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与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媒介。语文课程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四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哪些事项?为此,本期组织了三篇文章进行讨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徐国珍从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分类、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策略等角度比较全面、系统地讨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北京市景山学校周群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资源整合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要理解课程资源的类型,要紧贴语文教材开发优质资源,要重视积累现实生活资源。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胡阳语、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胡海舟针对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对一线教师把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所帮助。
【摘 要】课程资源,是知识、信息与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媒介。语文课程离不开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呈现多样化趋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设计语文课程与实施高质量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保障,应遵循导向性、开放性、适用性、共享性原则,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精选优质课程资源,充分解读教材、调动多元主体,不断丰富资源类型和建构课程资源体系,注重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活动,合理评价课程资源的价值,不断改进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与利用方法,为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价值与意义,分类,开发与利用原则,策略
一、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同时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2]。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媒介。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提供教学所需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情境、多样化的学科素材,能够呈现学习者多样化的理解与思考,展示学习者个性化的感受与表达,能够开阔教与学的视野,拓宽教与学的思路,提升教与学的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语文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能够体现课程资源的新变化。
1. 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
纸质资源,多指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纸质刊物、各种图书等书籍或资料。纸质资源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的总和,具有便捷与高效的特点。丰富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日常生活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社会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街边林立的店铺招牌、有关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体察现代社会生活,能够拓展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能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既有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有自然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包括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多样的文化现象和丰富的文本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3. 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通过显性资源,教师能够了解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了解课程推进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借助隐性资源,能够加大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需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类型,需要不断创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原则”[3]。只有堅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有效保障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开放性原则
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拓宽视野,保持开放的心态,从教材、教学过程、生活体验等多个方面挖掘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在不同教学阶段恰当地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实现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
3. 适用性原则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遵循适用性原则。开发者和利用者要选择适合学习者认知水平、课型特点、课堂容量等的课程资源,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推进教学。选取适宜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教授者和学习者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从而更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4. 共享性原则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仅靠教授者和学校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全面完善的,须要借助多方力量、持续努力才能建构起较为全面、完整的课程资源体系。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有计划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系统;应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资源建设,通过开发阅读资源库、建设跨媒介阅读平台等,逐步建立地区、学校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的机制;还可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创造条件,积极发动教授者、学习者和区域、学校、家庭以及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等多方的力量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精选教学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4]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所需课程资源的范围,然后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明确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用来做什么”“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三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即课程资源“用来做什么”;其次,从教辅材料、报刊、专业网站等不同渠道获取资源,还可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求搜索相关课程资源,再引导学生对将要使用的课程资源加以规划,确定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排列布局,解决“什么时候用”的问题;最后,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是挖掘教材内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重新建构教材内课程资源间的关系,还是向外拓展,建立教材内课程资源与教材外课程资源间的联系,即处理好“怎么用”的问题。因教材外的社会生活资源过于纷繁庞杂,而课程推进时间又有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根据教学需要精选、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整合过程中,还需要依据资源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择优而用。教师既要关注各种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灵活转化或创造,还要注重资源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主次分明,并能够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标准和目标加以灵活调整、利用。
2. 充分解读教材是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的前提
统 编 语 文 教 材 是 语 文 课 程 推 进 的 重 要 载体。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内容,了解单元、单篇课内教学资源的配备情况,然后开发和利用适切的课程资源推进教学。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由《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四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构成。《军神》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包括课文(含插图)、课后习题(从积累运用、朗读理解、拓展实践等维度设计)、阅读链接等部分。通过阅读文章内容、观察插图、借助课后习题的关键问题,我们梳理了文章对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了解了他内心的变化。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插图,借助插图想象刘伯承当时的动作、神态,进而深入体会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后,借助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学生了解了不同事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我们可再给学生介绍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导学生观察纪念碑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借助想象,对不同人物进行描写。这一单元的教学,重在体会对个体形象的刻画,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纪念碑上的众生相,通过观察群体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动作、神态,训练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比较中凸显人物个性,在人物群像中体会革命者的英雄本色。《军神》一课的教学应在充分解读教材后,联系插图和阅读文本,借助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思考,加强教材中课程资源的联系。同 时,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借助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完成新的写作任务,既可以提升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利用革命英雄人物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3.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建构课程资源体系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课程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须要调动多元主体,不断丰富课程资源的类型。教师不仅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还要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动态课程资源,并及时进行整理和加工,不断丰富教与学的资源储备。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拓展资源领域、丰富资源类型;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建设,运用课程资源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资源配置模式。区域教研部门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统筹规划语文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借助区域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丰富课程资源的储备渠道,探索运用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促进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语文课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要善于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资源体系。如针对统编教材中涉及的动物类的相关文章,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相关资源时,首 先,要明确各阶段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燕子》一课侧重“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第三单元的《蜜蜂》一课侧重“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麻雀》一课侧重“把围绕麻雀相关的事写清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组课文侧重“写出动物特点,表达对动物的感情”,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一课侧重“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第六单元的《松鼠》一课侧重“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说明白”。其次,针对开发和利用的课外文章,须要建立相应的资源体系,以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进阶。建构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能够凸显课程资源特色;建构知识、能力体系,能体现课程资源的衔接与发展,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4. 注重育人功能,创设学习情境和优化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要多角度挖掘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一方面,教师要多角度分析,筛选、整合课程资源,依据课程资源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关注、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课程资源;在使用课程资源时,同一课程资源又因使用个体的主观需要,在不同教学阶段使用将彰显不同的教学价值。如一篇课外阅读篇目在课文讲解之初的作用多为创设情境,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的作用多为比较阅读材料,在課后练习中出现则多为对习得阅读方法的迁移和运用。另一方面,学校和区域教研要善于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5. 依据教学效果,合理评估课程资源的价值
在语文课程推进过程中,要合理评估课程资源的价值,为后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在使用课程资源前,要对教学资源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作出评价;在使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真实表现,评估课程资源发挥的作用;在使用课程资源后,要根据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资源的价值,反思课程资源使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总结经验,改进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与利用的方法和策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循环,打下扎实基础(见图1)。
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由于开发主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学识积淀和认知方式,资源开发方式、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使得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多样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舍本逐末的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立足教学实际,在充分使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适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师自身经验、学生需要以及区域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更新。
参考文献[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1,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