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城市新区肩负着区域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引领、社会功能承载的职责使命,对于提升城市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勇立时代潮头、紧扣发展旋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把握城市新区建设发展演进规律
近代以来,城市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由于高密度集聚、高强度开发、高效能利用,引发城市功能外溢、空间外拓、产业外延,只有在城市发展的演进规律中做优做强城市新区,才能整体提升城市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一,从城市形态演进看,迎来了圈层发展向整体重塑的空间格局之变。城市是空间和时间维度交互的地理投射和物理形态,成都已经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在空间结构上,城市新区顺应了城市从单核引领向多极支撑、圈层发展向网络链接的空间演变规律,以产城融合、组团发展、职住平衡的大尺度开敞性破除了簇群式、内聚式发展模式,实现空间利用有机循环。在空间形态上,当前成都正以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的营城逻辑,通过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促进街区形态、产业形态、景观形态多维聚合、一体融合。在空间布局上,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发展、战略留白,在“大公园”的城市界面中前瞻布局产业中心、交通网络、服务设施,促进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共融共生。所以,城市新区要把自身功能置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局中去思考,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精准性、空间层次性、发展内涵性,加快构建与超大特大城市战略目标相匹配的空间格局。
第二,从城市时代方位看,迎来了区域中心向世界城市的战略位势之变。当前,成都迎来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发展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窗口”,已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区域节点向国际枢纽蝶变。新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承载区、高端产业引领区、资源要素集聚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开放发展融合区,肩负着政策集聚洼地和制度创新高地的职责使命,加之城市新区作为国家外事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全球高端要素运筹的开放门户、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国际窗口,需要打造一批符合国际话语体系、世界贸易规则、全球流通标准的功能性设施、标志性项目、基础性建设,借助强大的催化效应和传导效应整体提升城市位势能级。所以,城市新区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功能作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来谋划推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从城市未来趋势看,迎来了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增长方式之变。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程,由于城市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功能摆位、治理方式不同导致新区特点不同。在建设之初,新区受主城“虹吸效应”影响,在经济活跃性、要素流动性、设施接驳性上对主城依赖性较大,此时扩散效应大于回流效应。在中期阶段,新区与主城联系日益加强,伴随着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加速导入、频繁交互,在整个城市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愈加突显。在成熟阶段,新区作为区域网络中心、开放枢纽节点、创新动能极核,对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形成反馈效应和放射作用。所以,城市新区要紧扣城市劳动资本建设——技术密集发展——知识经济迭代进程特有规律,科学转变经济组织方式、要素聚合态式、成果转化形式,从产业“转”的速度、创新“探”的深度、改革“闯”的维度做优做强。
城市新区发展的成果和未来机遇
成都是一座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都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开拓精神,在历经千年时光洗礼中愈显生机,城市新区也在大城崛起中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四川天府新区坚持与时代同行、与未来同新。4年来,四川天府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新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突破4000亿元,在国家级新区建设评估中进入第一方阵。未来,四川天府新区将探索以城市功能导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路径,全力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成都东部新区保持千年立城的静气定力和筑梦未来战略智慧。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高效能推进,以临空经济为特色、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2年来,蜂巢能源、普洛斯、吉利铭泰等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将按照“1457”总体发展思路,加快形成引领全省、辐射西部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能级发展平台,成为成都与重庆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
成都高新区深刻笃定一座城市与科技创新距离决定了与未来的距离。30年来,从“白纸画图”到“平地立城”,从“雏形初现”到“拔节生长”,成长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雄厚、创新资源最富集、城市建设最现代化的区域之一。未来,成都高新区将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做优做强城市新区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成都正处于要素集聚增长期、城市功能躍升期、现代治理提升期、产业转型加速期,要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通过持续做优做强城市新区筑牢城市空间主支撑、打造城市经济主阵地、培塑城市科创主引擎、构建城市开放主枢纽。
第一,以“规”制导,坚持整体规划和系统开发筑牢城市空间主支撑。坚持新发展理念为“魂”,公园城市为“形”,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格局。一是展现格局宏大、层次清晰的“开合区间”。遵循“人城产”逻辑,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以“多规合一”推进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以留白增绿、优化时序为未来新区功能落地预留空间。二是坚持深度融合、复合联动的“城市界面”,按照人口结构、社群结构、需求结构,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整体规划人才公寓、养老育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TOD综合开发等配套设施,处理好空间织补关系、板块联动关系、生态耦合关系。三是科学涵养自然优美、绿色集约的“生态本底”。四川天府新区围绕“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空间结构培塑“现代生态田园城市”景观风貌;成都东部新区借助“一山一水三廊多湖”生态格局构建丹景山观景台、三岔湖景区等城市生活美学、国际时尚潮牌、现代创意设计的展示功能;成都高新区立足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植入城市景观、绿道轴带、邻近公园等复合形态。
第二,以“产”筑基,坚持内聚引领和外溢辐射打造城市经济主阵地。城市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关乎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对带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产业代入+价值融入”全方位提升。要坚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按照“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构建产业生态,加强抢占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不断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坚持“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全链式发展。根据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等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的产业方向、产品门类、关联行业,以实施“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标定产业指南、解码产业规律,通过链式效应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三是坚持“内培优势+外塑品牌”全过程引育。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内培外引、内联外拓,构建城市新区重点企业分布式聚集、梯度式培育、协同式成长管理方式,加快培育具有本土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研发性总部,更好发挥交易结算、跨境贸易、海外融资等品牌服务功能。
第三,以“创”提能,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培塑城市科创主引擎。按照“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围绕“1+4+N”创新空间布局推动创新功能体系、创新空间体系、创新动力体系高效协同、有机共生。一是补前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坚持“人城科产”协调统一,加快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永兴实验室等世界级、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依托“中科系”、“中核系”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芯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为自主可控提供“新区方案”。二是强中端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对技术先进性、市场可行性、产业实用性等开展精准评估分析,完善“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潜在)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创业孵化、企业培育、风控投资等精准服务,以服务之“优”育科创之“新”。三是延后端提升创新转化能力。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创设科技创新智库、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探索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实验和应用在新区先行先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第四,以“融”聚势,坚持国际合作和区域协作构建城市开放主枢纽。当前,城市新区的经济外向度、外贸依存度、国际知名度已经不断提升,要用好用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能级。一是区域协作上台阶。围绕唱好“双城记”、建好“都市圈”,探索跨区域资源共用、收益分配、税收分成等创新机制,促进教育同城共享、医疗均质发展、社保无缝对接、政务服务事项等领域协作通办,更好发挥成都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国内合作促融合。围绕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发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各自比较优势,谋划和承接国家重大功能性基础性设施项目,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合作,促进文旅共享融合、消费市场共育、重点项目招引、品牌企业合作。三是国际开放提水平。利用多元化通道、高能级平台、供应链体系促进示范引领、外溢提升,借助“一带一路”商品交易展示中心、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会展创新发展引领区等开放型战略平台,以“买全球、卖全球”提升成都服务、成都创造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