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红色遗址的特点,针对“互联网+”视域下红色遗址宣教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柳州红色遗址育人功能实现不佳的现状,探讨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形成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新生态。
【关键词】红色遗址 互联网+ 党史学习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24-0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遗址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讲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进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蕴含着无数宝贵的经验。当前,全国上下掀起多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仰之心、忠诚之心、赤子之心,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强大的资源配置和要素集成功能为红色遗址及其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红色遗址具备鲜明的主题性和较强的互动性,为学好党史提供生动鲜活的教材,以激活红色遗址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乃至经济功能。
一、红色遗址的特点
红色遗址资源承载着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承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应利用新技术激活红色遗址基因,传递其特定专题性质的历史文化精神,优化红色遗址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应以红色遗址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之成为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让学生通过参观红色遗址重温百年辉煌党史,感悟伟大革命精神。红色遗址具有以下特点:
(一)专题性
红色遗址是革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具备很强的专题性。红色遗址多以深挖特定时期红色历史事件本身和总结提炼历史人物内在精神的内容为主线,聚焦特定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团会议旧址主要是为了纪念“昆仑山会议”和“农工委会议”,聚焦柳州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传颂共产党人早期不畏艰难险阻、力争解放的革命斗志。
(二)社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合理利用红色资源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发挥其社会教育及服务功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红色遗址的社会性日益凸显。提升红色遗址基础设施、细化服务项目、完善参观体验以及突出个性化需求已成为红色遗址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创新理念在红色遗址中的应用,以云物大智、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立体化再现红色遗址背后的历史文化,将线上、线下打卡相结合,创新展陈方式,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红色遗址,以全面发挥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活力性
红色遗址是承载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遗址具有活力性。通过数字化的展陈方式,红色遗址资源可以从档案馆、博物馆史料中“走”出来,变得更加立体,有效调动参观者能动性,增强参与度和互动性,让参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依托互联网新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打造富有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小到文创产品,大到文化产业链,用优秀文化创意盘活并带动红色遗址的整体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红色遗址相结合,借助新媒体等平台,深入萃取红色基因,丰富红色遗址宣传方式,实现红色遗址资源在现代传播方式下的传承与创新。
二、“互联网+”视域下红色遗址宣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以宣传讲解为主的教育手段已不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化、智能化的大趋势,红色遗址宣教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受众群体覆盖面扩大
固化的教育內容、线下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及受教育对象的局限性等原因是红色遗址育人功能的痛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打破了固化程式、创新了教育形式、扩大受教育面以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红色遗址教育功能的实现。参观者在数字虚拟博物馆只要点击鼠标或穿戴特定装置就可以身临其境。“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各层次教育群体的需求,实现教育的全面覆盖。
(二)教育方式多元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增长,单一的人工讲解越来越不能实现红色遗址教育功能。自助语音导览设备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使得红色遗址教育功能讲解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如VR、AR式红色遗址教育活动以其“沉浸感”和“互动式”的体验增进观众对红色遗址背后历史故事的了解,全身心体验式的学习教育效果更能直抵人心;以互联网技术搭建微课、慕课、微社交等网络平台,探索形成情景党课、电影党课、微型党课、配音党课等特色课,形成红色遗址教育新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育方式载体,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红色遗址教育方式。
(三)“大社教”趋势化
“大社教”指社会教育的阵地大(多元化)、资源大、受众大。教育的“大社教”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红色遗址的育人功能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宣传及其延伸服务是红色遗址实现社会教育“大社教”化的重要抓手。更新红色遗址的社教服务理念,整合资源,拓展社教服务领域,创新和丰富社教服务手段,扩大红色遗址的社会影响,这是“互联网+”背景下红色遗址实现社教功能的主流。“互联网+”背景下融媒体、线上云端等技术为实现红色遗址“大社教”打开了思路。“大社教”的“大”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实现跨领域融合,使红色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更加智慧化。
三、柳州红色遗址育人功能实现现状
