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简而言之,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降压减负的指导思想,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意见》对作业总量和时长进行了具体规定,初中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政策实施后,教育界同仁纷纷对作业设计展开了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甚嚣尘上的应试教育的裹挟下,甚至在教育资本的推波助澜下,语文作业设置,变成了机械抄记、重复套用,语文训练,变成了“题海战术”。既谈不上思维训练,也偏离于语文核心素养,严重抑制了学习兴趣,悖反了人文精神,甚至,成为了勒在孩子们肩头的一条绳索,呈现出的问题很多。
作业设计缺乏整体设想,缺乏循序渐进,随意性明显。想到哪里,布置到哪里,没有总体规划,初一、初三一个样,三年的初中语文,作业、检测,没有坡度,初一的作业,初三可以做;初三的作业,初一的也一样做。
作业量大,耗时长。笔者曾经参加湖北省初中语文教学减负的一个讨论会,说到语文作业布置的问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语文是被迫布置大量书面作业。為什么呢,因为数学作业很多,英语作业很多,理化作业也很多。如果语文作业很少,甚至没有,那么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就被挤掉了;如果语文不布置第二天必须交的作业,学生基本上会选择把语文排到最后,甚至不了了之。好像是说,语文被学科竞争所裹挟,被迫加入了“题海战术”的行列。让人哭笑不得!
作业反馈、评价不及时、不全面。由于作业太多了,巩固练习、综合提升、周记作文、读书笔记、书法写字……老师无法按时批阅评讲,或者无法全部批阅、评讲,直接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习兴趣大受挫伤。
二、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
作业训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从书本走向现实,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个体走向社会,在整个过程中,作业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甚至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交往的桥梁。因此,作业设计万不可以轻率敷衍。在“双减”背景下,一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作业设计要缩量控时
减少书面作业总量,控制书面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第一原则,是重新审视作业布置的主要动因。它属于政策指导,是必须落实的。所以,在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作业量的控制,不能搞“题海战术”。但是这个“量”,不能全班一个样,更不能全校一个样,搞一刀切。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发展阶段、学科水平、接受能力都不相同,对甲学生刚刚好的作业量,可能对乙学生超标了,对丙学生又不够。如何科学准确确定适合学生的作业量呢?首先要研究学情,掌握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因生设量。其次,要研究作业反馈,一个作业布置下去,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平均花了多少时间,准确率如何。再次,要灵活变通,及时调整,多次调整。
(二)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计作业,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作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一般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作业的设计,是否指向这几个方面,是否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语文老师在设计作业时的基本遵循。
1.挑战性原则。这是大家基本上都认同的普适原则。作业,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经过一定的思考,要有一定的付出,才能完成,就是要有挑战性。有挑战性的作业,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要求,才能激起探索的趣味性。不同的学生,设置的高度必须是不同的,所以,要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赋予挑战性,形成不同层级的挑战,从调动不同层级的训练,实现共同进步。
2.开放性原则。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认知、情感急剧发展的时期,语文作业设计不要限制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不要压抑,要开放。作业数量、难易、过程、答案、评价等等,都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选择。只要学生在研究、在选择,那么就是在思考。只要在思考、在体会、在积累,语文核心素养就会日益提高。
三、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作业设计除了要遵循一定原则与规律,同时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
(一)跨科设计作业
跨学科设计语文作业,就是在大语文观下,在别的学科学习或者训练中,把语文作业渗透进去,或者把几科作业训练结合起来,同时完成,一并解决了几个学科的作业,起到事半功倍,一举几得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控制作业时长的目标。比如,历史作业,英雄人物的史料积累,同时也可以是作文素材的积累;道法作业,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建立,当然也是语文思维认识培养;英语原著的学习,正是世界文学名著的阅读。
跨学科设计语文作业,实际上正是对“大语文”理念的践行。“大语文观”强调“大环境”“大课堂”“大教材”“大教法”,而跨科设计作业,正好把其他学科课堂变成了语文课堂,把其他学科教材,变成了语文教材,把整个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变成了语文学习环境。
(二)分层设计作业
针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情况,设计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不同时长及不同形式的作业,并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作业布置分为难、中、易的层次,不同发展程度的同学完成不同的训练任务,改变传统的全班作业一个模样、一个数量、一个标答的状况,这样,可以提高个体学习的效率,保证在“双减”的背景下,每个学生都能吃“饱”吃“好”,从而避免有的不够“吃”、有的吃不完的弊端。跳一跳,摸得够,完得成,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充分掌握学情,精心区分层次,精准设计作业,合适进行评价,这是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基本步骤。层次,不建议过多,虽然班级学情复杂,学生发展千变万化,但是,过多的层次,在语文老师的实际操作上,会让工作繁琐化,反而影响作业训练的落实。
(三)分类设计作业
按照语文知识与能力的门类,分别进行作业设计与训练。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可以大致划分为四大块: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从语文知识体系出发,可以分为语言学习、文学鉴赏、写作训练。而语言学习,则可更细分为字、词、句、段、篇、逻辑、修辞及标点。把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进行梳理,大致分类,用以引导作业设计,可以保证语文作业的精准聚焦,调集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减少作业繁冗、云山雾遮、不明就里的现象。
與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具体结合起来,分类作业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各种分类题型训练,包括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应用(选择题或者填空题),阅读理解,诗词赏析、综合语言运用与写作等。每种具体的题型训练,指向要明确,目标要具体,要交替进行训练,不得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延长书面作业时间。
(四)分时设计作业
在时间上,作业设计首先要进行总体规划。初中阶段,三年6个学期,一周5天,作业怎么布置,训练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效果,不能是随口一说,不能是一本乱账,要有顶层设想。其次,要体现出循序渐进,随时间推移,课业逐步深入,而不是平行模式。曾经有初中同学反映,初一跟初三语文作业(包括考试)差不多,题型一样,难度也相当。这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标设置没有坡度,过程没有循序渐进,这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至于具体的设计,初一、初三、初三,周一、周二、周三布置什么作业,如何顶层设想,如何逐步推进,限于篇幅,不作展开。
(五)适当设置非书面作业
《意见》对作业总量和时长进行了具体规定,初中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这里,限定的是“书面作业”,可以解读为,非书面作业不在此列。布置非书面作业,应该是可以的,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有着先天性的学科优势。(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吹扣字眼,违反降压减负的大政方针。)听、说、读、写,“读”和“写”跟书面作业更紧密,但是“听”和“说”,或者“讲”和“看”,甚至“活动”,都应该是远离书面作业的,是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动动脑筋的。
比如看电影(教师推荐)、主持家庭派对、讲故事、家庭演讲、时事评论等等,都是非书面的,既可以调动语文学习兴趣,又大大有益于语文学习,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
当然,教无止境,我们的探索也是要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万艳文,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