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22-05-30 01:34李昕萌吴懿卓
理论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

李昕萌 吴懿卓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美好中国的实现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关注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环节。本篇文章从审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出发,归纳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升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而总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正确途径,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大学生;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041 — 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是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教育事業发展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是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化解与中国生态文明系列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批判

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高校、家庭三方面都存在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从社会层面,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态文明教育意识落后;其次在高校层面,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尚未成型的体系,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最后,由于社会与家庭的生态文明教育没有相应的联动,导致生态文明实践是大学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三方面构成了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进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虽然我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进程稳步推进,但在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并未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缺少宏观的设计与前瞻性的思考,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存在滞后性,导致现阶段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难,体系也需要重新整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有同学会对生态文明部分关注,也较少思考生态环境如果遭受破坏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对于维护生态文明的认识以及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生态伦理道德知识仅仅浮于表面的理解并未进行深层次的批判和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实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祖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的行为和意志紧密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行动与努力,将人类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与自身的发展和思想追求关联。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确是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了解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相关消息推送,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停留于碎片化的阅读,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二,大学生群体生活在校园相对于集中和闭塞的空间,缺少生态文明的保护活动和实践,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受到局限。

(二)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现阶段就生态文明教育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主要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向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培养和加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保护的行动和实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有限,教学内容也多是着重于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观的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教育计划,缺少对生态价值和内涵的支持。生态学文明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目标不明确地需要大学生生态学伦理的培养,不能整合生态学伦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生态伦理学和生态责任的教育的综合性和体系性的配置不足,导致大学生的生态学伦理教育的教育效果欠佳,仅存留在理解片面性和学习上形式主义的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通识性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没有重视或未建立完整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机制,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教育,一般的课程设定生态学、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等领域的内容,在生态道德中几乎没有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导致大学生生态教育中存在人道关怀和道德耕作的不足。

(三)家庭对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的参与不足

现阶段,我国尚未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生态文明层面的教育起步较晚。

第一,缺乏家庭教育的指导。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中,家庭生态教育处于家庭社会责任教育的范围内,但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考虑到家庭生态教育。家庭生态教育和如何教育完全依赖于家庭意识。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教育。几乎没有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意识和学习教育不一样高,不能取得和学习教育同样的效果。因此,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个。将生态教育提高到与教育相同的高度,结合日常家庭教育,最大化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发展。

第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少联动。对于中国大学生家庭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有效沟通和联结。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起步较晚,生态文明教育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与教育制度,导致教师与家长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缺少主动性与创造力,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相关教育与只是主要来自部分教师与家长的意识自觉与生态文明保护的氛围营造。所以,现阶段迫切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宣传方面尚未形成良好互动,提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连接程度。

第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不系统。现在,中国的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模式。教育内容的选择几乎没有从家长的主观选择中形成科学的教育内容系统。因此,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大多数家庭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与网络上碎片化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没有对生态文明内容有科学的引领和规划,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要目标,教育方式与内容并没有过多的创新和跟随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培养人与自然之间的行动规范。它的意义是不断丰富人类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大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培养生态学文明保护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一)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列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五位一体”总格局的策略高度[2]。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保持天人合一共存”列为新时期保持和发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工作方略之一[3]。现阶段,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家园建设的愿望,是我国极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動力与最终目标。中国大学生是祖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后备队伍,要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奉献的责任感。在当前的社会低碳发展背景下,通过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在整个社会中产生榜样示范效果,对于构建人类的生态化文明社会和美好国家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大学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至为谁培育人这些根本性提问”[4]。学校要营造全员教育、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由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偏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主体价值观,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相互融通,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有机的统一了起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搭上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现实基础。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对于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需要通过适当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其产生科学合理的生态行为,从而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对于生态危机也能够进行合理的反思与评估。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奉献感,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平等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自然环境素质,有效地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将这种素质真正转变为维护自然环境的实际行动,并发挥榜样引领效应,从小我到大我,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对大学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实现当下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引导。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需多角度共同推进。应坚持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坚守科学教学主体阵地,将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开展宣传;坚持实践育人,将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实践中充分体现;坚持网络育人,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课堂”主阵地[5]。多方面增强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品质,提升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担当。

(一)坚持文化教育工作,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才是最普惠的中国人民福利[6]。高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文化在无形中也对高校产生着教育影响,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文明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通常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大学硬文化建设通常是指大学校园的物理环境,包含校园环境、楼宇建设、学院布置等。校园文明环境的建设需要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各类因素的整合,注重学校建设的综合性发展,将校园环境与国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匹配,切记“一边倒”只注重环境建设忽略校园综合性发展。学校的校风与校训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优良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思考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凝练出自己的校风、校训等相应的精神人文内容,并赋予相应的文化生态内容,鼓励领导干部、老师和学校学生努力地实践这些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建立和谐关系,和谐共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学校必须要形成自由、友爱、公平、互相尊敬的师生,以促进教学相长,建立和睦的关系。再次,必须建设清朗的学术环境,因为学校是传道人授业解惑的好地方,而清朗的学术环境又是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灵魂,所以唯有建设清朗的学术环境才可以激励广大学子与老师们积极高效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创意以及潜能的培养。最后,学校的校园制度建设应该将为同学服务为根本宗旨,崔进学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依托美好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永续发展紧紧相连。

