,他不仅带我去吃了晚饭,还送给我一个礼物。”
小明立刻把一个漂亮的香囊给父亲看,“这个袋子可香了,叔叔说放在床头,能使觉睡得更好”。
小明的父亲慈爱地抚摸着儿子的头,轻声责怪道:“以后不要乱和陌生人走,幸好这次是武刚叔叔,万一是个坏蛋怎么办?”
小明嘟囔着嘴:“知道了。”然后跑去饭桌前吃晚饭了。
小明的父亲拍拍武刚的肩膀说:“快进来说话。”他领着武刚进了书房。
小明的父亲询问武刚是否喝茶,武刚摆了摆手,缓缓坐向身后的一把椅子,说:“我这次来不是为了老同学聚会,咱们来谈谈正事。”
武刚的脸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下一部小说什么时候出版,我想知道具体时间。”
小明的父亲也倚在一把椅子上,缓缓点上烟,吹出一个个烟圈:“还没想好,准确地说,我还没有构思呢,一直没有灵感。你知道,一个作家的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可是要照顾孩子和老婆,一直没静下心来搞创作。”
话音刚落,武刚立马站了起来,激动地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如此浪费你的才华和精力?你是位才华横溢的悬疑小说家,你的侦探推理小说已经火遍全国!可你却因为家庭琐事,两年没有出书了!你知道那些读者有多么渴望你的新书出版吗?!”
小明的父亲不急不慢,又吐出一口烟:“你的意思是让我放弃教育孩子和照顾老婆,去写侦探小说?那不可能,孩子马上要中考了,老婆一直有哮喘病。唉!还是不谈这些,你小子近几年在做什么?挺神秘的啊。”
武刚这时候才平静下来,说:“我最近在一家化学研究所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发现一种有毒气体,只要在三米范围内就能闻到,刚开始闻不会有问题,闻了超过三十分钟就会晕倒,一个小时后就能窒息死亡。当然这种气体不适用于战争,但是用于谋杀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说着武刚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小明的父亲盯着这笑容感到有一丝阴森恐怖。他突然想起来,武刚把小明带出去一段时间,好像还送了一个香囊。等等,香囊!毒气!难道……一个恐怖的念头划过小明父亲的脑海,他立刻冲出去,发现小明在房间写作业,老婆正在客厅安静地看着书。
小明父亲立刻冲到小明面前,问道:“有没有不舒服?”
“没有啊。”小明满脸疑惑,“爸,你怎么了?”
这时,电话铃响了,小明父亲接过电话:“你好,是小明父亲吗?”
“是。”
“这里是警察局,我们刚接到一个通知,一名杀人犯已经逃狱,可他之前是位化学家,而且非常崇拜您,不知道他有没有找过您?”警察问道。
“有,他现在就在我们家。”小明父亲惊慌失措地说道。
“明白,您先别动,我们马上就到。”
不一会儿,小明的父亲就看到一辆鸣着警笛声的警车开到楼下,他像看到了救星一样。不一会儿,敲门声响起,小明父亲立刻开门,竟然发现武刚穿着警服倚在门边露出诡异的微笑:
“我就是来帮你寻找灵感的。”
★老师点评★
这篇小说很有意思,生活气息浓郁。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又出人意料,还有一点小小的悬疑色彩。结局设计非常巧妙,留下的一句话“我就是来帮你寻找灵感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人总会囿于现实,孩子中考,妻子得病,我们常常无法超脱这种生活的庸常和家庭的责任,“灵感”向“庸常”低头。然而,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意外”来让我们寻找“灵感”,活出色彩。这篇小小说与雨果·克里兹的《报复》神似。
(指导老师:方 兵 孙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