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师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精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落实。如何精准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教材编写思路的深层思考、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关键。
一、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出发
要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也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围绕语文、语言两个关键词进行,要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如此制定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即使教师引导学生真的设计出了一座拱桥,也不等于学生完全完成了这篇说明文的学习任务;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即使学生回到家后主动为母亲洗脚或替母亲分担家务劳动,也不等于学生完全完成了这篇散文的学习任务。语文教学应当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教师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定位所教文章的教学目标。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个观点强化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很有现实针对性。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文章在语言形式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以散文语言教学为主——这篇文章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足以体现杨绛“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以分析文章结构和线索为主——作者兼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全文以作者与老王的多年交往、感情逐渐加深为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将文章“选材典型,各有侧重”作为教学重点,也可以把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应该说,《老王》这篇散文的选材、结构、语言及主旨、意蕴的探究和把握,都是适宜的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为阐释小人物的优秀品格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感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精神品质,或者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的好人”等,这就与教学目标中的“语文价值”背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很难真实发生。
二、从文本本身的视角出发
语文学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语文学习就是学生理解和把握文本的过程。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教师实施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托和载体。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质量,影响甚至决定教学目标的方向,从而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因此,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熟知文本内容,准確解读文本,从语文学科的属性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上分析文本,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目标确定—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转化。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好的支架与平台,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下面是一名教师对冰心《谈生命》一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培养默读习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中心思想;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乍看之下,这样的设计中规中矩;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该教师并没有深入钻研教材。这样随意的、概念化的教学目标,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适用于所有的文本教学。《谈生命》是一篇带有比喻、象征特点和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类散文,文章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体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文字精练老道。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从“这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章法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思考和设计。而案例中笼统、粗疏、零碎的教学目标,从满足教学设计的基本需要和开发文本的核心价值来看,都是远远不够的。
文本解读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走向和质量。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因视角不同而对文本生发出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意义,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后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名教师问学生初读后的感悟,有的学生说“读出了生命”,有的学生觉得“文中人物过得很苦”,更多的学生则读出了“母爱”。教师随即绕过了前面两个更有深度的思考,只把课堂教学转向对“母爱”主题的探究学习。散文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秋天的怀念》负载了太多的人生苦难、生命哲思。教师对文本的简单解读,致使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次上,学生的学习也因此被打折扣,实在可惜。
当然,文本解读是指导教师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的参考或指南,并不意味着它就等同于教学目标或教学设计。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也是梳理信息的过程。郑桂华老师曾经以《藤野先生》为例,梳理出多个教学目标,比如将《藤野先生》作为写人叙事散文来教、作为纪念性文章来教、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作为研究性学习材料来教等。郑老师也因此制定出差异性明显且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真实学习的情境中,文本解读视角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解读视角不同,教学目标的设置也不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因此有多有少。教师从解读文本出发,考虑文章的体式、特质,以及教材的特色和考试评价等因素,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确定更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透彻、深入地学习。
三、从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
语文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具有系统性。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既具有独立性,又都统一于单元总体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要立足于文本,还要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尤其是单元编写意图。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编排单元内容,各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对集中,语文要素也有较多交叉部分。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单元导语,即单元导学目标。在教学功能上,单元导语揭示了单元主题,提示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编者在编写单元导语时非常注重该单元与整册教材、整套教材的有机联系。所以说,单元导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非常重要的导教、导学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在设计具体文本教学目标时,需先认真解读单元导语,领悟编者意图,把所教文章置于单元教学中,再依据单元导语的提示分解所教文本的重点、难点,最后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真实学习奠定基础。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导语这样阐述:“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单元目标为课程目标服务,我们在给单元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等课文设置教学目标时,就要紧紧围绕这个单元目标展开,要特别注意“默读”的落实,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绝不能无视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任性而为,致使课文之间互不关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杂、乱、散的状态。
教学目标不能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而随意确定。在教学《一棵小桃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教学《驿路梨花》时,教师要让学生“重点学习略读”;在教学《黄河颂》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在教学《故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精准制定某一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单元目标的导教、导学作用,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纳入整个单元体系中。当然,单元教学的编写意图还在其他教材资源中有所体现,比如编者提供的批注、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等,它们不仅对确定教学目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取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手段等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备课时要善加利用。
四、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有效,主要看是否适合学生,这也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前提。从语文学习的主体角度来看,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基于学情设置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学生对文本语文要素的实际认知水平、对人文主题的情感基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杨绛的散文《老王》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出现过。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学目标显然也应有差别。初中生学习《老王》,教师要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读出小人物身上闪现出来的优秀品格的光辉,如“阅读课文,想一想,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在老王眼中,杨绛会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教材提供给七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编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而把思考“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放在了文本后面的“积累拓展”栏里。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七年级学生不必挖掘太深,学生能读出散文中的人性美即可。高中生学习《老王》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复杂的情感,体悟“愧怍”中深沉的人性思考,感知杨绛散文语言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 吴锋
肖培东
浙江永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名师、浙江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导师资源库专家、浙江省“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是全国首届“我即语文”教学奖获得者、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优化策略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理事;是《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语文核心期刊专栏主持人;在权威教育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教育的美好姿态》《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