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企业是制造强市战略的关键参与主体,共同构建城市制造业的生态与竞争力。本刊记者实地探访,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如何在成都炼成“小巨人”,面对当前制造强市战略目标,如何抢抓机遇,实现行业产业能级的又一次跃升。
自动化需求提升
“孵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我们今年6月搬进了新基地,原来场地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需要。”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说。8月15日,记者来到卡诺普位于成华区华月路龙潭工业园的“新家”,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區首个超3万平方米的国产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基地。
卡诺普的“新家”被设置为测试、库房、组装等不同的功能区间。每天,产品测试区总会呈现这样的场景:工业机器人被分别固定在一个个四方形的小隔间内,它们纷纷舞动“手臂”,这种状态会持续24小时。据了解,卡诺普每一台机器人都要通过实时量化的24小时测试,严格把控合格关口,只有最终符合标准的机器人才能“放行”,被运往客户手中。邓世海介绍到,未来,通过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机器人研发制造产线,实现批量化“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国际前沿智能制造模式。
回顾十年来公司的快速发展,邓世海感慨地说,“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我们是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大势下,取得了现在的成绩。”据此前工信部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在202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同比增长67.9%;营收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卡诺普始终与行业“同频共振”,近5年来,年产值平均增速达70%左右。
邓世海向记者介绍,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各项政策规范、扶持机器人行业发展,助推高端制造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机器代人”大势所趋。
成立于2012年的卡诺普,最初团队成员只有5人,靠着50万元初创资本开启创业之路,立志做“中国机器人先锋”。从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起步,到如今发展成为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智能传感器等)及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整机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内少数拥有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企业之一,作为国内自主化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供应商,其控制器在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在焊接细分领域,卡诺普焊接机器人整机是目前国产自主化机器人市场的隐形冠军。
自主研发打造核心优势
实现从零部件商到整机厂商转变
成立之初,卡诺普专注于智能制造板块的工业机器人开发,瞄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起步。“控制器”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它是机器人的“大脑”,决定了机器人的智力。“从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来看,机器人控制器技术几乎是每一个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必然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利器。”邓世海表示。当时中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国产厂商渗透率尚不高,长期以来市场都由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卡诺普团队从一开始就利用技术优势,走上了一条国产化替代的路,完全做自主研发。
2018年以前,卡诺普的重心是通过向客户提供性能优异的控制器,助力工业机器人达到更稳定的可靠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在高速发展势头下,卡诺普却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只做单一控制器业务,未来道路势必会越走越窄,“在与客户紧密对接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在现场出现的故障,除了机器人零部件出现问题之外,机器人产品批量制造的一致性与寿命问题,导致终端客户在应用机器人上产生较大困扰。我们做控制器对机器人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也促使我们对终端客户需求的理解更为精准。我们意识到,光做好机器人的大脑并不能完全实现公司让客户用好机器人的使命。”2019年起,卡诺普拓展产业链,将主营业务延伸到机器人整机,转型当年,公司就售出千余台机器人,2020年整机销售实现翻倍增长。
在技术上卡诺普有自己的独特技术优势,邓世海说到一项公司攻克的“卡脖子”技术,因为焊接工艺对机器人的轨迹精度要求很高,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零部件加工、装配过程的偏差,导致刚完成装配的新机器人精度并不高,需要进行“标定”。机器人所谓的“标定”,有点类似钟表、秤的“校准”。对于机器人的标定,这项技术是由国外垄断的,国外常规的做法是采用专门的标定设备,这种专用设备比较昂贵,投入往往需要上百万元。上百万元的标定设备意味着高成本,像生产焊接机器人的一道门槛,大多数国产机器人生产企业被挡在门外。对此,卡诺普通过在软件算法上的大胆创新,只用软件就能使机器人恢复精度,让客户实现“零成本”的标定。
据介绍,目前卡诺普拥有专利技术近200项,建有四川省技术中心1个。截至2021年,该公司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已近13%,研发费用可以占到运营成本的一半,也就意味着10块钱有5块钱是花给研发的。如今卡诺普拥有技术研发人员160余名,占总人数超过1/3,未来技术人员还会继续增长。
借力制造强市
提升本地产业链配套
“疫情来的时候,供应链也受到影响,面临了一定的挑战,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同时自身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国产替代化、供应链本地化。”一方面,卡诺普成立专门项目组做芯片研发替代方案,通过对国产芯片的改造和设计来替代进口芯片;另一方面,积极在本地拓展一批供应商,稳住供应链。
成都提出制造强市战略,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坚持项目支撑、建圈强链,持续构建产业链生态圈。作为在成都本地孵化成功的小微科技企业,在建圈强链行动中,卡诺普是本地链主企业,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较长,制造一台工业机器人需要上千个零部件,也就意味着需要向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发出订单,“链主”即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要从计划、订单、库存、采购、制造、质量和物流,与供应商紧密协作,才能维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即便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在一些关键环节,卡诺普团队仍旧希望实现补链强链。
“在供应链环节,虽然大多数零部件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但我们已经在成都本地拓展了一些供应商,希望实现供应链就近配套。”在邓世海看来,本地供应链配套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产业能级的不断提升,卡诺普团队希望将本地供应链配套率占比提升到60%左右。“同时,期待通过我们的成长壮大,对上游供应商形成更大的需求刺激,吸引沿海供应商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和我们实现就近配套。”
邓世海表示,在战略机遇下,势必会让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更为顺畅,加快上游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企业制造成本更节约,研发效率也会提高,同时,也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产业链下游工业机器人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我们立足国内市场,同时向全球市场覆盖,通过技术的突破、工艺的提升更进一步深耕市场,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公司。”邓世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