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党 赤诚为民

2022-05-30 10:48:04罗廷敏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8期
关键词:草鞋痕迹共产党员

罗廷敏

“草鞋书记”周永开

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周永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周永开认为,自己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入党那天开始,70多年来他听党话、跟党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小事”。这些“小事”成为他始终如一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见证。

1945年,周永开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他所在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他是幸存下来的几人之一。周永开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那时巴中县还处于国统区,入党是要被杀头的。当时一个乡小学有23名教师是地下党员或共青团员,其中16名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周永开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面对危险,共产党员不能怕牺牲。”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他把一个仅有16人的党支部发展到有1300名党员。

当时,为了让党员大会按时召开,周永开巧妙地将大会讨论融入到薅秧过程中。党员们一边薅秧,一边低声讨论安排工作。就这样,周永开用自己的机智躲过敌人的搜查,使巴中中心县委成为当时少数没有暴露的党组织之一。

周永开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周永开从来没有停下为党和人民工作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任巴中县委副书记时,为了选址和发动群众参加林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工作,周永开常身着粗布装、脚穿谷草鞋、头戴黄荆圈,走进千家万户,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群众说,以前国民党当官的都是穿皮鞋,最少也是个布鞋,你一个共产党的县委副书记居然跟我们农民一起穿草鞋,很不一样。”周永开笑呵呵地说,“从此大家开始叫我‘草鞋书记,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一种认可。”

1991年离休时,周永开已63岁。他还一直惦记着要为党和人民再做点事。他关注到曾是万源保卫战主战场的花萼山因亂砍滥伐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感到十分痛心。他决定在万源市项家坪村成立花萼山护林队,开始守山护林工作。周永开在花萼山一干就是20多年,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把群众当亲人,带领花萼山村民修建通村公路,帮助偏远的项家坪村告别不通电的历史。他动员家人、朋友为贫困户捐钱捐物,修缮破旧的校舍。为了改善群众生活,他多方查证,最后决定在此地引进经济作物萼贝,此举使村民们平均每年增收4万多元。同时,他还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先后资助多名孩子上学,助力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

“一生都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周永开的矢志追求,“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是周永开的庄严承诺。周永开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摘编自2021年第14期《中国纪检监察》)

素材解读

丹心永远向阳开。周永开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周永开喜欢穿草鞋,他从穿着草鞋的百姓中走出来,继续穿着草鞋进城走上领导岗位。后来,农民不穿草鞋了,周永开在市面上也买不到草鞋了,他才试着换上布鞋、皮鞋。鞋变了,路没有变,他的脚步也没有停。周永开常说,当初参加革命,凭的就是对理想的憧憬和对人民的挚爱。这种情感,周永开到年逾花甲没变,到年逾古稀没变,到年逾鲐背还是没变。周永开在为人民谋福祉、为祖国谋发展的过程中从未为自己谋求过半分利益,始终两袖清风,时刻守住那颗为民服务、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初心。

适用话题

坚守初心  脚踏实地  利国利民  清正廉洁   艰苦朴素

运用示例

角度一:初心不改,永葆本色

周永开常说,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因为“我们入党宣誓的时候都说,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既是我们党的要求,也是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一直到死,争当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周永开的初心,更是他毕生的追求。

1945年初秋的一个夜晚,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的领誓下,17岁的周永开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从这一天起,无论身处逆境中还是顺境中,周永开初心不改,始终如一,一生都为党的事业奋斗着。因此,有媒体对他作出如此评价:“始终坚守信仰、笃定笃行,至纯至粹、对党忠诚。”

角度二:不向困难低头

“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敢于斗争,怕得罪人,是干不了这个工作的。”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人民满意,我觉得很值得。”任纪委书记期间,周永开在办理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党委书记李某某违法乱纪一案时,遭到了一些领导明里暗里的施压,某些既得利益者不同意办这个案子,但周永开顶住压力成立了专案调查组,坚持对李某某立案调查。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李某某只得认罪伏法。据说,当李某某被逮捕法办后,罐头厂连放了三天的鞭炮。周永开刚性执纪的作风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

离休后,周永开决定去达州万源花萼山为群众做一些事情,他要带领百姓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周永开在花萼山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花萼山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这些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周永开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我独自到野外巡护,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后来才知道是9个群众抬着滑竿,走了七八里山路,把我送到了医院,救回了我的这条命。这使我更加明白:我们共产党人只要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就不会把我们当外人。”周永开遇到的困难层出不穷,但他都咬牙克服了,从来没有逃避、放弃。

角度三:只留清气满乾坤

周永开一直住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家里的陈设非常老旧。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人们可能难以相信,这个刷着白灰墙面、铺着水泥砂浆地面、摆着三张掉了皮的破旧沙发的房子就是周永开的住处。房子的面积不足70平方米。“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孙女周婧回忆道。2005年,达州市纪委集资建房,凭周永开的资历和职级,他可以第一个选。但周永开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有儿女提议把这个选房资格让给家里人,被周永开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说:“你又不是我们单位的!”对于周永开这样“倔强”的做法,家人早已习以为常。

为正家风,周永开别出心裁搞了个“家魂奖”。这个以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为衡量标准的“家魂奖”使得儿孙们将清廉与服务人民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刑警之魂”崔道植

崔道植,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在60余年刑侦生涯里,崔道植检验鉴定7000余件痕迹物证,参与办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经他参与的痕迹检查从未出过差错。但凡崔道植参与侦破的案件,不是惊天大案,就是疑难杂案。每每在案件侦查山穷水尽时,他就成为那个指点迷津者。他在本职岗位上攻坚克难、拼搏奉献,是新时代公安干警的楷模。

