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后,初中数学课堂越发重视“生本教育”,课前活动已成为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以课前情境导入为例,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令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方法;情境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23-0025-03
引 言
课前活动环节虽然时长有限,但是能在短暂时间内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调动其继续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课前情境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数学故事,开展数学游戏活动等,促使其进一步了解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而高效参与课堂活动。
一、课前情境导入的作用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课前情境导入是一种新颖的方法,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结合课堂知识点,将课堂情境有目的地创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设定的情境内授课,使学生迅速了解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A班卫生区属于长方形,B班卫生区属于平行四边形”,创设“A班卫生区面积与B班卫生区面积是否相等”这一教学情境,引出“比较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此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而收获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前情境导入方法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都因问题情境足够有趣。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可带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无比兴奋,更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应打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准备阶段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科特点,采用恰到好处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其主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1]。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确保课前环节设置的问题极具趣味性与真实性,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其深刻意识到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
(二)创造设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疑”和“思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只有灵活设疑,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发挥思维主动性,处于高效思考状态。学生虽然无法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矛盾,但也想跃跃欲试。对此,在数学课教学伊始,教师就应创设既有情趣又能产生疑问的情境,这对日后数学课程教学尤为关键。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在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现在请第三排第五列的同学站起来。”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几个数来描绘这名学生的位置,并提问其他学生:“有谁能来描绘一下自己在这个教室中的具体座位位置吗?”
学生便会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展开了数学思考,尝试用教材内容解释“数”和“形”间的规律。由此一来,便导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认识直角坐标系”,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设置疑问:“在我们正式学习前,谁能来说一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一对数来描绘位置的现象呢?”这样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产生了想要迫切回答教师所提问题的欲望。学生在探索过后,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疑问”情境,并将其贯穿课堂学习始终,便可以确保数学课堂上处处都有“悬疑感”,时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令其不断产生创造灵感,独立尝试寻求各种问题的答案,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体验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踪迹,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情境时,应关注现实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并调动其注意力,令其集中精力思考,进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将问题情境进行“生活化”处理,就是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其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增强其体验感。这不仅可为学生理解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难题带来便利,还能切实培养其观察能力及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促使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宽泛性,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线段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环节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发现了吗?汽车站入口处的墙上总是会标上1.1米或1.4米的红线,这些红线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迅速进入讨论状态,得出的结果是“小朋友进入汽车站时,要站在这些红线面前与它们‘比身高,如果自己的身高超出了红线位置,就说明自己不再是‘免票的人,就需要主动购买车票了”[3]。有学生提问道:“妈妈告诉我有半票线!半票线是什么意思呢?”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立即引入比较线段大小的知识了。由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内容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能够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改善。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有密切联系。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计精彩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导入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熟悉的事物,进而理解数学及感悟数学知识,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解“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知识时,教师就可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全面导入课程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如“班级中的椅子都是几条腿的”“自行车为什么都会有车梯?车梯的作用是什么呢?”等,激發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在学习数学知识后,学生也要把所学的数学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使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在内心深处牢牢记忆数学知识。
(四)实践导入情境,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导入情境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时,要确保其可以通过切身体会感知数学内容,这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令其深层次剖析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三根小木条,并向学生提问:“大家是否能够使用这三根木条来拼成三角形呢?”这时,几乎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回答道:“当然可以了”。但是,学生在具体拼三角形的过程中,却没有真正拼成三角形。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就表示很疑惑。接着,教师便可以指导其应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去合理拼搭三角形,并思考“是否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构成三角形,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受好奇心驅使,学生纷纷动脑思考,并动手操作,致力探索出最佳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联系实践环节导入相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考虑学生能否在这种水平上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又或者经过教师启迪及点拨,是否能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在导入数学情境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能力,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境,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数学学习情境,不断发展个人数学学习潜力。
(五)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我国数学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涌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数学家轶事。为此,教师在创设课前导入情境时,可适当融入数学史料,通过这些文化资源丰富教学情境,借助数学故事或数学家的有趣经历,进一步激活学生心中好奇的“种子”,令其在了解数学家故事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魅力,并接受数学思想教育。例如,在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身上就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此外,教师为了避免数学故事的单调性,还可以引入国外数学家的故事,如牛顿、高斯、欧拉等,将这些动人故事引入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4]。比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引入历史上笛卡尔在午睡时分梦到蜘蛛趴在窗户上,进而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丰富情境内容。初中生普遍以具象思维为主,加上其缺少生活阅历,极易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吸引。
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教学目标,创设其他数学故事情境。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故事情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其中,令数学概念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内“生根发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国家的公主热衷于象棋游戏,想要对发明象棋游戏的人进行嘉奖。于是,她把所有发明人都叫到了宫内,在所有大臣面前宣布要满足发明象棋的人一个最美好的愿望。一名发明者很谦虚地和公主说道:‘亲爱的公主,我的愿望是你能赏赐我几粒小米!公主疑惑地问道:‘真的只要小米么?你没有其他的追求吗?发明象棋的人说道:‘是的,亲爱的公主,我只要些小米,而且我要把1粒小米放在棋盘的第一格中,然后在第二格放上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以此类推下去……每一格中的米都是前一格米的双倍,直到摆满棋盘,这就是我最美好的愿望。公主听到发明人的回答,眼前一亮,命人把棋盘拿过来,邀请在座的大臣一起欣赏发明者的操作。”这个故事到此为止,教师可继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公主能满足发明象棋的人提出的要求吗?公主会有那么多米吗?”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心理,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指数函数”相关知识。这种喜闻乐见的方法可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氛围,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数学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创设趣味性数学情境,通过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亲爱的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发现了吗?数学家总是喜欢说出一些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这些东西非常抽象,如‘数学归纳法原理。虽然数学归纳法原理看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小孩子也能适用。不知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一些小孩子总喜欢收集一些橡皮或者饮料瓶,将饮料瓶变成各种各样的素材进行小游戏,如把饮料瓶排成长列,推倒一个饮料瓶,其他的饮料瓶也会跟着倒下去。所以,只要推倒第一个饮料瓶,第二个饮料瓶也会倒,第三个饮料瓶也会跟着倒下去。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饮料瓶倒在地上。但是,如果只推倒了长列中的某一个饮料瓶,这一个饮料瓶之前的其他饮料瓶并不会倒下,以这个饮料瓶为起点,后面的其他饮料瓶会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效应,这个效应恰恰就是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完美诠释。”
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产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热情。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准备一盒纸牌,用纸牌代替饮料瓶进行实验,将实物带到数学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操作,更能打破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感悟,
使数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前导入有例可循,且绝非只是几种固定的方法。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习惯,其在课前导入时创设不同的情境,所产生的数学教学效果也会有一定差异。教师通过联系数学教材的重点与特点,选择本文上述的几种情境导入方法,可真正实现“导之有法”与“导之有度”的目标,升华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1]王金川.构建初中数学教学互动课堂的策略[J].学周刊,2021(20):99-100.
[2]胡凌霄.探究基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J].家长,2021(16):65-66.
[3]胡国梁.关于初中数学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天津教育,2021(16):160-161.
[4]蔡文婧.情景导入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7):242-243.
作者简介:华东平(1976.12-),男,福建连城人,任教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