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覆盖29省份:“力度最大的一次高考改革”

2022-05-30 10:48
云南教育·视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省份科目试点

2022年秋季学期,四川、陕西、河南、宁夏、内蒙古、云南、山西、青海八省份的高一学生将迎来新高考改革。这是第五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

回溯新高考改革的历史,从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到2014年开始,分批落地。取消文理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新高考改革)是中国高考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部一位相关研究人士对记者评价道,“对中国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

高考改革涉及主体众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价值诉求不同。恢复高考45年,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而过去8年,新高考改革究竟改变了什么?

前兩批“3+3”,后三批“3+1+2”

2022年6月27日宣布启动的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延续了“3+1+2”的新高考模式。

“3”为语、数、英三门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学生必须要在历史、物理两门中固定选择一门。“2”为再选科目,学生可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2门参加高考。统考科目和首选科目计原始成绩,再选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

记者采访多位曾参与政策制定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均指出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最大的不同点正是,后面三批确定了“3+1+2”模式,前两批则是“3+3”模式。

“3+3”模式中,第一个“3”为语、数、英三门统考科目。第二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生可在政、史、地、物、化、生六门科目中自由选择三门组合成为高考成绩(浙江省为7选3,另有一门“技术”科目)。

从时间推进上看,2014年,上海、浙江第一批启动试点,2017年这两地首届考生参加新高考。同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启动第二批改革试点。2018年第三批8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首届新高考实行后,第四批7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再到2022年,第五批8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八年过程中不乏探索和调整。上海启动早,是率先试点的两地之一。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上海在新高考改革探索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最初的试点过程中,学生完全自由选择三门功课,出现了部分学生选科偏科,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大学教学的情况。

2018年、2021年,教育部先后两次发布招生选考科目要求指引,对选科作出限制。“这也凸显了改革试点的重要性,试点发现问题,作出调整,加强指导,这有助于整体改革的推进。”张端鸿说,“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批试点推出了‘3+1+2模式,将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突出了物理和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位。”

前述教育部相关人士指出,新高考改革的两大方面,正是考试科目改革与录取制度改革。其中,科目改革除“3+3”与“3+1+2”两种模式改革外,还包括外语科目扩容。

部分省市的外语科目由单一的英语扩展到多语种,包括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有的一年拥有两次考试机会,增加了“选择性”。

高校参与人才选拔政策制定

与考试科目改革相对应,录取制度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包括逐步取消本科分批次录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并且在志愿填报方面,探索“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例如浙江、山东等省把原来的“学校+专业”方式改为“专业(类)+学校”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玉春对高考志愿填报颇有研究。他对记者分析,采用“学校+专业”的方式,学生首先被学校录取,最终可能进入的不是自己选中的专业。而采用“专业+学校”的方式后,某个专业对应的可能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多所高校。

杨玉春指出,在此次新高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高校参与到了人才选拔政策制定当中。尤其是,高校从专业招生设置上提出了对于高中科目选择的要求。“一般而言,理科和工科大类专业招生均对选科物理有明确要求,如材料、化工大类等,医学大类对化学、生物学也会有相应要求。”

传统高考政策执行框架中,高校按照招生计划被动接受生源,未实质参与学生考试工作与评价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去45年的历次高考改革,都力图确保考生在考试环节的公平和严谨,但在招生录取环节,一直采用原来计划体制下的院校平行志愿模式,难免产生“大锅饭”式分配生源的效应。

而事关学生核心发展价值的专业兴趣差异被忽视。高校录取“不见其人,只见其分”,传统平行志愿模式下,“所报非所愿”“所学非所选”的专业不匹配成为现象。

“新高考改革以‘专业+学校模式,赋权了高校基于自身专业需求对考生综合素质做出全面考察的权限,使得录取环节更加公平、科学、高效,是落实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方面的关键突破。”杨玉春说,“但另一方面,仍有一些高校由于担心生源流失,尚未对专业对应的选科做出明确要求。”

杨玉春分析,新高考政策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性的内涵发展,但对于不同高校的短期影响存在不均衡。由于过去长期按照计划配额,进行平行志愿模式招生,几乎所有专业都会按照计划招满,一般高校并无招生压力。

此外,政策中作为重要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过程中目前尚未体现出其应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是由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日常动态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5个方面。

6月27日,山西省发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时,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侯文一介绍,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导入系统、形成档案等五个步骤。

在录取端,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每年录取时,普通高中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如实提供给高校。高校根据本校制定的评价办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进行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当年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

杨玉春提醒,对高校而言,高考改革涉及的不仅仅是招生方面的改变,而是一项包含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改革。

改革大方向是减少科目

溯其根源,新高考改革是贯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所确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执行2014年《關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2013年底,《中国教育报》曾披露“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相关信息,招考分离被多次提及,包括“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

在最后公布的实施意见中,“招考分离”的表述被改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两依据,一参考”)。

在2014年《意见》发布之前,教育部曾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当时的民间调研成果,主要被总结为16个大议题。其中关于统一命题的议题,最后在《意见》里表述为“逐步缩小单独命题的省份”。从后来的改革进程来看,取消江苏独立命题等举措,确在践行这方面改革。

此外,总体方案曾提出“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在2014的《意见》中表述为外语“实行一年两考”,如今也已实现。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45年来,改革一直在进行。相当一段时间里,围绕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多次进行调整和完善,先后从考试六科到“3+X”,又到“3+文综/理综”。观察其改革逻辑,大方向是减少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科目过少的话,在“考什么,教什么”情况下,又会造成偏科。因此,以科目改革为重点,高考改革时时处于两难。

1990年代,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行了高中会考,但会考成绩与高考招生不相关,各地操作时流于形式,后来会考被停止。这些实践均说明,高考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局部的、单项的改革难以奏效。

在张端鸿看来,过去8年新高考改革涉及面广,高考内容和科目、招生录取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过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有限科目,现在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科目。录取方面,过去过分注重分数的绝对公平,现在向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的方式转变。在考试的侧重点上,也从过去过于侧重知识点考察,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

“总的来说,这一轮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科学选材,健全监督体系,打破应试教育独木桥。”张端鸿评价。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柳博曾撰文指出,选择性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增加选择性为高考制度发展带来机遇,通过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学生的考试选择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不过,对于高校,根据专业指定选考科目招生,可能扩大专业间的生源差异,这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至于中学,实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探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德育方式,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来源:《南方周末》 贺佳雯 余京菁/文)

猜你喜欢
省份科目试点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