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人学习账户建设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与重要内容。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个人学习账户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深水区”和“瓶颈期”,亟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历经了起源、萌芽、发展、升华四个阶段。深入剖析个人学习账户的演变趋势与未来方向,结合其现有功能,以赋能终身学习力作为切入点,实现一人一账户、一人一画像、一人一推荐、一人一激励。个人学习账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精准溯源;深度挖掘,构建呈现终身学习力的多维度学习者画像;拓展场景,成为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开展激励,推进形成终身学习循环圈。
[关键词]个人学习账户;终身学习力;学习成果;数据挖掘;学习者画像
[作者简介]朱龙博(1989- ),女,江西赣州人,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43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东地区开放大学联盟2021—2022年联合科研攻关课题“‘申學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7-0085-08
推进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应用,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此个人学习账户应运而生。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作为呼应,国家和部分省市正在依托学分银行开展关于个人学习账户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把个人学习账户作为学分银行进一步拓展应用和实现泛在可选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予以大力推进。事实上,早在2012年国内第一家省市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成立时,个人学习账户的建设已然开始。然而十年过去了,大部分的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虽建设平稳,却面临着“无人想用”“无处可用”的困境,导致其承载的各级各类学习成果无法顺利转换,更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之路趋于停滞。事实上,社会各界对于个人学习账户的认知与理解各有差异,也没有明晰的实现方向与路径,想要改变现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剖析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彰显其在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理念实施过程中的价值,以真正实现个人学习账户在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落地应用。
一、个人学习账户意涵的嬗变
个人学习账户(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s),从字面上看,“Accounts”一般是指个人与银行之间达成的实现个人金钱存取自由的契约,开设账户,是个人对其金钱资产的一种有保障的管理方式。与学习(Learning)紧密结合后,其内涵向外拓展,增加了教育属性。伴随着个人学习账户引入我国,它逐步脱离教育经费载体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发挥着终身学习成果管理的作用。只有理顺个人学习账户的国际国内演化历程,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意涵的嬗变趋势,满足社会终身教育实践的要求。
(一)起源:“教育券”制度的兴起推动公共教育服务的变革
为改变官僚主义和集权政治所导致的教育服务低效和教育不公平现象,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教育券”制度,意在改变政府对公立学校直接发放资金的教育投入方式,而将教育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来支付学费,学校则通过收到的教育券向政府兑换相应数额的经费。根据不同倡导者的理念,“教育券”制度在美国的具体实践模式虽有不同,但均在探索发展中不断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点,实现了公共教育资源对个人的直接配置,强化了个人对公共教育资源的诉求,帮助更多弱势群体获得了优质教育的机会。早期的“教育券”制度仅限于义务教育,并未涉及高等教育和职后教育。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亨利·莱文进一步对“教育券”制度做出阐释,认为“教育券”应支持中学后教育。之后,众多国家纷纷将“教育券”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将其称为“培训券”。“培训券”制度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它转变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模式,即由传统的“政府—培训机构”路径模式转变为“政府—个人—培训机构”路径模式。
可以说,政府将教育经费下发至个人,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参与继续学习,是公共教育服务的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教育公平。但随着社会群体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券”却无法设计出一个适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票面价值体系。如果“教育券”面值过大则无法找零,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失,也会导致公共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面值过小,个人又不得不额外补足,从而加重个人的负担。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可以自由支付的“账户”来实现,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建立的时机日渐成熟。
(二)萌芽:个人学习账户成为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方式
