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2022-05-30 10:48:04王福平陈杰
先锋 2022年8期
关键词:成都制造业企业

王福平 陈杰

制造业是立城之基、興城之要,纵观世界级城市发展历程,制造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对城市能级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始终是国内外先进城市构筑全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成都提出制造强市战略,是站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的关键举措,对全面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发展动能是成都制造的关键

长期以来,成都工业发展主要由国家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外源性因素推动,“嵌入式”发展特征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蓉布局了以十项前苏联援助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为成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化工和冶金建材等重工业为“骨架”的工业体系,也导致了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单株移植”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后,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活力短暂释放,主要从事轻工业的乡镇企业一度蓬勃发展,但受限于改革不彻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局限等因素,绝大部分已经消亡。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工业集中发展,工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形成了3个层级共13个重点产业的工业体系。然而,由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不足、高能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始终未能真正形成,在新一轮城市产业竞争中逐渐处于被动。

对外源性因素的依赖,导致成都制造业一直处于跟跑状态。如计算机、汽车整车等领域长期跟随深圳、上海等城市发展步伐,在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上较为保守。有根企业发育不足,引进的大企业本土化不足,制造业领域仅培育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长期低于杭州等城市。工业体系的先天不足,致使成都长期采取“重招商、轻培育”的政策思路,要素配置政策滞后,长期以来主要向招商引资企业倾斜,对本地企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同时注重本地企业培育的直接融资市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政策与深圳等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比较优势亟待转变为竞争优势

虽然成都制造业发展对外源性因素依赖严重,但是已经培育出了多重比较优势,具备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的条件。

开放新前沿的市场优势。成都作为超大城市,经济密度、产业多样性、市场容量和辐射力具有显著优势。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2000万,经济体量接近2万亿,大量新技术、新业态在成都都能找到应用场景。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规模接近3000万,经济总量突破2.5万亿,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本地市场支撑。同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对内可辐射武汉、西安、昆明、贵阳等中西部各大城市,对外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场影响力正延伸覆盖至全球范围。

特色明显的产业基础优势。成都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过万亿,正加快与重庆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五大产业在全市制造业中比重达到75%。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航空第四城和氢能第四城。

绿色低碳的能源结构优势。成都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万元GDP碳排放第8,人均碳排放最低。水、风、光等清洁电能占比接近90%,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接近45%,清洁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0%,领先全国近40个百分点,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西部领先的创新资源优势。成都拥有高等院校65所,国家级研发机构30多家,国家级科研平台126个,形成了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通过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随着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让科教资源“先天优势”正转变为创新发展的“强劲态势”,创新优势将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制造强市需要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成都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在总体规模、关键要素供给等方面建立了比较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全市高端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2020年,五大先进制造业营收规模占工业比重74%,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营收规模占工业比重已经超过50%。但从行业利润率看,电子信息利润率仅为3.1%,低于全市6.3%的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为6.5%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汽车制造和轨道交通不足6%。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远低于苏州的55.7%、深圳的37.1%。

市场主体支撑不足。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754户,占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仅为20%。缺乏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带动,导致中小企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企业整体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现有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分别为3户、6户,与上海(12户、34户)、深圳(10户、20户)等城市差距较大;龙头企业根植性较弱,重点监控的35户大企业,总部在成都的仅12户,排前10位龙头企业中有7家外商龙头企业。

创新能力有待增强。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 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投入强度1.3%,低于上海(1.5%)、深圳(2.9%)。高新技术企业7821家,与北京、深圳两万多家规模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尚需打通“最后一公里”,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不足50%,深圳、上海等城市转化比例达70—80%。

把握战略机遇,顺势而为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绿色发展机遇。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将带来经济社会系统的重构,国际先进制造业产能及载能型产业将加快向清洁能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布局,美、欧、日等全球主要消费市场正加快出台碳关税等政策,有利于成都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城市向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城市转变,加快消费电子、汽车、光伏等出口型绿色产业发展。

牢牢把握国家区域战略调整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是成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要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成都、重庆加快从竞争态势向竞合转变。《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成德眉资四市加速同城化发展,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人口和产业,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培育先进制造业生态圈。

切实利用好示范区建设机遇。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的时代使命,也是近年来成都获得的最重要机遇之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成都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有基础、有条件承担国家、省先行试验任务,有责任、有信心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都路径,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产业支撑。

突出四种思维,推进制造业跨越发展

当前,成都正以产业建圈强链工作为抓手,推进制造强市战略,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制造业发展质效。

以功能思维,推动制造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是城市功能的关键支撑,制造业发展应紧扣市委市政府推进“三个做优做强”要求,优化功能布局,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产业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协同错位,构建更具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地理空间。五城区应重点聚焦总部型、创新型、微加工型等都市工业,其他中心城区应围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方向,打造高端产业领域集群。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应强化创新策源转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郊区新城应树立郊区工业发展思路,注重生态价值转化,因地制宜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低碳等产业,布局一批零碳产业园区、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等,为全市双碳目标实现做好探索与示范。

以圈链思维,开展制造业企业招引培育。产业建圈强链是现代产业治理方式的创新,也是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要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提能力,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体系和畅通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加大对具有市场份额、产值规模、关键技术、平台资源等产业核心资源优势的“链主”企业引育,建立并及时更新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录,实施“链主”企业专员专班服务行动,清单式梳理“链主”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市场拓展需求、配套环节需求、要素资源需求等,实施精准服务。聚焦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强化专精特新、关键配套企业培育,形成“链主”、“链属”企业融通发展局面。

以賦能思维,夯实科技创新生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为牵引,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战略科技领域重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等,精准规划建设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度,以突破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导向,精准争取国字号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在蓉大院大所深度融入成都产业发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进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提高新兴重大产业机遇捕捉能力,积极培育一批链接国际顶尖科学团队、机构的中介机构,引导最新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孕育一批高附加值、高含金量的细分产业赛道。

以市场思维,促进要素高效精准配置。探索试点工业用电市场化改革,倒逼企业持续推动产业高级化、产品高端化,提高生产利润率,以消减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持续保持产业竞争力。以投代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重产基金、科创基金、新经济天使基金引导功能,实现政府千亿级基金撬动社会万亿级资本,建立容错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关键“卡脖子”产业化项目。以个税补贴、人才奖励、子女教育配套及国际化社交平台打造等手段,降低人才负担,培育吸引成就一批思维开阔、敢于突破的创新型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统筹行业资源的领军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思维的管理型人才,以人才领先发展支撑产业迭代和结构优化。(王福平,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陈杰,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成都制造业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穿过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数看成都
先锋(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成都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