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鸿飞
摘 要:诗意课堂中的选取材料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分析、理解、挖掘文本教材,根据自己的生命理解、价值思考,分析学生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意义等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确定教学思想主题和教学内容板块,在运用选词、找句、寻段的方式进行材料的再加工创作,完成诗意课堂的教学,在教授过程中也必然因为材料的集中统一而形成回环往复的教学特点,从而体现诗意语文中的主题美和往复美。
关键词:诗意课堂;选材原则;选材运用
文本被编入教材,就具有文本的原生价值和作为教材的教材价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及自身对于教材的把握,会形成教师的个人解读。文本价值和教材价值本身也具有多义性特征,对于同一篇文本,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理解。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作品多义性孰是孰非,作为读者,每个人都有解读的权利和理解的角度。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曾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观念,即作品的诞生意味着作者的死亡,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当作品写出来以后,阐释权就完全交给了读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成立的。
教师在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时,都将带有教师的个人色彩,即在经过大量的研读学习之后,教师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价值判断、观点对教材进行解读创造。实际上,教师每天的教学实践都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只不过有的教师是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别人的思想观点(如仅按照教参进行授课),有的教师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将最适于学生,且自己最认同的教材价值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研究、对比、思考、揣摩,并艺术化地进行取舍、选材,从而实现教材为教学服务、为培养核心素养服务、为培养塑造人服务的教学观。课堂主题一旦确立,就如万千河流归大海,群山万壑赴荆门,教材中的所有材料将为其服务,文本已经真正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材料,而教师要根据确立的主题对材料进行选择,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追求的课堂“选材”。
教师充分理解教材价值后,先确定好课堂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选择好主体板块的内容,下一步就是根据板块内容对教材进行细致研读,选取能够体现板块内容主题的关键语句。文本细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取决于教师的人生状态、知识底蕴、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牵发动身的“句”
诗意课堂在教学中要努力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语句,这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我们先来看一下《台阶》的“可敬可赞的父亲” 板块的教学片段:
【屏显】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师:是啊,父亲一直在艰辛地准备着,一年12个月,365天,年年如此,日日辛劳,5年过去了,我还是个儿童,我就看到心有梦想的父亲这样艰辛地准备着。(生读。)
师:10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少年了,我仍看到可敬的父亲这样执着地准备着。(生读。)
师:20年过去了,我已经长大了,我还是看到我的父亲呀,竟然半辈子都这样艰辛而又执着地准备着,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父亲就这样艰辛地准备了大半辈子,这样执着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父亲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请你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十分漫长”这句话。
生: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重读“十分漫长”。)
师:是的,我们还在一些语句中读出了这种漫长准备中父亲的艰辛。
【屏显】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生:从“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早出晚归,让人感受到他的不容易。
師:谢谢。这一段是非常细致的描写,那是对黄昏砍柴归来的父亲的描述,其中,有一个词特别触痛我们的心,表现出父亲砍柴后劳累的状态。
生:(齐答)很疲倦。
师:什么是“很疲倦”?同学们,生活中你有很疲倦的经历和感受吗?
生:上小学时,我要去一些课外辅导班,作业也布置得比较多,然后就睡得特别晚,就感觉很疲倦,眼里布满血丝,倒头马上就可以睡着的感觉。
师:是啊,这就是很疲倦,这种感受就是很疲倦。就想歇一歇,就想睡一睡,就想停一停,这就是很疲倦,过度劳累的不舒服就是疲倦,这是透支生命。我疲倦的父亲没有时间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艰苦地坚持着,第二天鸡叫三遍时出来,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疲倦地坚持着。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很疲倦的人的样子吗?
生:每天父母工作很晚之后坐到那里动都不愿意动了,动不动就对我发脾气,甚至实在累得连搭理都不愿搭理我,这就是很疲倦,劳累到极点了。
师:劳累到极点,长期的疲倦会损伤身体,透支生命,这就是很疲倦。
生: 我爸爸工作很辛苦,每天还要按点回家做饭,做完饭之后就躺在床上,连动一下都不愿意动了。
师:我们看见的样子就是很疲倦的状态,这就是疲倦的父亲的样子。父亲就是这样疲倦地坚持着,深山砍柴的父亲黄昏归来,步履蹒跚——很疲倦,而父亲又何止是砍柴后的疲倦,我们仿佛看到父亲终年劳作,长年疲倦,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各种场所劳作的父亲疲倦的身影:我们仿佛看见耕作种田的父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这就是——
生:很疲倦。
师:我们仿佛看到拾石捡瓦的父亲,弯腰躬身,汗流浃背,这就是——
生:很疲倦。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回到那个冬天的乡村,清冷的黄昏,用情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在疲倦中坚守的父亲。(生充满情感地齐读。)是的,父亲就是这样执着地准备了大半辈子,艰辛地准备了大半辈子,疲倦地准备了大半辈子,长期的疲倦必然使父亲身劳体伤,父亲疲倦的身影一直深深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十分漫长”。(屏显: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在这个“可敬可赞的父亲”教学板块中,我以“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这一句简单朴素的话作为牵动整个板块的关键语句,以两个教材片段作为理解分析这句话的材料,通过教师引读、反复诵读、交流对话、想象画面、还原生活等语文活动,使学生从文字中深刻理解体味到父亲准备的漫长,父亲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父亲吃苦耐劳、勤劳进取、执着坚毅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又丰满,人物形象不再是一个个词语的叠加,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可敬可赞的父亲赫然屹立于每一个孩子的眼前,也矗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牵一发动全身的句子安安静静地或“立”或“躺”或“坐”在文本中间,它是那样熠熠夺目、光彩照人,又是那样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如同仓央嘉措的诗中所言:“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始终有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王崧舟老师说:“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去教参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让自己的精神胸怀敞开再敞开,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找到它,用它的光芒去笼罩自己的教学板块,用它的精彩去呈现诗意教学课堂的精彩。”
●丰富深刻的“段”
在一个教学板块中,更多时候需要对教材中情蕴丰富、含义深刻、表达多样、形象生动的段落进行重点细研,从中体会文本的情感、意蕴、主题、哲理。在多样的语文活动设计下,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能力,更能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自我的生命深处与精神世界。
在教授茨威格的传记《伟大的悲剧》的第二个主体板块中“死亡之悲”时,我和学生重点研读了奥茨之死和队长斯科特之死,以两位英雄英勇逝世表现出来的人性和伟大,来体会悲剧中的壮美。通过回环诵读、教师范读、提取信息、运用词语、想象对话、语境说话、词语辨析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不断让自己和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融为一体,在品析丰富深刻的段落时,人性的光辉就在悲剧中彰显,人性的伟大就在悲剧中展现。
伟大的生命被毁灭,这就是悲剧,每个人都感到深深的痛苦,而越让我们感到痛苦就越证明这毁灭的就是最美好、最伟大的生命,悲剧不仅带给我们悲伤,更带给我们对美好的憧憬与希望,这就是悲剧美学价值,这就是悲剧的伟大所在。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选取内容集中的段落和学生共同品析感悟,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可以更有效地突出品味文本教材中最精彩最突出的教材内容,综合性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让学生在品析、感受、感悟的过程中汲取文本的精神力量,传承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诗意课堂中的材料选取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分析、理解、挖掘文本教材,根據自己对生命与价值的思考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确定教学思想主题和教学内容板块,再运用选词、找句、寻段的方式进行材料的再加工创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必然呈现出主题明晰的课堂状态,而在教授过程中也必然因为材料的集中统一而形成回环往复的教学特点,从而体现诗意语文中的主题美和往复美。在此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真正思考文本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领。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