柳州成团会议旧址、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市军事博物园、柳州市烈士陵园、柳城武工队活动旧址——覃村学堂、柳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亭等红色遗址是柳州市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柳州大部分红色遗址仍以传统被动式游览、讲解为主,存在专业队伍建设滞后、教育链条缺失、教育方式固化、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缺失、观众体验感不强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教育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红色遗址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呈正相关,即专业素质强的教育人员队伍能助推红色遗址育人功能的实现。目前,柳州市红色遗址的教育人员队伍整体建设较为滞后。首先,由于专业开设广度不够,红色遗址专业从业教育人员缺口问题一直存在。专业不对口、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人员管理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影响队伍整体建设,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红色遗址的发展需要及观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遗址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红色遗址教育的从业人员认识发展、思想更新落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缺乏活力和干劲,不能及时把握新局势、新要求,在红色遗址的推广和教育元素挖掘上不够努力,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最后,红色遗址的发展理念未能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致使红色遗址教育功能实现有限。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搭建新媒体互动平台,创新了教育功能实现的设计思路,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互通有无;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更新,确保了红色遗址信息的宣传及时有效。但实际上,由于缺乏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清晰认知,红色遗址部分从业人员没能主动思考、学习如何融合新技术增强红色遗址教育效果。
(二)教育链条未形成闭环
红色遗址“教育”的设计打造应形成环环相扣的闭环圈,即通过红色遗址宣传,以藏品、背后的故事、专题展览等形式吸引公众走进红色遗址,以互动式的沉浸体验让公众有收获、有感悟,再以文化产品或纪念照等方式带走收获、增强印象,最终形成对红色遗址持久的兴趣和好感,因新展览或新活动吸引再次体验,依次循环往复。公众日益增长、不断更新的需求对如何维持红色遗址参观学习的新鲜感提出了挑战,要求红色遗址必须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实现其社会教育的环形上升效果。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公众参观柳州红色遗址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红色遗址的解说以及藏品和专题展览等呈现的故事,以传统的参观形式为主,鲜有利用互联网、AR、VR等新技术提供“互动”体验的创新,而“被动式”的接受体验让红色遗址的育人功能发挥非常有限,更难以吸引观众再次体验,未能形成良性闭合循环。目前,红色遗址教育“闭环形”模式实现仍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环节缺失、链条不完整,造成红色遗址教育“环形圈”无法闭合。
(三)教育方式“单一化”
红色遗址展陈方式多以讲解革命历史为主,缺乏吸引力,无法调动观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弘扬和传承文化的效果较弱。柳州大多数红色遗址的教育讲解模式单一。早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推广过于强调讲解内容辞藻的渲染,追求华丽语言,导致讲解叙述性不够、故事性不强、感染力不足,讲解形神分离,缺少对内容的“解”,注重凸显“宣讲”的形式。统一培训、统一讲解方式是讲解员的业务评比和技能竞赛中的统一模式,这也在无形中导致讲解员与观众产生距离感。红色遗址不仅是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一元化”红色遗址的讲解模式必须改变,红色遗址教育要提供真实的历史,讲解员要原原本本地将历史还原呈现给观众。从故事性的讲解中,观众去追寻、理解、感悟真实的历史。单一的讲解教育方式好比课堂“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遗址的“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发挥。
(四)教育内容设计“同质化”
红色遗址宣教内容设计大同小异,同样的教育设计在不同的红色遗址出现,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意义,红色遗址本身特有的故事和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观众距离感明显。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就历史讲历史、就内容说内容,不能进行充分提炼和升华,缺少新意,同质化的教育设计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参观者的积极性,观众被动接受教育,教育效果不佳。
四、“互联网+”红色遗址模式下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有效路径
随着“互联网+”、虚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红色遗址走向“实”与“虚”的结合,开启智能化和智慧化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红色遗址观念,而且以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智能性的优点突破时空局限,改革红色遗址教育传统模式,实现学习教育方式多元化、学习内容多样化等。“互联网+”与红色遗址教育的跨界融合,打破原有状态进行融合重塑,将互联网、VR、AR等技术应用到红色遗址的教育活动中,活化红色遗址历史,内容丰富有趣,形式创新,协同和智能化带来的互动式体验感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一)构建长效学习机制,确保学习常态化
坚持把党史作为日常必修课、常修课,充分调动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史学习教育浓厚氛围。首先,更新观念意识。通过互联网思维及“互联网+红色遗址教育”模式实现红色遗址教育意识和观念更新转变。依托红色遗址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合理制订学习大纲,设计学习路线,拓展学习教育载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呈多样之“态”。其次,推行“微教育”学習机制。借助“互联网+”新增长极,发挥“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的网聚辐射效应,以可视化、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打造手机“微课堂”、推行线上“微教育”,以通俗化的阐释、形象化的解读、兴趣化的活动开展,使党史学习教育鲜活起来,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吸引力。开发趣味小程序,用红色微教育填补碎片化时间。举办“红色遗址背后的故事”系列大赛、“党史知识大家答”现场竞答活动、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红色电影展播、线上打卡红色遗址、“历史天天学”、音乐党课等线上线下活动,以更具感染力、参与感、仪式感的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火起来”。再次,打造“沉浸式”微课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打造“沉浸式”微党课课堂,讲好党史故事。依托柳州红色遗址打造党史小故事精品党课,通过主题党日、党员干部进学生宿舍、党校培训、学习会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现场党课教学,体验逼真的“沉浸式”情景主题党课,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二)建立“互联网+红色遗址”教育新模式,确保学习创新化
