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你好”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并久盛不衰。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提优班”“兴趣班”,孩子课余一直奔波在路上,如有不满,家长就说“为你好”;不让孩子交友、看课外书或电影电视,给孩子的解释也是“为你好”;不让孩子参加学校任何社团、做任何家务,只一心想“学习”,理由还是“为你好”……
以上内容引起你哪些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道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作文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概说,第二句用三组事实进行具体说明,列举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种现象。
分析作文题,我们首先要关注材料中有明确态度倾向的词语。材料中“各种各样”“一直奔波”等词写出了孩子学业上的超负荷情况,暗示了家长的“为你好”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不让”就是不允许,不让孩子交朋友,不让孩子看课外书等,这根本就是“一刀切”“分数至上”;两个“任何”更是指出了家长教育观念上的问题。材料中,家长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唯分数论”之实。这样做的危害显然有很多,比如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孩子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等。再结合实际可知,家长“为你好”的初衷本是好的,但是如果家长忽略孩子的成长规律,那么“为你好”的效果可能会和初衷背道而驰。如何消除这种危害?这是我们写作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题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时学生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摆现象、挖根源、析危害、提对策”。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模式会因题不同而有所改变,文章的写作重点也会有所改变。一般来说,对于新现象、新问题,学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写,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及时推行改进措施。但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大众已经形成共识的话题,我们写作时还这样平均用力地“按流程”走,未免失之古板,缺乏针对性。因此,在国家已出台“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分析这个材料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的局已“破”,正待“立”。
综上,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清“为你好”问题的危害,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写作重点应放在回答好“怎么办”的问题上。
待琢璞玉
论“为你好”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除正常上课外,课余时间一般奔波在“提优班”和“兴趣班”的路上,他们很少有时间交友、看课外书或电影电视,他们也没时间参加社团、做任何家务。你若不了解情况,或许会慨叹他们太刻苦,简直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但你若细问,便会见他们摇头又叹气,最后道一声“皆因‘为你好”。
这可谓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更有好事者所创“内卷”一词横空出世,此词诉尽学生心中无限凄凉之状,一度成为网络和生活中的热门流行词。
但凡有学生在下课后搞学习,周遭同学便会围上来,问一句“还在卷啊”,面上笑嘻嘻,内心不知是同情还是感慨。这一切玩笑似的话语背后,是否蕴含着学子们劳累、无奈、破碎的心?是否在控诉家长“无良”的行径、“残酷”的暴行呢?难道这么多事例还不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够发人深省吗?所谓“为你好”,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不努力,将来怎么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诸如此类的话我听过太多太多了,如“将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十年寒窗低頭苦读,一朝闻名世人皆知”……这样的心灵鸡汤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使得本迷茫在“努力还是拼命”中的学子毅然抛弃“红尘琐事”,一心埋入书中,最终变成书呆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不可否认,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他们也确实是在为孩子考虑。然而,成功的途径并不止“学习”一条,更不是拼命学就一定能学好的。教育在于树人,不在于“内卷”;健康,不仅在于身体还在于心理。有时候,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放松下心情,会使学习压力不那么大。让紧绷的心弦松一会儿,这样才不会断掉。
孩子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请父母好好思量,何谓正确的、真正的“为你好”。
【病因诊断】
【失分原因】文章重“破”而轻“立”,写作重点不突出;“破”“立”分离,针对性不强。
【场外分析】这篇作文回答了写作任务中的问题,明确了“为你好”并不是真的“为你好”的观点。开头引用材料,以生活现象引出话题。主干部分举例分析了“为你好”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如大搞“内卷”致使孩子劳累、压力大,使孩子成为书呆子等。结尾部分提出了解决对策,强调“教育在于树人”,教育者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思量什么是真正的“为你好”等。结尾点题收束全篇。总而言之,这篇作文紧扣话题阐述,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是一篇较好的议论文。