个人学习账户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的《社会公平:国家复兴的战略》报告中,它是指为满足个人终身教育而设立的由政府、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为个人学习提供费用的专门账户。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开展了个人学习账户的相关实践。英国在1998年发布的《学习的时代》绿皮书中首次完整地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并于2000年9月开始在全国试行。由于各种原因,英国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在一年后暂停实施,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三地先后重启了不同类型的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其中,英格兰个人学习账户制度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再提供资金,而是成为一个帮助个人理解和掌握政府资助的有关课程的服务平台,其包容性的学习框架使得个人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发展的需要。加拿大则于2001年开始实施个人学习账户制度,主要解决低收入者的继续教育问题,个人需要在指定银行申请一个专门的储蓄账户,个人与政府存入相应的投资与资助,满一年后即可提款用于教育和技能相关的培训。
从英国与加拿大的实施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已经成为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方式。个人学习账户及时记录着个人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状况,从而保障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国外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与个人共同承担学习成本,不仅减轻学习者的经济负担,还能提升个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由于教育经费稳定性差,学习者因工学矛盾、时间冲突等原因导致参与培训困难,个人学习账户时常虚设,经费的有效利用并不能得到保证,因此个人学习账户面临转型的困境。
(三)发展:全民学习成果与学习经历的承载体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日益深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急需推进之抓手。从2010年开始,学分银行与个人学习账户日益成为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这时国内学分银行建设刚刚开始,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与学习成果的转换为主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一个可承载学习者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重要载体,个人学习账户建设成为学分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今,个人学习账户正式作为我国全民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实现着学习者终身学习档案的管理与学习成果的存储功能。各地学分银行为学习者开设属于自己的個人学习账户,存储与积累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学习者可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查询自己的个人学习账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当前,学分银行承载的学习成果或学习经历大部分是由政府、高校、培训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批量存入,少部分由学习者个人申请自行存入。学分银行并不能对批量存入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逐一的核对与验证,这给数据的精确性带来挑战。而个人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数据作为个人拥有的一种数据资产,在其使用、流转过程中,数据的确权与隐私保护也是亟待解决的命题。因此,需要运用更先进的数据共享技术,实现学习信息数据的信任共享和不可篡改,发挥个人学习账户的数据溯源功能。
从以上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建设的个人学习账户已不再存储教育经费,转而以实现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时间、地点与方式所获得的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学习成果的全记录与准溯源作为其核心要义,覆盖范围拓展至全社会所有的终身学习者。
(四)升华:赋能学习力的终身学习生态核心
个人学习账户建设如火如荼,如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中的个人学习账户现已超过460万,用户体量较为可观,但实际上真正开户的学习者却只有117万,大部分账户目前都处于“封存状态”,其他省市学分银行个人学习账户亦是如此。这一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个人学习账户发展的软肋——使用场景缺失,用户黏度低下。记录与溯源是个人学习账户的最基本功能,如果没有更高维度的价值发挥,必定满足不了终身学习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个人学习账户的功能不应囿于简单地记录与溯源学习成果,而更应该升华为一个以学习经历与成果为内核的随时的、动态的、辐射的功能复合体,成为社会终身学习生态的核心,推动学习者乃至社会的终身学习发展与综合学习力展现。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学习账户需要不断拓宽边界与范畴,并具备以下特性:一是尽可能多地采集和记录学习者获得的各级各类终身学习成果;二是在机制与技术的加持下,可追踪所有学习成果是否真实,确保学习成果不受篡改;三是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相关数据可开放给学习者本人、机构、政府等各级利益相关方;四是可应用于多种终身学习场景,保持较高的出场率与使用率;五是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综合体现学习者甚至整个社会的学习力维度,为持续终身学习提供方向与动力;六是成为全民终身教育激励的可靠参考与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为契合我国具体国情,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延伸与功能拓展成为必然。公共经费发放教育(培训)券可视为个人学习账户的前身,是人们参与继续学习的具体凭证;个人学习经费提取账户的建立标志着个人学习账户正式登场,它使得人们参与继续学习更加灵活方便;具备教育元素学习成果记录与溯源的承载体是个人学习账户发展的转折点;成为终身学习生态的核心是个人学习账户适应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个人和社会终身学习力展现的重要基础和抓手。
二、个人学习账户赋能终身学习力的可能方向及现实挑战
