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艳 杨灵敏
【摘要】本文诠释“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基于“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模式进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确立多元共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化、构建校企协作教学实践平台、实施“产教研赛”一体化实践教学、落实多方联动教学评价等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 德专创融合 产教研一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153-04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对社会的发展意义愈发重大。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了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和规划,指出各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人才培养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引导专业课程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及市场的发展需求。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为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被认为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就业岗位教育,是连接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的基本纽带,应满足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卢卓、吴春尚,2020),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正是为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而提出。“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是指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德育深度融合,开展专业、产业、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把学校办成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育人实体性基地,形成校企深度协作的办学模式,协同完成科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创建与共享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等,共同培养“德技兼修”“专创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以服务社会。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形成“产教研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团队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提升,为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奠定师资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的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教学、建筑产业发展之间相互分离,课题研究未能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情况,教师的科研成果缺乏有效的转化和应用;第二,专业课程教学与建筑产业发展脱节,未能与生产项目真实有效衔接,同时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短缺、教学评价内容和教学主体单一,使所培养的人才岗位适应能力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第三,专业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分离,课程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知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较少,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科学指导,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模式正是解决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难题的对症之药。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教学改革实践
(一)确立多元共育教学主体
多元共育教学主体主要指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教科研评委专家等,多元教育主体共育则指“家、校、企、专”协同育人。家、校、企、专协同育人,目的是加强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使父母增进对子女学习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进而因材施教;加强企业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质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项目对接,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加强学校与评委专家、企业联系,目的是培养教师的教科研精神,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服务社会市场生产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施多元共育教学主体教学模式,应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以家长和专家为协同,共同培育“德技兼修”“专创兼备”的人才。学校主动对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共同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实现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其中,企业导师与学生之间是师徒关系,师父带领徒弟完成生产性项目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徒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加强岗位适应能力;学校教师起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品德素质能力培养的作用;家长起到协同管理和监督学生,促進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作用,如家、校、企协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实习中的学习状态和安全问题做充分的了解和跟踪服务;评委专家对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教科研成果和学生参赛设计作品等进行鉴定(见图1)。
(二)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化
培养室内设计行业“德技兼修”“专创兼备”的高质量人才,需要加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成为具备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的室内设计人才。例如,在讲授中国建筑演变历程和特征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如,在室内专题设计教学中,可以列举如贝聿铭的“北京香山饭店”、王澍的“杭州南宋御街”、崔恺的“首都博物馆”等优秀设计案例,展示设计者的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执着专注、文化自信和大胆创新,由此进行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渗透与传播,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觉悟与职业素养,自觉成为大国工匠的传承人。
(三)构建校企协作教学实践平台
校企协作教学实践平台是指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性项目实践基地,以培养“德技兼修”“专创兼备”人才为目标,对接岗位人才培养需求,采取校企协作共建共享教学实践模式,共同培养有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协作的校内室内设计教学实践平台,可以与多家企业联动创建设计工作室,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按照企业岗位标准配置实训设备,对接生产项目进行实施方案设计与制作、作品汇报与展示等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此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打造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开展企业建筑技能培训,以及贫困户建筑工人技术培训。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学生实习教育教学中,其能满足现代学徒制的需求。教师主要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对接生产性项目,完成测量、观察、方案设计、客户洽谈、材料选择、方案施工等内容教学。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不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开展专业实习,发挥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在企业实习实训中,学生能及时获得企业导师的指导,并能在企业优秀员工的示范引领下,逐渐形成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与广西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某装饰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河池分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了“德技研创”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平台,学生在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的带领下,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四)实施“产教研赛”一体化实践教学
“产”是指企业行业的项目生产,“教”是指教育教学,“研”是指课题研究,“赛”是指专业技能竞赛。“产教研赛”一体化教学是指科研与专业教学、项目生产深度融合,教学与专业竞赛有效衔接,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产、以产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见图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施“产教研赛”一体化实践教学,首先要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教师科研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开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活动,使课题研究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试图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对接专业赛项,指导学生按照赛项要求和赛项评分标准进行室内设计专业作品设计,且将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用于参加各类赛事,用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室内设计专题教学居住空间设计为例,教师实施“产教研赛”一体化教学实践时,首先是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将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设计制图、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素质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能力,再依据教学目标拟定科研引领、赛项对接、校企合作、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其次是对接科研课题的内容,将教学内容设定为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改造设计,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传统民居文化的当代再设计。本次教学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组成。课前,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计调研,由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课中,第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前期调研汇报,树立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二阶段先介绍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改造设计方法和设计依据,然后对接赛项任务书,如未来设计师第十届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广西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设计文稿,并进行文案讲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第三阶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深挖其中蕴含的民居文化元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与当堂训练,完成平面草图方案设计和方案讲解。教师进行点评,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设计,确定最佳平面设计方案和完成平面方案软件制图。在制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第四阶段学生继续深挖壮族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并结合时代需求再设计出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居住空间环境,确定效果图方案设计,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第五阶段学生进行作品汇报,教师点评。最后,由校企共同完成设计作品的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五)落实多方联动教学评价
多方联动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方联动教学评价往往对教学质量起到有效监控的作用,且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保障。教学评价的主体由学校教师、企業导师和教科研评委专家等组成。评价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线上评价可以通过职教云、智慧校园、问卷星等平台辅助完成。教学评价内容包括企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创业质量进行评价;评委专家对教师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价;评委专家对学生参赛设计作品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作品设计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技能能力等进行评价;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见下页图3)例如,在省部级教师教学设计大赛获奖案例“人体工程学之座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多方评价主体通过智慧校园和问卷星等平台进行了线上教学评价。一是由企业、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二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对学生作品点评,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的考核,同时各学生小组进行自评与互评;三是让学生分享成果与交流经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开拓创新设计思维;四是作品展评并提交相应的设计赛项参赛,由评委专家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价,确定参赛结果。
三、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的教学改革成效与反思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对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的教学改革之后,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学生的“德”“专”“创”能力与教师的“产”“教”“研”能力共同发展,实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和教师的教科研服务能力培养目标。一方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近几年笔者在省市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4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3项、撰写并公开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7篇。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理想,能完成独具创意的设计作品,且得到企业和客户的认可,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且就业率稳步提升,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形成了当前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德专创融合、产教研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了课程教学质量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一批“德技兼修”“专创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性,需要结合学情因材施教,加强“德”“专”“创”指导;“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学生参赛作品、参赛数量相对有限,应进一步将更多参赛项目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職成〔2020〕7号)[Z].2020-09-16.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3]卢卓,吴春尚.专创融合改革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J].科教育与职业,2020(19).
[4]邹锋,刘键.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
[5]思政课堂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4).
[6]鲁晓双.职业教育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初探[J].科技与出版,2021(11).
[7]黄艳丽,戴向东,郑雅婷,等.设计专业企业实践“金课”建设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8).
[8]王思梦.“双高”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
注:本文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立项项目“基于德专创并重、产教研一体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GXXDYB202231)、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类人才‘产教研创一体化培养研究与实践”(GXGZJG2022A033)、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文化及当代设计研究”(2022KY143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段平艳(1991— ),湖南茶陵人,硕士,讲师,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设计、室内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杨灵敏(1986— ),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工程师,柳州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