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夜时分,寂静昏暗的校园里,只剩下一间高三教师办公室还漏出一点灯光,一位高三语文教师正在电脑前批阅调考试卷。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觉得这位老师会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他(她)为什么深夜还在学校办公室独自批阅试卷?请你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描述当时的场景和还原事件的原委。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为武昌区2022年高二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写作导引
本次作文命题方向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类作文训练,也是场景作文训练,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作文立意指导包括——
情境限制:学生在看题时,应找出“子夜”“校园”“办公室”“语文教师”“高三”“批阅调考试卷”等关键词,明确时间是深夜,地点是学校办公室,人物是高三语文教师,事件是批阅试卷。那么,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写作任务:学生在作文中应该回答“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的问题,并对他深夜批阅试卷的原因进行合理化联想或想象。一般而言,文章主题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章主题可以是诚信、敬业、友善、和谐、公正、奋斗、责任担当等)。
文体要求:可以写小说或者记叙性散文,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融合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
佳作展示
佳作一
烛 光
翟家新
我们是你带的第一届学生。
仍记得开学第一天你的自我介绍,你发言很短。你说,作为我们的语文老师,希望自己在陪伴我们成长的路上能成为一缕烛光——说话时你的嘴角微微上扬。
于是,高中的篇章就在这简短的介绍里翻开了。日常班级管理中,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的情绪波动。你虽少言,但你会在大扫除时,默默地帮瘦弱的我拎起水桶;在我们午休时,默默地改好作业放在讲台左角边;有同学生病时,默默地为他整理好讲义;语文课上,你从略显青涩到后来妙语金句频出……三年时光,你的身影已悄然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在我心里,你是那一潭平静的泉水。
高三调考结束后,尽管成绩还未知,但一向自信的我这次却感觉不妙。晚自习结束后的教学楼又恢复了寂静,月光从窗口洒进来,我倚窗独坐,任思绪涌动。恍惚间,似乎有种力量吸引着我走出教室。走廊尽头,那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激动地朝那一间我再熟悉不過的办公室跑去,真的是你!你盯着电脑,敲动键盘,咔咔,咔咔……
我想听到你的安慰和鼓励,可此刻我不能!
你看起来很累,滑动鼠标的手显得很僵硬,你深闭几下眼,取下眼镜揉揉眼睛后继续盯着屏幕,专注地审阅着电脑里的份份试卷……突然,灯灭了,我还在发愣时,一缕烛光亮起,你已从整齐的书垛里取出一本,随着书签翻开了书。烛光下,只比我们大七八岁的你显得疲惫又憔悴,却还振作着自己的精神。
我没想到你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是如此的努力。烛光的映照下,电脑旁的水晶镜框吸引了我的目光: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三年为师,你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课堂上的妙语金句,是你读完一本本书后的感悟和思考;作业后的评语,是你字斟句酌后给我们的指点和教诲;平日里的寡言少语,是你对为人师的纯粹与专注。
烛光给你嵌上金边。原来,你不只是一潭平静的滋养我们的泉水。
这一刻,我明白了烛光的意蕴:那是,微小如蜡烛,只要有火苗,也能发出光亮;那是,平凡如你我,只要眼中有光,也能闪亮耀眼。这就是平凡区别于平庸的特质——不是在黑暗中沉沦,而是在黑暗中发光。
那一晚,烛光驱散的不仅是黑暗,还有我心中的阴霾;烛光照亮的不只有你的脸庞,还有我前进的方向。也许我们终将归于平凡,但我们仍能在某一个夜里,成为他人的那一缕烛光。
【点评】
本文的亮点一,使用“烛光”这个意象。
作者为“烛光”的呈现创设了一个巧妙的情境,以丰富其意蕴,“烛光”是“师恩”,也是一种精神传承的力量,情感主旨因此得以升华。
本文亮点二,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
叙述语言和表达情感朴实真挚。全文几乎没有用力去修饰什么,但这种对日常学习生活场景的萃取却更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体贴、认真负责、宽容善待,及作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同时也巧妙地完成了作文题干中的“他(她)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的任务。
本文亮点三,情节结构设计巧妙。
与老师的回忆初相识和近三年的陪伴,以一次失利、一段迷茫、一种力量、一次克制、一缕烛光、一种感悟……这样的情节设计使情感表达水到渠成。文章做到了首尾呼应,层层递进,多次点题,结尾升华。
佳作二
老树
汪梓涵
寂静的夜,天色漆黑如墨,月隐星藏。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偶尔吹来一阵闷热潮湿的风,里面还裹挟着几声有气无力的蝉鸣。
夜晚的校园空荡无人,却有一束光从三楼的一间办公室洒向窗外,借着这点光依稀可见旁边有棵大树默然伫立。那是一棵老树,学校刚建成时它就已枝繁叶茂地站在那里了,四十年过去,如今它愈发苍劲。