纵观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嬗变历程,着力点在于如何赋能社会终身学习发展。而社会终身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终身学习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拥有较强的学习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生涯的根本动力,是其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终身学习力是保持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驱力,是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力不仅包括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总量与质量,还包括对所学知识的选择、吸纳与消化能力,以及对学习目标达成的获得感和学习成果转换价值的认知度。在人的一生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时间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工作、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在社会机构学习或自学,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消化与应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诸如正规学校教育中的成绩单、毕业证等凭证来直观展现人们的职后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但终身学习力是客观实在的,如果将终身学习力作为一种外展途径进行构建与描述,就可以让学习者明确参与学习的成就与潜力,以此鞭策自己更好地投入终身学习。
(一)个人学习账户赋能终身学习力的可能方向
终身学习力的构建要以已知的环境和资源为能量,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潜能,最终服从于学习者的终身成长需求。终身学习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终身学习力则可以体现一个人个性化、全方位的持续学习样态,也决定了每一位学习者终身学习力的独特性与价值感。而持续记录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状态的个人学习账户,恰好可以成为终身学习力外展的适宜载体。个人学习账户想要进一步助推终身学习力提升,还必须契合终身学习力的特性及维度。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力,需从以下方面去衡量:首先是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即有参与终身学习的意愿;其次是明确学习内容的选择,即有明晰的继续学习内容的方向;再次是掌握学习目标的达成,即对于自己参与终身学习的所有阶段、课程及最终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了然于心,这也是学习潜力与能力的体现;最后是感受学习成果的获得,即因取得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满足感与喜悦感。个人学习账户作为个人终身学习经历与成果的汇聚与承载者,掌握着个人终身学习的历程脉络,如加以深度挖掘,学习意愿、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学习成果等个人终身学习力相关的衡量指标将有可能实现显性化,并成为助推终身学习力提升的有力支撑。基于对终身学习力的考量,可从四个方面明确个人学习账户赋能终身学习力的切入点:
第一,一人一账户,开启个人学习专属服务。为每位学习者建立唯一的、实名的、全納的个人学习账户,学习者所有的学习经历、学习成果都可记录、溯源,并生成个人专属的学习成果报告。账户还可尝试对接各类学习平台,实现个人“学习—积累—应用”一站式服务。
第二,一人一画像,充分展现学习潜力与学习能力。基于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学习数据,深入挖掘每位学习者的学习喜好、方式、行为、轨迹等信息,建立多维度模型,构建学习者个人学习画像,展现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特点与能力,并对学习者学情进行总结,以此检查学习者是否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并建立起学习者行为数据和画像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一人一推荐,提供个性化学习及资源推介特色服务。对内推荐,即在学习者个人学习画像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的自身特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情况咨询与学习资源推送,帮助学习者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对外推荐,即结合个人学习成果与学习方向,精准匹配未来升学与就业渠道,为高校与个人、企业与个人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第四,一人一激励,保持参与终身学习的强劲势头。每位学习者接受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参与不同质量的培训经历,获得不同级别的学习成果,可依据规则将个人学习账户中存储的学习成果换算成不同数值的积分,兑换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以此提高学习者的成果获得感以及参与终身学习的意愿。
(二)个人学习账户赋能终身学习力的现实挑战
国内个人学习账户的功能发挥因认知、条件、技术等因素而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想真正赋能终身学习力,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学习成果全面存储还未实现。目前各地的个人学习账户并未覆盖所有人群,现只包含学历教育(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职业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社区(老年)教育学习成果,以及部分企业培训、社会游学项目等。基础教育数据,以及培训机构项目、社会证书、先前经验、竞赛荣誉等数据信息并未纳入个人学习账户范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来源广泛,壁垒效应存在,数据平台未实现完全对接;另一方面是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手段信心不足而使得建立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愿不够,导致全面存储难以实现。
二是学习数据的精确溯源困难重重。在当前数据平台未完全打通的背景下,各地个人学习账户的数据存入主要分为机构的批量存入与个人的自主存入。在数据上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数据漏传甚至数据错误的情况。数据量大以及数据源分散致使数据互联互通的鸿沟难以消除,监管与技术的缺乏使得数据精确溯源难以实现,阻碍了构建学习者完整的、真实的终身学习档案的步伐。
三是应用场景缺失导致用户需求不足。个人学习账户现在使用需求不足,用户使用率不高,关键就在于没有抓住用户的迫切需求,也没有利用数据优势来深度挖掘个人学习账户的数据价值、创造适需的应用场景。用户诸如大学生、在岗人员、老年人等不同人群需要个人学习账户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各自所需的服务;企业、教育培训与评价机构看中的是个人学习账户中大量数据资源带来的利益趋向;而政府单位则需要个人学习账户为其制定终身教育相关政策和推进学习型社会提供有效参考。如不能满足用户的切身需求,各方参与的力度也将越来越弱,个人学习账户难以维持长远发展。
