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2022年虎年春节,一盒不到300元,却给无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带来生命曙光的“救命神药”冲上热搜,药品研发、放弃专利等温情直抵内心,让无数网友为之破防。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出生在上海的王振义。从小受尽了日寇侵华颠沛流离之苦,又遭受祖母离世的伤痛,他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从医报效祖国的梦想,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医院工作。
有一天,医院牙科的患者拔牙后出血不止的现象引起了王振义的高度重视。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查阅了中外权威杂志和资料,当了解到血液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时,他便希望尽快找到这种检验和解决的方法。
然而,用于检测的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硅胶,成了挡在面前的拦路虎。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只好用木板和铁皮搭出简易培养箱,用蜡烛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代替专业的二氧化碳发生器进行一次次试验。
每天除了查房、问诊,他埋头在国内外的学术文献中,不断地寻找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方法。在资金短缺,没有任何技术借鉴的条件下,他向医院申请了一个仅几平方米的“灶披间”,用显微镜做起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成功探索出用石蜡替代,诊断轻型血友病凝血因子的方法后,便希望尽快研发出解除患者痛苦的良药。
然而,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他除了留下大量冰冷的数据外,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进展,这使年轻气盛的王振义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但苦闷异常的王振义并没有放弃初心,当他从国外专家的一份报告中看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13-顺维甲酸”药物的诱导下,会向正常细胞逆转的文章时,便决定把这个试验作为突破口。
可他问遍了国内制药厂,没有一个生产这类合成药的厂家,只好用国内唯一一家药厂生产的几元钱治疗皮肤病的外涂药物,开始了全反式维甲酸的研发。
王振义万万没想到,这个研究刚开始竟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直言不讳:国外专家都望而却步的难题,你却异想天开地想揭开这个与癌症孪生的白血病的神秘面纱,简直是白日做梦!
王振义对這些闲言碎语并不在意,只要对患者有利,就是花一生的时间也在所不惜,毅然决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上千次的试验,分化诱导药物效果终于被确认。可当王振义信心百倍地把这种药向血友病患者推荐做临床试验时,却遭到患者家属的反对。
王振义顶着方方面面的压力,苦口婆心做工作,最终说服了一位已准备好后事的白血病患者,进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的第一次临床试验。令人欣喜的是,一星期后,这位已经被确定时日不多的患者出现明显好转的奇迹,仅一个月,她的生化指标全部恢复正常,其他患者用药后治愈率也达到90%以上。
这项从零到赶超世界的成果,一改“杀死肿瘤细胞时损害正常细胞”的疗法,引导肿瘤细胞“弃邪归正”,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人类历史上可被治疗的肿瘤,得到国际专家学者的点赞和认可。全球血液学顶尖刊物刊发了这一成果,外国著名专家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合作。国内外制药厂闻风而动,蜂拥而至,联系王振义申请专利,并承诺给予巨额提成。
面对种种诱惑,王振义不为所动。为了让“救命神药”成为造福人类的灵丹,他果断放弃专利申请,并将其公开,让全世界患者受益,并不断地对这种救命药进行研究和完善,还将千万奖金全部捐献。
正是因为王振义的善举,一盒10粒装全反式维甲酸“救命神药”,虽然在国外达到180美金(折合人民币1200多元)的天价,可在我国却仍然保持290元的价格,并出现在医保中。
获得国际肿瘤最高奖,98岁的著名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学的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再多的金钱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未知的科学领域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
这是科学家矢志不渝的初心,更是囊括百年科普创新历史的真谛。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