办公室的一角亮着一盏灯。灯下,一个身影佝偻着背在伏案工作。她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食指一顿一顿地敲在键盘上,略显笨拙。
“轰隆!”一声惊雷响起,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掉下来,打在窗玻璃上。她猛然抬头,看了看窗外,然后起身缓缓走到窗前,用力关上窗户。望着窗外仿佛要将人吞没的黑夜,她的思绪也飘散开来。
她是这所学校的第一批教师。犹记得当年师范毕业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优秀毕业生可分配到市重点学校的机会,毅然来到了这所新建的县中学。四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一批又一批青涩的面孔来到她的身边,又被她亲手送入高考考场,送往全国各地。如今,她的最后一届学生再过三个月,等高考结束后,也将奔赴不同的地方,而她的教师生涯也将落下帷幕。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老树的影子在雨中不断摇晃,略显狼狈。她凝视着窗外长叹了一声,这叹息声包含了诸多感慨。
高三的这一年过得格外不容易。年老体弱的她体力渐衰,接连的考试、开会,每日的备课、批改作业……繁重的工作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偶尔上课会忘记教案;有时课上会突然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只得赶紧坐在椅子上大口喘气;其他老师都使用多媒体配合教学,她也会学,但依旧用一根粉笔写满黑板,就如过去四十年一直坚持的那般……
她听着窗外逐渐稀疏的雨声,心里不由得记挂起正躺在医院里的学生——今天午休刚结束,班里一个学生下楼时不慎跌倒,造成小腿骨折。这个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一个腿脚不便的爷爷。身为班主任的她第一时间将这个学生送去医院,并把情况告知家属,然后安排孩子住院,陪着孩子治疗……直到日落西山,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继续批阅调考试卷。其实,她最近眼疾发作、肩周炎复发,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令眼睛肿胀难受,苦不堪言,她只能时断时续地工作,就这样熬到了深夜。
雨渐渐地停了。她转身坐回桌前,看向桌上摆放的照片,那是张毕业合照。照片中,同学们将她簇拥在中间,笑容纯真烂漫。那日,阳光明媚,天朗气清。
月光穿过云层,洒落在校园里。在银白的月辉中,苍翠的老树巍然伫立,树上又响起阵阵蝉鸣,只是欢快了几分。
【点评】
作者以“老树”为题带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县中默默奉献四十年的平凡的教师,她犹如一棵老树扎根在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平凡的人生令人敬仰。
文章主旨鲜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意蕴丰富。由“闷热潮湿”“蝉声无力”到惊雷乍响、风雨大作再到“月光穿过云层,洒落在校园里。在银白的月辉中,苍翠的老树巍然伫立,树上又响起阵阵蝉鸣,只是欢快了几分”的过程变化前后照应,以景物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变化。文章以老树喻人、情景交融,结尾部分以景抒情,谁不为作者的精心布局拍手称绝?
佳作三
莫忘己乃傳灯人
余 茜
子夜时分,夜色无声蔓延。寂静的校园里,一缕灯光从一间办公室泄出——那是高三年级办公室。一位语文教师正在电脑前批阅调考试卷,他是我的师父张老师,也是我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路上的点灯人。
结束了一天的培训,我回到学校已经是下午了,高三调考的阅卷工作已经开启。当师父再次提出要参与改卷时,组长刘老师拒绝道:
“老张,您都快退休了,就别受累了。”
“六十还不到,享清福的日子还早着呢!得给孩子们个交代呀!我可不能掉队。”师父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还得给这年轻人树个榜样不是?”
说干就干是他一贯的作风!
“有典型问题的答案记下来,好做典型例子……”
不知不觉,天已是深青色了。
“十点了,大概还有十几份。交给我,你先回吧!”
“您别太累着自己啊!刘老师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师父皱了皱眉,而后又舒展开来,拍拍我的肩,“明天你好好听课噢。”现在想起来,那时我头顶一直有盏灯亮着,为我照亮前面的路。
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开始了听课学习。
“昨天上午刚考完,今天就讲啊?”
“老张怕是没睡觉吧!”
听课的老师低声讨论着。
“这次语文成绩比以往有进步,可暴露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一起去解决!”
张老师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也荡漾在我心里。
“张老师,您以后不要这么累了。我们一定不辜负您,一定对自己负责!”
夤夜寒窗,一灯如豆,温师口传,稚徒心受。
何其有幸,有着张老师这样坚守教坛、充满温情、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先行者,为青年教师在前行的路上点灯!
感恩教育者的坚守,让教育的灯火延续传承;感怀于青年之奋斗,十年寒窗,循着光照的方向向阳生长。而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也应当始终坚守初心,无论何时都饱含热情,做学生的引路灯,照亮他们的前行之路。用爱去教育,温暖无数心灵,见证他们的成长之路,而我也随之成长。
那个寒夜温暖人心,更有着明灯的照耀……
【点评】
读此文章一眼便被“莫忘己乃传灯人”的文题吸引,文章的文采亦可见一斑。
作者选用对话式的叙事方式推进情节发展,直接用人物语言呈现人物心里所思所想,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让读者有了自己品味人物形象的体验感,更增强了读者阅读时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