四是学习成果应用与激励途径尚待明确。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如果只存不用、只进不出,没有形成可循环的闭环,势必会影响个人学习账户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学习者进一步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如何做好学习者激励,盘活学习成果,唤醒账户活力,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励不是简单的“学分兑换”,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普适的规则,有序开展并达到平衡与持续的最终目的。
此外,还存在法律法规缺失与政策支撑力度不够而导致权威性与公信力得不到保证、宣传推动不到位导致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
三、个人学习账户的未来展望与应用出路
个人学习账户作为社会终身学习生态核心,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有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个人学习账户在其原有建设和运行基础上,应突破桎梏、另辟蹊径,围绕“数据”“画像”“场景”“激励”等关键词来开展深入探索,以此赋能终身学习力,引导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向学习化社会方向稳步发展。
(一)另辟蹊径,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精准溯源
终身教育不是一类教育的具体活动,它的理念是要把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把已有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类型串联起来、融通起来、统合起来。终身教育的落地实施需要各类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推进各主体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姿态参与到沟通与衔接中。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大统合力度,力求突破当前体制上的障碍,拓展各种可能的途径,建立全纳的个人学习账户。具体来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至少应该包含来自个人、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多种数据来源。要将如此多的数据平台打通,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一是需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明确个人学习账户的法律地位,确保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改变一元主体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思维,建立协同合作的管理推进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存入数据;二是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存入的认证标准与要求,开辟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存入的不同路径,简化各级各类学习成果存入的流程,优化各级各类数据平台对接的技术支撑,为数据的存入和互通扫除一切硬障碍与软约束。
个人学习账户的数据要做到精准溯源,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加持。将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形成一个能够被链式时间戳记录、追溯与验证的终身学习账户,有助于构建教育行业急需的信用体系,实现个人学习账户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提升。而以可追溯、去中心化、自动履约等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将彻底解决学习成果无法溯源的难题,构建起可信的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塑造全新的终身教育共享平台,也为学校、企业、政府等查阅、获取与验证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安全、便捷和可信的平台服务。个人学习账户将最终形成全过程、多时段、全息的数字学习档案与智能认证机制,实现各类学习经历和成果的完整存储与积累。
(二)挖掘深度,构建呈现终身学习力的多维度学习者画像
全纳的个人学习账户建成,意味着賬户中汇聚着学习者从“孩童”到“老年”的所有学习经历与学习成果数据,应利用大数据赋能,建立学习力数据模型,构建学习者学习画像,打造学习者学习阵营,逐步突破发展瓶颈,改变账户“封存”状态。
一是做好数据的清理、抽取与分析,建立数据标签体系,包括对学习者年龄、性别、地域等数据的标签化,以及对完成对接的课程资源内容、专业、适合年龄、点击率等课程数据的标签化。二是丰富数据分析维度,建立学习力数据模型。学习者数据来源广泛、类型复杂,个人学习账户在综合把握特征维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揭示学习者在兴趣偏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搭建学习者学习力数据模型,完善学习者画像的覆盖面,从原来的学习者基本信息、专业特长、学历信息等静态信息拓展到再教育、再学习的动态信息,并深入跟踪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课程浏览轨迹、课程选择、学习目标达成、偏好特征、社群特征等,刻画并展示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画像。三是建设学习者阵营。个人学习账户可探索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咨询和学习支持服务,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提升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质量和效率,甚至开通终身学习力展现与交流的平台,打造个人学习者阵营。除此之外,综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可拓展职业教育知识图谱、素质教育知识图谱、教育机构运行情况等多个维度的研究和服务,并逐步实现学习者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与其职业发展相结合的数据打通和解析,搭建动态化、科学化及创新型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在数据源层、技术层以及衍生层的共同支撑下,个人学习账户的数据价值将显著提高,为改进的数据模型以及创新的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数据评价与信息共享是增强综合学习力的重要杠杆。对于学习者来说,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可以提供个人学习规划和学习者画像,既是作为学习者学习历程的真实展现和评价,也是作为学习者知识能力结构评估和继续教育规划的参考;对于企业来说,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员工的能力情况,减少员工正规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经费与时间投入;对于教育培训与评价机构来说,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可以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和预期,提高教学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对于政府来说,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可以提供大量人力资源数据,从而建立更为高效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拓展场景,成为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