但是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这篇作文重“破”而轻“立”,写作重点不突出。这篇作文着重剖析了“为你好”现象的危害,结尾部分简略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全文没有从正面展开论述,如此大大削弱了文章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文章花大量篇幅写父母以“为你好”之名给孩子报班带来的危害,结尾只用了一段来提出对策,如关注树人、关注身心健康、参加课外活动等,可以说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文章末尾说“请父母好好思量,何谓正确的、真正的‘为你好”,那么本文的作者自己想清楚这个问题了吗?如果想清楚了,作者有层次地阐述出来,也许更能解决关于“为你好”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问题。对于本题而言,文章重“破”轻“立”并不可取,应有“破”有“立”使思考走向深入,使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文章第三段“这一切玩笑似的话语背后……‘残酷的暴行呢”语言表达不准确,词句需要仔细斟酌。写作时,我们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进行表达,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用词要尽可能精简。
化茧成蝶
请别再说“为你好”
家长一句“为你好”,让多少孩子累弯腰;你若问孩子好不好,但见他叹气连连把头摇。不可否认,家长“为你好”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学习可以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家长总让孩子去做不喜欢的事,这种行为难免与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家长在说“为你好”时也须三思。
“为你好”不应是一味地要求分数高。教育在于树人,不在于“内卷”。
校外培训本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如今很大程度上成了超前抢跑、揠苗助长的赛场。培训班里有同学笑嘻嘻地道一句“都在卷啊”。但无论是沉默的人还是嬉笑的人,谁又停下了做题的笔?在沉默与嬉笑背后,哪一个没有一颗沉重的心?各种培训课成了令孩子焦虑的“军备竞赛”。家长过于看重分数,将梦想寄托在培训班中,却让孩子深受其苦。教育应回归育人的本质,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提升素养,要让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我们并不需要每个孩子都长成考试赢家的模样。“为你好”给孩子施加的不必要的压力,可以休矣!
“为你好”不应是家长包办代替的借口。生命在于自主,不在于服从。
“十年寒窗低头苦读,一朝闻名世人皆知,我这都是为你好”,“现在多努力一分钟,将来少苦一辈子,我都是为你好”……诸如此类的话半是灌输,半是强迫,可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徐霞客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少年时期就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三十载踏遍中华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因为屠呦呦对中草药有浓厚的兴趣,其父便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珍贵医书给她看。屠呦呦四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终提炼出造福全人类的青蒿素。傅聪从小对音乐感兴趣,傅雷便大力支持他学钢琴。傅聪坚持学琴,成为练琴狂人,终成为享誉世界乐坛的“钢琴诗人”。真正的“为你好”,是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力呵护孩子的梦想。这样,孩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成为一个发光的少年。
一个任凭父母操控的“木偶人”,一旦断了线,便失去了动力;在外力强制下破壳而出的雏鸟,不可能变成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由自己做主。请别再说“为你好”了,家长们需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为你好”不应是画地为牢。生活在于劳逸结合,不在于掌控操纵。
什么是真正的“为你好”?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家长不要只在孩子休息时说“为你好,去学习”,也要在他们挑灯夜读时说“为你好,去休息”;家长不要只在孩子交友时说“为你好,去学习”,也要在他们孤身一人时说“为你好,去交友”;家长不要只在孩子运动休闲时说“为你好,去學习”,也要在他们学习疲惫时说“为你好,去运动”……家长要让孩子绷直的心弦松一会儿,那根弦才不会断掉。人们常说,劳逸结合,事半功倍。真正的“为你好”,应该是家长放手让孩子去闯闯这大千世界;应该让孩子为兴趣而学习;应该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文明其头脑,强健其体魄”。
孩子因你而来,但不是为你而来。请家长们好好思量,别再总说“为你好”。让少年翩翩走来!
【升格指导】
写议论文重在正面论述,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好庄稼。”在写材料作文时,作者一味顺着文题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批判,显然是不行的。
考场议论文不可重“破”轻“立”,须要“破”“立”结合。修改后的作文以立论为主,将立论、驳论相结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是“教育在于树人,不在于‘内卷”“生命在于自主,不在于服从”“生活在于劳逸结合,不在于掌控操纵”。全文三“立”三“破”,在论证过程中边“破”边“立”,既批判了“为你好”这种现象带来的弊端,又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破解之道。在论证“生命在于自主,不在于服从”时,作者列举了徐霞客、屠呦呦、傅聪等事例,正面论述了尊重孩子志趣的意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在论证“生活在于劳逸结合,不在于掌控操纵”时,作者用排比句论述家长应有的正确做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写作时,考生如何做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呢?其中一招是“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文章可以前一部分是“破”,后一部分是“立”。考生若要构思比较复杂的“三破三立”的文章,就需要运用诸如“在于……不在于……”“是……而不是……”“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将立论、驳论结合起来,进行富有思辨性的、充分的论证,以避免产生“破”“立”两分离、议论避重就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