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无,徐志伟
摘要:语文学习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课程内容,严格落实课标的基本要求,努力实现高二、高三的发展和提升,精心凝练文化研讨的内涵,科学安排专题研讨的线索。其教学要抓住要点,讲究策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编写意图;教学建议
一、《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价值溯源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成就,其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成果体现为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等形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凝练着各自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成为各个民族发展自己、贡献于人类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人类的文明发展正是通过不同的文化交流、对话、借鉴、融合不断地汇聚壮大。因此,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事物或者固定的概念,而是人类的生活与实践,文化是一个动词。
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伟大的中华文明。从时间上看,中华文明既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同属四大文明,有着五千年左右的文明历史,也曾和古希腊、印度、西奈半岛等地区的文明共同构成距今两千五百年左右的“轴心文明”,产生了以孔子等先秦诸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和一批经典,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基础之一。因此,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连绵不断。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然能够顺畅地阅读两千多年前的文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空间格局既辽阔又独立,东临大海,西阻高山荒漠。因此,《论语》中记载,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离骚》中有言:“思九州之博大兮。”在这样一个比较自主的地理格局中,发源出许多地域文明,这些文明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碰撞、融合,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对周边的文明产生辐射与凝聚效应。文明规模的不断拓展,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时代被创造出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对东亚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概念与“中华民族”的群体不断地丰富、充实。因此,中华文明是既多元、富有创造力的又统一、富有凝聚力的文明。我们在古代的诗赋文章中,不仅能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物产的丰饶、风俗的醇美,而且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学艺术风格。
中华文明的传统生产方式有农耕、游牧、工商等,以农耕为主,因此,“乡土中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通过密集型劳动精耕细作养育更多的人口,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家庭成为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农耕文明效法自然,勤劳勇敢、重视实践的人们产生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柔相济等思想智慧;农耕文明推崇伦理,讲究忠孝传家,这些思想也推及天下。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特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的人类同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我们在经典中读到的人类理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脉”。这个“文脉”既是文化传统,又是语文传统。所以,“语文”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用汉字及其文学艺术书写的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世界、思想智慧和精神风貌;同样,古代经典的名篇佳作,也是语文的经典文本,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既能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风貌,感受其精神风采,又能把握中国语文的脉络与精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修辞与写作水平。这样,语文学习就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
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内容解析
(一)严格落实课标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簡称“课标”)提出了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所谓“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课标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群8和学习任务群14分别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课程内容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是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努力实现高二、高三的发展和提升
对于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课标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
对于高三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课标要求在高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业质量水平5的要求。
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同样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为学习内容,但高三采取的是专题研讨的高阶方式,需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5的更高要求。因此,高三“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是对高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发展和提升。
(三)精心凝练文化研讨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辉煌。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都很难用几篇作品、几个词汇简单代表、简要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从浩繁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史官文化、文道结合、中和之美、雅俗文化、道器合一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人文精神,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确定“家国天下”“天人之道”“春秋史册”“文以载道”“比兴风雅”“市井传奇”和“美的历程”七大人文主题。围绕这七大人文主题,精选了4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收入课标推荐诵读72篇古诗文中高一、高二教材中未收的12篇古文、4首古诗词。16篇课标推荐诵读古诗文,会同其他古诗文经典文本29篇,组成15课、七个单元。这七个单元45篇作品,勾勒出了中华优秀文化在思想智慧、价值信仰、情感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风貌。学习这七个将语文学习与文化研讨融为一体的单元,对今后学生迈进源远流长、璀璨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深处、更广处,无疑是有奠基作用的。
(四)科学安排专题研讨的线索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每个单元都由“导语”“选文”“资料链接”“思考与研究”和“单元综合性学习”五部分构成,“单元综合性学习”又分为“研讨”和“梳理与运用”两部分。应该说,全书较为科学地安排了专题研讨的线索。
