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提问:从“能问”走向“善问”

2022-05-30 05:23解生华

解生华

摘要:《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多角度提问策略,还需要指导学生甄别和筛选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提高阅读实效。教学中,借助问题清单多角度提问,帮助学生巩固“能问”;借助课后习题指导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学会“善问”。

关键词:多角度提问策略;问题价值;问题清单;《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为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从针对部分内容提问到针对全文内容提问,从针对内容提问到针对写法、联系自身生活提问等提问策略,即实现了“能问”。本课教学,除了进一步巩固多角度提问,还需要指导学生甄别和筛选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提高阅读实效,即让学生“善问”。

一、借助问题清单引导多角度提问,帮助学生巩固“能问”

第6课课后的小组问题清单和对问题的讨论提示学生,问题可以来源于课文内容、课文写法以及启示与生活经验。本课教学的导语也引导学生关注“一位同学”在课文旁边、文后提出的问题。受此启发,我先引导学生借助问题清单梳理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如下页表1所示)。

学生将这些问题分类后,我指导他们仿照问题清单,从提问的3个角度大胆质疑,写下自己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兴致高涨,提出了大量的问题。

学生从内容角度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因特网?什么是程控电话?什么是远洋船舶?什么是原子核?

2.为什么说人可以呼风唤雨?人类怎么呼风唤雨的?

3.为什么要围绕20世纪来写?

4.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为什么要依赖自然?

5.20世纪前,人类是怎么生活的?古时候为什么没这么发达?

学生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有:

1.可以用别的词换掉“洞察”吗?

2.地球村为什么加引号?

3.为什么第4自然段要用举例子的方法描写?为什么不举更多例子?

4.为什么开头直接写“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为什么要把电视、广播称作“千里眼”“顺风耳”?

学生从启示与生活经验角度提出的问题有:

1.除了课文中说的,20世纪还有哪些发现、发明?

2.未来会发明悬空大楼吗?

3.科学越发达就会越安全吗?科技对人有害吗?现代科技对人们安全吗?

可以看出,学生从聚焦词语提问到围绕关键句提问,从针对局部提问到针对全文提问;从内容到写法,再到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所提问题覆盖各问题类型,巩固了多角度提问的策略。

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人的学习起点不同,问题所提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明显区分。但就个体而言,这一环节敢于提问,能提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毕竟,阅读文本后能产生问题,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自然就会有所获得。

二、借助课后习题指导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学会“善问”

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之后,就应该着重教会学生判断问题的价值,使其提问策略的学习得到进阶。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的习题二中,编者列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两个问题,并提示学生“有的问题可以帮助我理解课文的内容”。顺着这一思路,我带领学生搞清楚问题与“帮助我理解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

我让学生首先找到这句诗在文中的位置——第3自然段;再理解这句诗的本意,感受雪下得大,下得多,来得快;接着,联系上下文,搞清楚这句诗形容的是“20世纪的成就”;最后,静心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20世纪的成就”——登月潜海、洞察天体、探索原子核,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的发明让地球成了“地球村”。再与诗句中生动描写雪的“多、大、快”特征对应,学生形象地感受到20世纪科学成就的特点。应该说,这句诗的引用堪称本文的点睛之笔,从写法上看,它为这篇科普文注入了灵气;从内容上看,它形象地说明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

借助以上教学,我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用联系的眼光照应上下文,体会问题的价值——对理解课文有帮助。

当师生通过课后习题明确了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课文内容或可以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之后,我带领学生回顾小组问题清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筛选组内有价值问题,并用星号标注(部分内容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课后习题的学习,对于从“内容”“写法”“启示与生活经验”等角度判定问题价值有了深刻认识。

以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1、问题2为例。“洞察”是看穿,是观察得很透彻、很清楚。百亿光年外的天体,距离我们有“94608”还要后缀23个“0”米。至大不可感,数字成符号。从20世纪来说,人类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洞察”。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做得更好。因此,这一问题可以引发读者深入思考。至于为什么第4自然段不举更多的例子,教學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该段,使其明白“登月球”“潜深海”“洞天体”“探索原子核”是20世纪所有人类发现中最为了不起的四种,具有代表性。所举“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与“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则分别对应通信设备与交通工具的发明,以此来说明之所以地球成为“地球村”的缘由。总之,上述事例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足以凸显“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的观点,自然无须再多举例。

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对词语的运用以及科普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进行质疑并肯定其价值,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涉及学生对文章写法的认识。

总之,从多角度提问,特别是从写法层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判断自己所提问题的价值,是一项颇为重要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修炼。

参考文献:

[1] 王天蓉,等.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