个人学习账户的持续应用是个人终身学习账户保持“活力”的必然途径。2021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推动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的使用和推广,打造“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支付宝小程序,开发了“上传”“扫码”“亮证”“活动打卡”“学习档案”“成果证书”六大功能。上海市民经过实名认证可方便使用“申学码”小程序:通过“上传”功能,可以不断丰富个人终身学习成果信息;通过“扫码”功能,可以实现上课、听讲座、参观场馆等场景的签到打卡,方便及时记录各类学习活动;通过个人授权,可以将个人学习成果以二维码的形式“亮证”给相关人员或机构;通过“学习档案”可以上传或查询个人的学习成果档案,包括学历学分、培训证书、社区教育及各类学习活动;通过“成果证书”可以查看在学分银行存储的各类学习成果信息。在此功能基础上,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探索实现了个人学习账户的多途径应用场景的落地。例如,在上海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扫码打卡,学生活动成果实时进入学分银行的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在上海市普陀区“员工综合素养与学力提升培训”项目中开展了基于“二维码+地理位置”的智能化签到打卡,真实记录在职员工参与培训详情;在上海开放大学期终考试中结合个人学习账户开展“亮证”服务,“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集成考生个人信息、健康码信息和准考证信息,替代“两证一单”,提高考场验证的准确性与考场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在尝试探索针对毕业大学生和在职人员的服务,提供全过程信息汇聚与精准推送。例如,在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阶段,个人学习账户与学生事务中心和各招聘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平台的数据对接、同步与共享,共同助力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改变传统的现场投递简历模式,提高学生投递简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员招聘和人力资源优化服务;在员工入职之后,针对在职人员实际岗位需求与能力提升需求,服务在职人员,探索将企业培训学习成果纳入学分银行成果体系范畴,同时分类分级设立在职人员培训档案,以实现企业培训课程的优化和人才的筛选。
(四)开展激励,推进形成终身学习循环圈
终身学习激励机制是一种制度化的调动学习主体终身学习积极性的工作系统,它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促进形成终身学习的长效动力。例如,企事业单位开展带薪培训,并将其作为考核、晋升和提薪的主要依据,这就可以看成是推动职工参与继续学习的一种激励方式;老年学习社团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和演出比赛活动,让老年学习者在分享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也是激励老年学习者继续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途径。由此可见,终身学习需要足够的动力,这种动力要真正持续与长久,必须通过建立一套体系化的制度和规则,来持续激励学习者参与终身学习,即形成学习—获得—激励—再学习的终身学习循环(见图1)。
基于个人学习账户这个终身学习生态核心来开展各种学习成果的特点及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学习者终身学习积分制度和学习激励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一是要明确个人学习账户用户对于激励的态度与认知,从宏观方面,基础教育学生、高等教育学生、在职人员、老年学习者等有不同激励需求,从微观方面,每个个体学习者也都有自己的学习及需求偏好,激励产品应尽量思虑周全;二是充分肯定非正规和非正式等多种学习渠道的学习成果,完善积分规则,在合理范围内赋予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不同积分值,实现兑换,激励学习者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三是坚持物质与精神兼顾的原则,物质激励建议以学习产品为主,如文具类、图书类、研学类、文创类,精神激励可以通过赋予“电子徽章”、排名升级等,满足学习者的精神需求;四是做好规划与建设,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单靠一家之力是有困难的,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形成社会联动的资源互享机制,不断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便捷化的服务,营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总之,要建立和完善学习者激励机制,激发各年龄段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成就动机,提升学习动力,促使形成全民持续终身学习的生态,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助力。
[参考文献]
[1]崔敏.评析美国的教育券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29-32.
[2]刘文杰,王雁琳.德国北威州职业教育培训券探析[J].职教论坛,2013(28):92.
[3]刘文杰.“个人学习账户”制度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4(8):51-56,98.
[4]张立影,吴坤埔.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成人自主学习力的建设[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3):14-20.
[5]沈书生,杨欢.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09(6):13-16.
[6]梁海兰.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1(2):19-26.
[7]吴遵民,李政涛.中国践行终身教育的本土化之路[J].终身教育研究,2021,32(1):12-19.
[8]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55-60.
[9]全立新,熊谦,徐剑波.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流通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8(8):78-84.
[10]周继平,陈虹,叶正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分银行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