“导语”扣合单元人文主题,对单元选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阐发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导学功能的“导语”,可视为打开整个单元的一把钥匙。每个单元由两到三课组成,每课又由三四篇或五六篇或精读或自学的“选文”组成。单元、课和选文,都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每课之后有“资料链接”,是从浩如烟海的前人今人研究成果中精选出来的助学资料,不但可以挑选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还可以作为知人论世、多元解读等的学习支架来帮助解读、赏析课内选文。“思考与探究”是指向单篇选文的问题、活动或任务,对以课为课程细胞的整合学习或以单元为课程细胞的研讨学习有着启发思维的作用。“研讨”是全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讨的话题、任务大都具有高认知性和高参与性,因此,体现出极大的挑战性。“梳理与运用”部分,着力指向选修的迁移运用和高考的复习迎考。这一部分有知识梳理、方法梳理、语言运用、微型写作和完篇写作等具有素养测评方向的学习内容。
导学的导语,选学的文本,助学的“资料链接”,启学的“思考与探究”,研学的“研讨交流”,理学的“梳理与运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其间贯穿着一条井然有序的学习线索。
三、《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教学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要点及策略如下:
(一)教学要点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教学,应该重点把握四个要点。
第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其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扎实把握其中的思想、知识与语言文字艺术。本课程在每课的“资料链接”部分,从浩如烟海的前人今人解读中,精选了若干助学资料,有的是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是学者的多元观点,有的是学说的渊源影响,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走进作品深处,品读文化精神。学习“家国天下”单元第1课的时候,可选读朱熹、董仲舒、桓宽、黎靖德、王先谦、吴楚材兄弟、余诚、范文澜、张岱年、周勋初等前人今人的精辟观点,进行《季氏将伐颛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一(节选)》和《报任安书(节选)》的整合学习,从而把握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人格和家国情怀。
第二,从每个单元具体的篇章研讨中归纳、抽绎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修养。“天人之道”单元,《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阴阳变化是宇宙的常道,《逍遥游(节选)》描写了人的精神与自然合一的自由状态,《尽数》则论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的智慧结晶。而《石油》中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考察与评判,《观潮》中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欣赏与赞美,《病梅馆记》中借园艺文化对解放人天性的呼吁,都体现了古代学者对自然之道的参悟。在这些文本的学习中,我们归纳、抽绎出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天人之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这些文化内容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每个单元可以围绕单元核心文化理念,或演绎,或归纳,或兼而有之地展开学习。
第三,启发学生总结、辨析、批判前人如何理解经典的观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搜集、整理材料,提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研讨辩论活动。在“文以载道”“比兴风雅”两个单元中,借助《古代文论选》《古代诗论词论选》中《典论·论文(节选)》《与元九书(节选)》《毛诗序(节选)》《诗品序(节选)》《〈人间词话〉十则》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 “大业盛事说”“诗言志说”“兴发感动说”“境界说”等诸多中国古典文论、诗论、词论,了解中国传统诗文批评的“诗性”特色,并结合相关作品对这些观点进行评说议论;也可以借助这些观点,解读、分析已读或新读的古代优秀作品。
第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语言修辞和写作水平,表达自己的文化感受和文化理念。全书七个单元中,“市井传奇”单元以外六个单元的古诗文,都属于“雅文学”“雅文化”。“市井传奇”这个单元,通过叙写民间生活、市井传奇,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相百态,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这一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借助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世态人情、雅俗文化的表现风格来判断、继承和创新雅俗共赏的当代中华文化。
(二)教学策略
和高一、高二的古诗文教学相比,高三《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教学,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挑战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要从相对熟悉的文章解读、文学赏读提升到较为陌生的文化研读,二是要进行超越单篇进行融通整合的专题研讨,三是学习重点部分“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研讨”往往任务较大、问题较难。为此,我们提出四点教学策略。
第一,分解任务。即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或并列或层进的子任务,便于学生化整为零再聚零为整地展开学习。教学“家国天下”单元,要求结合本单元课文和资料链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思想情感内涵以及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教学时,可以把这一主体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围绕问题展开思考探究的子任务:何谓“家国天下”?具体情感内涵是什么?单元文本中如何呈现?具有哪些深远影响?怎样转换创新生成当代价值?……这样就易于收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了。
第二,窄化话题。即把难话题由大化小,由宽化窄,从而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研讨。例如,教学“市井传奇”单元,要求结合对中外古今小说的阅读和欣赏,举例探讨小说独特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这三大价值中,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在其他体类如诗歌、散文等中国雅文学的教学中会有较多渗透,而娱乐价值在俗文学、俗文化的戏剧、小说中则显得比较突出。因此,这个研讨任务的重心,就可以窄化到娱乐价值这一点上。
第三,搭设支架。即嵌入必要的核心知识、策略和方法,助推学生完成主要任务的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天人关系。教学“天人之道”单元,要求结合作品梳理、比较本单元作品中古人是怎样探究天人之道、处理天人关系的。在思考探究“何为天人?”“哪些关系?”“典型学说?”“各自优劣?”“如何评价?”等问题的子任务学习中,如果嵌入“顺天无为论”“顺天有为论”“制天而用论”“天人感应论”等学说,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感应、天人交相胜等关系,对“研讨”部分主要任务的顺利推进是极为有益的。
第四,梯级推进。即核心任务可分为若干维度或层级,可根据学情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鲁迅《“题未定”草》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比兴风雅”单元要求据此分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咏荆轲》两诗,并说说鲁迅的看法给读者欣赏古典诗歌的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分析陶渊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可得出不能摘句論诗而要论及全诗、论及全人等诗歌鉴赏的启示。学生的学力弱,止于前一环节则可;学力强,则可引导推至后面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