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志
语文课堂上,教师巧妙设问,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挖掘课文主人公身上蕴藏的精神和品质,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潜力、释放学生的活力。
巧审题目。教学时,教师抓住文章标题进行设问,能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由课文标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从课文题目,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一名学生回答:“本文讲述的是关于圆明园的故事,‘毁灭二字可以看出圆明园被敌人损毁。”然后,教师出示圆明园的相关背景资料:“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区,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1709年,清朝康熙皇帝把该园赐给四皇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在位期间,动用了大批物力、人力,把它精心打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当学生还沉浸在背景资料中时,教师抛出问题:圆明园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时候被毁灭的?为什么会被毁灭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
基于课文标题设问来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体会敌人的残暴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理清思路。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步骤。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写作角度及主旨等需要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明晰。
教学《丑小鸭》时,教师针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提出相关问题:丑小鸭为什么会被其他小鸭子欺负?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丑小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到了答案:丑小鸭因为生下来便长得和其他小鸭子不一样,显得有点丑,所以被欺负;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的故事告訴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放弃,要坚持到底”的道理。这样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剖析词句。阅读需要深度思考,教师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可以深化对学生文本内涵的理解。
《郑人买履》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课堂上,教师先请学生阅读课文,把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并在小组中讨论。汇报时,学生提出问题:“‘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教师先引导学生翻译这句话的前一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让学生明白,说这句话之前,这个郑国人在家里已经用尺子量过脚的尺码了,并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家中,等他到集市时,发现忘记拿量好的尺码了。然后,教师引导:“如果此时你是旁边的顾客,你会怎么说呢?”第一组学生交流后回答:“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试鞋子的大小呢?”教师继续引导:“‘之经常用作代词,如果将‘之放在你刚才回答的这句话中,它代指什么合适呢?”学生思考、分析后认为,“之”可以代指“鞋子”。最后,教师补充:“‘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中的‘之是代词,代指鞋子。正确语序应为‘何不以足试之。”教师为学生介绍状语后置句式后,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以及“之”的含义。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