幼年时因日寇侵华成为孤儿的崔道植,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业。1951年,17岁的崔道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12月,崔道植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是这样写的,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也是这样做的。

1955年,崔道植从部队转业至黑龙江省公安厅,凭借忘我的工作精神,他从普通的刑事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刑事技术处处长、公安部首批特邀刑侦专家。甘肃白银杀人案、张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白宝山袭军袭警案……这些轰动全国的重大案件,在他的参与下得以成功破获。

1981年以来,崔道植在枪弹痕迹检采方面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完成手印、足迹、枪弹痕迹等7项科研课题,还开创了“指甲同一认定”“牙痕同一认定”的先河,他研发的现场痕迹物证图像处理、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崔道植见证、推动了中国刑事技术的发展壮大,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刑侦史上的一座丰碑。小小的鉴证台见证了这位“中国福尔摩斯”多年倾注时间的热爱。他坚定地说:“党给了我一切,永远爱党,永远跟党走,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改變的信仰。”这也成了崔道植前行的动力。80多岁高龄的崔道植仍忘我工作,参与破获久侦未破的系列案件,整理枪弹检验教材课件,为全国同行提供参考借鉴。崔道植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摘编自2022年4月《求是》)

素材解读

崔道植为刑侦事业奋战了近70年。一路走来,崔道植信念坚定、功勋卓著。他是勇于担当、业务精湛的行业标杆;他是扎根实战、开拓创新的科技先锋;他是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廉政楷模。他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公安事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四个铁一般”的公安队伍之魂,更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和使命担当。

2022年5月25日,作为特邀公安英模代表,崔道植出席了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会后,他向大众表达了心声:“我今年88周岁了,给我留的时间不多了。但是如果党需要,要出现场,我拎着包就去现场工作。”是的,崔道植早已赢过了时间。

适用话题

忠诚  脚踏实地   勤学苦练   知恩图报   勇于创新

运用示例

角度一:坚持实事求是,细致做到极致

崔道植检验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破获无数惊天大案;十几项专利成为解锁疑案的金钥匙,百万字著作成为刑事技术的经典教科书。崔道植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中国警界重大疑难案件痕迹鉴定“定海神针”的传奇。“我将把毕生所学和积累的经验全部留给年轻一代,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对党绝对忠诚的无悔誓言。”他深情地说。崔道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人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崔道植把自己整理的枪弹检验教材课件交给公安部刑侦局,留给更多人做参考。实践表明,学员只要启用他的教材课件,就会发现没有一点瑕疵错误。年轻刑警们感慨地说,向崔老学习,技术上要学具体的东西,精神上尤其要学那种境界。

角度二:对党忠诚,知恩图报

崔道植说:“如果说这些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都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的一切都要交给党。”对于党、对于祖国,崔道植有说不完、道不尽的爱。他说:“我出生在旧社会,是贫苦农民的孩子,而且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对我而言,党就是我的母亲,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从衣食无着的农家子弟成长为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对党和人民深怀感恩之心。

许党报国,初心如磐。崔道植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平凡英雄的时代风采,用无悔的忠诚标注了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度。68年党龄,他情怀不老;67年警龄,他使命弥坚;88岁高龄,他退而不休。“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带给我们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之光、公安战士的“道植力量”。退休之后,崔道植始终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仍工作在刑侦一线。时间见证了崔道植的忠诚和坚持,也成为他爱和信仰的刻度。

角度三:勤学善思,勇于创新

在2006年的一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崔道植曾说:“我愿为公安事业继续奋斗十年!”如今,他的信念依然是“组织有召唤,我立即起身”“每破一个案子,就年轻了一次”。参加工作后,崔道植如饥似渴地学习刑事科学技术和相关医学、数学、逻辑知识,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丰富专业能力。“当时,我一个人负责全省刑事案件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检验,工作量大,必须要认真细致负责,另外在技术方面也要与时俱进。”翻看他的工作笔记,仿佛在浏览一部共和国刑侦要案大事记,凭借对案件蛛丝马迹的勘察分析,崔道植一次次拨开案情的迷雾,让狡猾残忍的凶手无所遁形。

在崔道植的老年公寓内,电视柜里塞满了书籍材料,如《枪弹痕迹学》《刑事图像技术》《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工作手册》等痕迹检验相关的工具书。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间,除了奋战在痕迹鉴定前线、侦破疑难案件外,崔道植还将大量精力用于攻破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60岁那年,为了解决现场勘查和痕迹检验工作中遇到的痕迹反差不强、细小痕迹不能进行测角测距等定量检验问题,崔道植自学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经常住在实验室。历经两年,痕迹图像处理系统终于完成。62岁那年,为了研究膛线痕迹提取技术,崔道植奔波于国内多所高校和精密仪器研究所;为研制一种高精度制模片,他跑遍国内的铝厂和铝箔片厂……崔道植还瞄准国际痕迹鉴定新技术,带头攻克多项科研难题,主持研究了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了搞科研,他还把获得的全国公安科技突出贡献奖的40万元奖金全部拿出来,用于购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室条件。

猜你喜欢
草鞋痕迹共产党员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6
七十七双草鞋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4
共产党员,上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共产党员,上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4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巨鞋”
环球时报(2018-10-22)2018-10-22 04:17:20
爷爷的草鞋
积淀岁月的痕迹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4)
飞碟探索(2013年1期)2013-10-17 0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