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桃
[摘 要] 以“三角形边的关系”为例,文章提出了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即引发猜想,让实验成为内在需求;实验设计,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实验分析,结出真理的“硕果”。文章通过以上策略,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数学实验;三角形;小学数学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又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家欧拉说:“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实验逐渐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数学实验以实验探究为主要特征,承担着阐释知识本质、发展数学能力、积累活动经验的重任。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趣味性、实验性、挑战性的情境中大胆实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效呢?文章以“三角形边的关系”为例,论述了在课堂上贯彻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引发猜想,让实验成为内在需求
猜想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思维形式,要求学生面临较为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再现已有的知识储备,经过观察和分析,对问题做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性参考。要引发学生猜想,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知识储备外,创设生动情境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创设情境是实验教学的“开场舞”,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發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主动猜想,并产生运用数学实验验证猜想的强烈意愿,真正让数学实验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1]。
在“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学具袋中任意选择3根小棒,看看这3根小棒能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任意3根小棒,有的能够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趁势提问:“你认为3根小棒能不能摆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能否摆成三角形取决于最长的那根小棒的长度;有的学生则认为,与最短的那根小棒的长度有关;有的学生考虑到可能与这3根小棒的长度都有关系。就在学生各说各理,莫衷一是之时,教师进一步说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通过数学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有的一组小棒能够摆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由此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并产生各种猜想。就在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时,教师顺势引入数学实验,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为下一步数学实验的开展奠定基调。
[?]二、实验设计,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
“没有行动,思想决不能成熟为真理”。实践与活动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显著特征。数学实验设计应该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有所发现,从而验证自身猜想的正确性[2]。
师: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实验目标就是要验证3根小棒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用(3厘米、5厘米、6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3厘米、3厘米、6厘米)(3厘米、2厘米、6厘米)这4组小棒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生1:我们小组发现第一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第二组小棒也可以围成三角形,第三组小棒那两根3厘米的小棒跟那根6厘米的小棒“重合”了,因此无法围成三角形,第四组小棒也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2:我们小组发现第四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呢?
(学生展示)
生2: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封闭图形,你们看,这两根小棒之间还有一点儿缝隙呢,这不能算是围成了三角形。
师:对,同学们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我把同学们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汇总,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表格。
实验是“做中学”的基本方式,动手操作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开始前首先明确了实验目标,从而为实验操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除此以外,教师依据实验目标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这就进一步理清了操作的步骤和思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细节处着手,不但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三、实验分析,结出真理的“硕果”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只是完成了数学实验的重要一步。在数学实验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思维聚焦于核心问题,使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化分析,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验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3]。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操作,我们发现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讨论)
生3:我认为只要满足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那么这三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4:我不同意。比如第四组小棒中,3+6>2,满足上述条件,可是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怎样能让我们的结论更加严谨呢?
生3:应该是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那么这3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5:是的。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这3根小棒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如何理解“任意”两个字呢?
生3:我们以第二组小棒(3厘米、4厘米、6厘米)为例,“任意”的含义要求必须同时满足“3+4>6,3+6>4,4+6>3”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出这3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的结论。
师: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判断一组小棒是否满足“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会比较麻烦,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生6:我认为只要满足“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可以断定这3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比如第二组小棒(3厘米、4厘米、6厘米),只需要判断出3+4>6,就可以得出这3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的结论。
生3:是的,这样再判断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
师:通过能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关系,我们得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三角形的兩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呢?(结果为整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
生7:如果8厘米的边是最长的边,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大于8-5=3(厘米),如果最长的边是“第三条边”,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小于5+8=13(厘米)。所以,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介于3厘米到13厘米之间(不包括3厘米和13厘米)。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实验是涵养学生思维的“能量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把4组小棒按照是否能够围成三角形进行归类,得出3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内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述,尤其是引导学生阐释“任意”二字,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客观的数学结论,还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在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将“能够围成三角形”的讨论自然延伸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进一步拓展,由此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实验探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做”出来,不但能够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亚. 开展数学实验,提高教学的适切性——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21):10-11.
[2] 谭婧. 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重构[D].广州大学,2018.
[3] 虞文辉. 从“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