整合各类新媒体资源,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及互联网技术,逐步搭建研究开发平台和互联网平台,为全方位、立体式、数字化传播柳州红色遗址资源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构建“互联网+红色遗址”教育新模式,创新党史学习教育。首先,赋能红色资源。“互联网+”新方式能解决红色遗址在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中沟通交流不畅的痛点,大数据和定位技术为红色遗址教育中的模式化提供了解决措施,图像识别扫码功能实现语音导览服务讲解自主服务功能,使红色遗址资源互联网化。通过整合红色遗址资源,搭建网络平台,实时更新信息,覆盖网络预约功能,实现红色遗址资源信息化。依托红色遗址官网、公众号、柳州文旅App、微博、抖音直播等网络平台和微社交系统,充分运用短视频、微讲座等方式,实现优质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共享。推动“课堂上网、教师上线、教材上‘云”,实现党史学习“云上覆盖”全面学。其次,创新学习模式。用“互联网+红色遗址”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模式,借助红色文化纪录片、线上主题展、红色故事墙等活动,以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多维度还原、展示历史,构建体验场景和交互场景,强化互动性与参与感,打造红色遗址文化新名片,增强参观者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共鸣和观感体验。依托红色遗址,深挖红色遗址背后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历史故事,通过故事式教学、微型党课、专题研讨课程、沉浸体验式课程等,探索形成情景式党课、微电影党课、专题微党课等专项,创新特色教学手段,打造红色大讲堂,实现超时空、全方位、多维度的党史学习教育。最后,注重沉浸式学习。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等现代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历史重要场景、时间节点、情景故事等,开展打卡数字展馆、云游红色遗址系列活动,以逼真、实时的三维虚拟场景提供“真实”现场,让参观者在沉浸式视听体验中接受红色教育,自觉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实效,做到学史力行。
(三)创新“沉浸式”学习方法,确保学习体验化
以“互联网+”、虚拟技术和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实现红色遗址教育资源的超时空展示和利用,创建情境式、沉浸式虚拟情境,呈现最贴近现实的红色遗址历史、文化等,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参观红色遗址,现场式体验遗址的历史和风采,提供“沉浸式体验”学习教育,能解决红色遗址在开展常态化党史教育活动中形式单一和技术落后的问题。首先,通过科技手段有效丰富文物展示与活化利用方式。以VR技术为红色遗址建立文物数字全景档案,全方位分析记录文物的本体与环境,在全景VR技术下,可以实现远程“云游”红色遗址,完整真实还原遗址、文物的样貌,以数字化沉浸的方式让广大观众在“云端”了解红色遗址,实现育人功能。其次,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设计、技术和空间相结合,构建参与性线上虚拟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红色遗址资源,注重交互性和参与感。互动参与感是观众深刻领悟红色遗址历史文化的助推器。依托互联网技术,采取双线(线上+线下)、双向(理论+现场)、体验参与等不同学习模式,运用红色遗址开展线上学习、实践活动和现场教学,讲好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汲取伟大力量。再次,發掘多样化教育手段,借助舞台表演剧、红色小说等文艺文学创作手段,在红色遗址教育过程中以有声与无声相结合的文化作品等形式表达红色遗址的精神内涵,迎合现代受众欣赏观念和审美要求,真实还原历史故事,在红色教育中赓续红色基因。最后,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以民情建议促进服务优化整改;开展设计方案、文创产品等系列创意征集活动、红色遗址历史相关主题音视频及文字的展评活动等,以观众为中心,提升服务质量,让观众体验互动感升级。
(四)立足红色遗址资源实际,使地方红色遗址“品牌化”
柳州红色遗址蕴含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凝结着中共柳州党组织的宝贵精神品质。应立足柳州红色遗址地方特色,以“互联网+”技术打造地方红色品牌,实现红色遗址育人功能。首先,坚持红色遗址现场学。立足成团会议旧址、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军事博物园、柳州市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和资源,创建柳州地方特色品牌。“打卡”红色教育阵地,推出柳州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特色线路,通过现场参观、实地教学、互动体验等形式,与历史对话、向先辈致敬,重走革命之路,在行走中追寻红色记忆、在参观中感受红色文化。其次,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学。结合党史故事、革命精神等主要内容,深挖红色思政育人元素,推出党史学习教育在线学习专栏,通过微党课、慕课、纪录片、直播等方式,将红色遗址文化资源嵌入日常生活,不断丰富线上党史教育内容,形成多样化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循环互动。开发多样化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VR/AR、新媒体等技术,开设VR展馆,开发“柳州红色游学地图智慧化小程序”,集红色经典游学路线、党史知识、景点介绍于一体,随时随地打卡红色遗址、学习党史知识。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红色教育载体,构建红色教育“矩阵”,推动红色资源的传播,打造柳州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新生态。最后,坚持体验式学习。以跨学科教育(STEAM)为抓手,开设特色品牌小型工作坊,利用3D打印、激光雕刻等新技术,引入红色资源和元素,组织开展红色文创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制作、DIY红色手工艺品等活动,增强红色教育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将红色遗址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以先进科技手段,从贴近人类感知的角度,通过“互联网+”新技术的加工处理,在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同时,实现育人功能受益面更广泛、教育方式多样化、内容呈现方式进一步创新,能有效促进红色遗址教育产业链条完整闭环,活化传统红色遗址,实现红色遗址育人功能优化,构建“互联网+红色遗址教育”全新发展模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卢文杰,曹学海.VR技术在红色文化遗址数字展示中的运用及受众体验初探[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
注:本文系2021—2022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运用柳州红色遗址开展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21DRL16)、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四史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SZ2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黎晓凤(1988—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教育。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