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探源”

2022-05-30 10:48:04汪兰
先锋 2022年8期
关键词:探源中华文明古城

汪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成都,有着4500年历史的宝墩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课题。近十年来,宝墩遗址在探源工程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为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增添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不起眼的陶片浮出“大家伙”

1995年,时任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队长江章华带队对新津宝墩进行考古调查。初来乍到,工人的工作热情令他非常吃惊,“第一天就挖了一米多深。”

那时候,在老百姓心目中,考古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大家都把考古等同于“挖宝”。

一个星期以后,没有找到任何“宝贝”。从泥巴里抠出来的,只是一些零散破碎的灰白陶片而已,工人的热情逐渐消退。

江章华的眼睛却渐渐发亮了。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陶片全部收集起来——在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使用这些石器的远古劳动生活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刚刚进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江章华参与的第一个考古项目是十二桥遗址考古发掘,多年来的经验让他敏感地意识到,宝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年代甚至比十二桥遗址还要早。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跑到新津县城里,给时任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队长王毅打电话,“找到了一个大家伙。”

通过碳十四测年,专家们确认了宝墩古城的年代为距今约45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大家伙”——宝墩文化,不仅远远早于十二桥文化,还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秦汉前成都历史一度扑朔成迷

宝墩古城是怎么发现的?

其实,宝墩古城一直就屹立在成都平原上,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家门口的这一座座“土墩子”一点都不陌生。

在考古发掘前,宝墩古城被当地居民称为“龙马城”——瞧,人们早就知道它是一座古城了。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它也被称为“孟获城”。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断壁残垣竟然有4500年的历史。

秦汉之前的成都历史一度扑朔成迷。

西晋末年,一个叫成汉的小国曾短暂地统治过成都。成汉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教,成汉国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史官名叫常璩。常璩仰慕东晋的文化,桓温伐蜀,常璩劝蜀主李势归降东晋。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之后,为了让所有人都知晓巴蜀文化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常璩将毕生著述汇聚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记述了巴蜀地区久远的历史。很久很久以前,巴蜀的先民在蚕丛王的带领下居住在岷山的石洞中,后来,先民翻山越岭进入成都平原,又历经鱼凫、柏灌、杜宇、开明四代蜀王,直至战国时期,蜀国被秦国征服,秦相张仪在成都修筑了城墙,蜀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还留下了五头镇水石犀。

在茫茫史籍中,《华阳国志》留下的只言片语,就像缥缈的传说。谁知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却让罕见于史料的古蜀史“浮出”历史的地表,与《华阳国志》互为映证,古蜀文明的源头,也逐渐清晰。

大量考古发现建构古蜀文明

第一个被发现的是三星堆。

1927年,广汉市月亮湾农民燕道诚在家门口无意间挖到了一些精美的石壁、石凿、石斧、石矛等玉石器。成都金石名家龚熙台考证后,认为燕宅旁发现的玉石坑为传说中古蜀望帝的葬所,一时间,这批玉石器名声大噪。

1934年,时任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在燕家院子附近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和陶器。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百花潭、青羊宫以及郫县等多处发现了战国墓葬。1959年,在兴建成汶铁路时,工人在彭县竹瓦街五显庙发现了一个埋藏于地下的大陶缸,里面竟然盛放了21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为了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现大量涌现。

1980年,新都马家大墓被发现,腰坑内出土188件青铜器,是截至当时成都地区考古发现的屈指可数的高等级墓葬。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该墓主人可能是古蜀开明王。

1985年,成都十二桥遗址面世。考古学家認为,该遗址的年代可以上溯至商代早期。而彼时的成都,在史籍中记载寥寥,正如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正在逐渐填补古蜀历史的空白。

1986年,就在广汉三星堆的砖厂工人取土烧砖时,两个器物埋藏坑意外被发现,出土了大量造型雄奇瑰丽的青铜器,展现了古蜀王国独具特色的精神世界。

2000年,商业街战国船棺葬被发现。在这座罕见的战国大型船棺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漆木器,精美的床、案、凳等生活用具,展现了古蜀贵族生活的精致奢华。

2001年,金沙遗址惊天出世,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等珍贵文物让世界震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二桥文化最重要的遗址。

大量的考古发现,终于建构起了古蜀史。上个世纪末,江章华、王毅、张擎等考古学者提出,将成都平原先秦时期文化遗存划分为四个大的文化阶段,即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此后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涓流入海。

宝墩遗址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1996年,以宝墩古城遗址为代表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旨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

2009年起,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推进,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重启了对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

此后,宝墩遗址的考古成果捷报频传。2014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宝墩内城区域发现一座面积为360余平方米的古城居民生活建筑。这是在宝墩遗址发现的第三座大房子,周围还有许多小房子。专家推测,这座大型建筑很可能用于进行宗教活动、大型聚会,类似于今天的礼堂。

201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宝墩古城内发现了一条人工引水沟渠,还发现了一条与城墙走向一致的环形土路;2018年,又发现了连接宝墩古城内外的一条主干道——彼时,宝墩古城内的居民已经构筑起了一道颇为发达的“交通路网”。

这些重要的发现,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们揭示了宝墩文化时期古蜀文明这一中国重要区域文明的发展程度,再现了蜀地文明演进的情景。

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学者也纷纷加入对宝墩遗址的探索中,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的应用,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2020年起,宝墩遗址又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古环境和人地关系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资源与技术研究”。

2021年,通过对土壤植硅体的分析,宝墩遗址内发现了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周年,在包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多位专家在内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產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

今年1月21日,集宝墩文化展示、宝墩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出土文物整理修复、考古人员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将宝墩遗址30多年来的考古成果向公众分享,极大地提升了宝墩古城的知名度,也让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底蕴更加广为人知。

猜你喜欢
探源中华文明古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6
翘街古城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6
安居古城
青年歌声(2017年6期)2017-02-08 13:56:31
春秋古城一日游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5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