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良
8月1日,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位势能级提升。制造强市战略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着眼治蓉兴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深刻影响成都产业发展格局和城市发展能级,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为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筑牢产业支撑。
为什么要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顺应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凸显了制造业在新形势下、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稳增长的底盘支撑。中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要求制造业增速不能低于经济增速。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挑战下,作为投资重要领域、就业重要渠道、外贸重要来源,“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成为稳增长、强预期的较优选择。
强实力的基础保障。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供应体系的核心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金融创新、科技转化、平台经济服务制造业,有助于筑牢经济基础、培育发展动能、增强城市韧性。
优品质的重要方面。产与城互促互进,空间更新、产业焕新、生活塑新一体三面,加快产业再造才能更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领域,加快去产能、促转型,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制造业在“双碳”目标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先锋作用。
育先机的战略选择。每一轮工业革命都会爆发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资源要素重组、经贸规则重构、经济地理重塑,曼彻斯特、底特律、硅谷先后发展引领时代的纺织、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了大城崛起。当前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新趋势、抢抓新赛道,重塑产业功能才能更好助力城市能级跃升。
为什么能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能、都适于实施制造强市战略,也并非消费型、生活型、金融型城市就不能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国外伦敦、纽约,国内上海、深圳都是金融、商业发达的城市,但都以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夯实了城市发展支撑。成都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有基础、有优势、有未来。
成都建设制造强市的基因。在农耕时代,成都规模生产蜀锦蜀绣(纺织业),设锦官、置锦里、建锦官城,蜀锦蜀绣的交易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外贸发展;又因战略要冲和冶铁先进,建车官城;再因印刷业发达,促进了文化繁荣和金融创新(交子)。先天的宜居禀赋和后天的产业塑造,成就了成都“列备五都”、“扬一益二”的辉煌。
成都建设制造强市的基础。从产业底子看,成都在建国初就被列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目前已形成拥有38个行业大类、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从发展动能看,成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资源、平台、机构和人才富集,130余条国际航线和70余个国际班列链接城市,提升了成都在国际产能与技术合作中的位势和能级。从城市实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接续实施“产业升级”兴市战略、建设产业功能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建圈强链等探索实践,为制造强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厚实基础。
成都建设制造强市的基准。从地理位置看,成都是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也是离边离海战略后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既要与沿海城市共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循环,还应肩负拓展战略回旋空间的担当。从城市能级看,成都已站在冲刺2万亿经济总量、2千万人口规模的发展台阶上,未来五到七年或将实现新的万亿增量,制造业应作出最重要的贡献。从时代使命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成渝地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成都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求成都制造强市建设必须放眼世界谋发展、引领发展当示范。
怎么样去落实制造强市战略
當前,成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特征,表现为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制造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不相协调;高能级项目、高水平企业、高品质园区偏少,发展位势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高端产业低端化、城区产业空心化、园区用地低效化未得到根本解决,产业效率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根本原因在于开放优势、创新活力、人才红利等还未得到完全迸发。
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重大部署和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重要要求,我们应坚持战略思维、系统观念、问题意识,与“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和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协同起来,推动产业和城市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建议从三个方面着力:
加强总体设计。抓好战略研究,谋划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着力健全发展体系,扬长避短、保持定力、着眼未来,加快构建完善成都制造强市建设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品牌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着力优化工作机制,增强市县联动、区域协同、政企协作,健全联动招商、协同发展、综合考评机制。
促进资源协同。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创新链,加快布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机制,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畅通资金链,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构建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畅通人才链,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大力引育创新型、技能型和经营型人才,推动干部市县间、部门间、区域间交流锻炼。整合政策链,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夯实基础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功能、项目支撑能力和企业主体活力。坚持一园一策,加强平台布局、促进工业上楼,探索园中园、合作园和企业园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地标;坚持补链强链,用好用活重产基金,提升民间投资比例,强化平台型、配套性项目招引促建;坚持梯度培育,推动新经济企业向制造业企业升级,加快培育高精尖特企业,以优质环境、精准服务增强企业根植性、提升产业竞争力。(作者系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