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勤
[摘 要] 纠错教学是日常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优化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纠错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主”,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合理的安排,诱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以此提高课堂参与率,提升教学收益.
[关键词] 纠错教学;以生为主;教学收益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纠错自然必不可少. 在纠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纠错的各个环节中来,通过积极参与逐渐完善个体知识结构,优化解题思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纠错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根据作业或考试反馈选择一些高频错题进行集中讲授,通过深度剖析让学生找到真正的错因,以此提高学生“四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高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自主纠错活动,因此大多纠错环节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下,使得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不深,久而久之,容易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 基于此,笔者谈了几点对纠错教学的认识,以期教师更加关注纠错教学,通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提出问题
例1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b2.
(1)当p=,b=1时,求a,c的值;
(2)若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例1为一道单元检测题,从学生考试反馈来看,第(1)问的准确率在90%以上,但是第(2)问的准确率不到30%. 对于第(1)问教师不做集中讲评,让出错的学生自行订正;第(2)问错误率较高,教师将其视为典型错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深度剖析让学生发现自身认知中存在的漏缺,从而通过有效修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尝试
在本题纠正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生为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通过深度思考和合作交流更好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 错解展示
师:这样的解法,错在哪儿呢?(教师投影展示错解)
因为B为锐角,故cosB>0,即>0,a2+c2>b2,也就是(a+c)2-2ac>b2(*). 由sinA+sinC=psinB,得a+c=pb. 又ac=b2,则(*)式可化为p2b2-b2>b2,所以p>或p<-.
设计意图:教师挑选典型错误投影展示,通过再现过程让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查找错误根源,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自我纠错. 同时,通过展示过程也能让未曾出现错误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完善个体认知.
2. 独立思考
若纠错教学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那么纠错教学就缺少了灵魂,就变成了机械的“灌输”,那么学生也就难以在纠错过程中收获知识和技能. 在纠错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其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通过经历质疑、反思等学习活动更加清楚地认识错误、认识自己,以此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充当一个“旁观者”,不要刻意地去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质疑,这样带着质疑去学习,会极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潜能.
3. 小组讨论
合作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共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不同思维碰撞出火花. 通过小组讨论有助于个体认知深化,有助于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尊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品格. 在此环节中,教师不再是“旁听者”,而是“合作者”,教师要择机加入学生的讨论环节,通过必要的指导和调控让小组讨论朝着有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以此提高交流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交流展示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之前到底错在了哪里呢?
生1:我们小组认为,解答时忽视了对p取值范围的限制. 由a+c>b,得pb>b,p>1,故p>.
生2:对于原解,“因为B为锐角,故cosB>0”,这个转化是不等价的,应该是0
(a+c)2-b2<4ac.又a+c=pb,ac=b2,代入得 生3:我们小组与生2小组得到的计算结果一致,不过解题时我们加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 由a+b>c, b+c>a, c+a>b,得c-a c-a>-b, c+a>b,所以c-a c+a>b,即(a+c)2-4ac c+a>b.又a+c=pb,ac=b2,代入得1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有所成长、有所发展.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已经了解了各小组的交流成果,这时教师要扮演好“总导演”的角色,安排好学生的出场顺序,从而在有效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认知. 5. 反思领悟 师:与生2小组相比,生3小组加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但是他们最终给出的p的取值范围是一致的,这个是巧合吗? 生4:我觉得本题没有必要考虑三边关系. 师:为什么?(教师追问) 生4:因为满足“0<<1”的正数a,b,c是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 由cosB>0,得a2+c2>b2,所以(a+c)2>a2+c2>b2,所以a+c>b. 由cosB<1,则<1,即(a-c)2 b+c>a.综上,当0 师:非常完美,由此我们知晓,当B是锐角时,0 师:通过以上历程,我们找到了真正的错因,并進行了订正,你们认为本题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吗?(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5:刚刚研究的是B为锐角时的情况,如果B为钝角或直角,又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师:很好的问题. 若B为钝角或直角,即-1 几分钟后,大多学生已经得到了答案,教师选择书写工整、过程规范的解法投影展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解题过程. (教师投影展示) ①当cosB=0时,a2+c2=b2. 由(a+c)2>a2+c2=b2,得a+c>b,b2>a2,b2>c2,所以a+b>c,b+c>a. 因此,当cosB=0时,a+b>c,b+c>a,c+a>b恒成立. ②当-1 a2+c2 b+c>a.所以当-1 综上,当-1 生6: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分类讨论更简洁. 当-1 (a-c)2 b+c>a, c+a>b. 师:太棒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运算过程得以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了一个等价关系:-1 b+c>a, c+a>b(其中a,b,c为正实数).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得出当B是锐角时,不需要考虑三角形三边关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当B为钝角或直角时,又有怎样的关系?”由此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探究中不断提升. 问题给出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其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的解题思路已经形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为此教师选择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这样既能巩固前面所学,又能检测课堂效果;二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以此促进知识内化,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6. 练习巩固 练习是检测课堂效果,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必经之路. 经历以上纠错过程,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此时教师有必要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效果. 例2 若满足条件“C=60°,AB=,BC=a”的三角形有两个,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抽象问题的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教学思考 衡量纠错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一节课具体讲解了几个问题,而是看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在纠错环节中,要避免“就题论题”的直接讲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转换角色,既要做好“旁观者”,又要做好“合作者”和“引导者”;既要放权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提高教学效益.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既要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找到真正的错因,发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抽象出问题的本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纠错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问题,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思考、交流、合作中有所提高、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