(二)坚守教学主阵地,把生态文明思想纳入课堂教学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其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便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与生态文明思想为引导向全体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高校充分运用学生优势做好生态化文明课程体系构建工作,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生态建设文化。第一,高校应在学科内涵上设置必修课。必修课是需要全校同学都应该修读的必修课,教学内容要重点包括中国国内、境外的生态建设状况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状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含义、内容、功能、作用等,从而使学生较深入系统地掌握生态文明教育。选修是指依托高校不同的特点以及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而设立的必修课,在生态化社会发展学校的选修应涵盖了生态建设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化哲学发展、环境学、生态化艺术、生态化管理学、社区生态建设学、生态化社会发展学等内容,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态化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广和落实打下了更加扎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在教学内涵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德育课堂建设应该涵盖三方面的内涵[7]。一是环境价值观教学,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境观念,并涵盖了自然的哲学观、环境社会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科技观、环境消费观等的价值观念,提倡人们在环境发展时要坚持以自然界、社会、人自身发展和人与社会和谐共存为宗旨,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思想,并最后达到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和人们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目标。二是环境知识教学,重点讲述绿色生态的环境保护知识,通过训练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绿色环保资源的材料和新方法,利用环保科技材料和新型资源的开发条件和方法保护环境,以解决环保资源耗费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等环保材料。三是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点是强化环境舆论与法制的知识,如森林法、环境法的有关法规知识,旨在培育环境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体现环境公正。

最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包含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文化观念的全方位教育,应坚定不移的坚持四个原则。

生态文明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素质文化教育,是一项人生观文化教育,还是思想文化教育。所以,在生态文明教学设置上要坚持下列的四项原则。一是通俗性原则。生态文明教学作为一门“大众教育”,其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具备各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目的是教育学生能否通过教学建立合理的生态道德意识,从而培养生态文化素质,而并非通过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深度挖掘。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课堂设置必须要贯彻通俗性原则上,以确保每个学习者哪怕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相关背景,也可以听懂、理解。二是社会化设计原则。生态文明教育应将培养自觉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梦建设贡献力量的人群为目标。所以,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设置要体现社会化设计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与个人、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实用人员,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三是持续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时一地的工程建设,是要由几代人乃至好几十代人共同去实现的,所以,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设置不要只是针对当前的生态困境,而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确保能实现对学生的终身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践性原则。课程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这就需要课程的设置必须要“接地气”,围绕学术研究、生态科学知识科普、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宣传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设置,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生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三)坚持实践育人,把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校成为了学生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要进一步开拓新途径为中小学生搭建社区实践活动网络平台。首先,结合周围的生态资源,建立生态化文明教学基地,这才能使学习者全面融入大自然,熟悉整个大自然生态体系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运行状况,在和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积累所学的生态化理论知识,进而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含义,并协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进而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化使命感,在自己督促与监督别人的同时,也用具体行为投入到生态化实际活动中去,进而提高自己、完善自身。第二,学校要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实践活动,如借助寒暑假、主题假期,引导学生多种渠道进行社区实践活动,如前往自然环境损毁严重的区域,体验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和导致人类环境的变化,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危机感;或前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以体验生态之美,并了解生态系统所为人们提供的便利,进而提高生态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真正走进自然环境,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加深对生态建设认识,改善自身的生态建设文化素质,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平衡的工作队伍当中,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学校要鼓励生态化学社与联谊会的成立,以增进同学朋辈间的共同沟通和交流与学习,并增加生态化文明在学校中的影响力。此外,学校还应强化对协会发展的引导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配备专门教师擔任社团和协会的指导导师,并在教学场所、资金等上予以必要的倾斜,推动社团和协会的良性运行,提高社团和协会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并以此吸纳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德育实验的覆盖范围,提高教学有效性。第四,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创新创业的全新环净。近年来,我国正大力推动“双创”活动创新创业,而与此有关的比赛与研究课题,也不胜枚举。大学作为中国创新创业运动的重要集结地,要充分以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旨,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或积极参加到创新创业比赛当中,或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或进行创新,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从而增强生态文明素质。

(四)坚持网络育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网络教育

当前,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生存方法,是大学生接触外部知识与资讯的最主要工具。所以,生态文明教学除上面传统教学模式之外,还须发挥网络互动性强、传递快的优点,进行网上生态文明教学,让生态文明思维渗入每位学习者心中[8]。首先,建设网上生态课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线下知识点的线上教学,透过采用微课堂、微录像、慕课等多种形式掌握生态化知识点,以增强学生掌握生态知识点的便捷,并夯实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构架。第二,透过建立生态化栏目,广泛传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及时通报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举措,并曝光生态破坏的现状与问题;设置社会上较为热门的生态化文明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论坛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第三,深入开展网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群众容易接受的网上公益活动,如大学生网上文化节、微电影大赛、拍摄活动等多种形式,以提高网络的参与性,激发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10-28(01).

[2]贾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6]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决策与信息,2014(Z1):8-157+2.

[7]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12.

[8]冯小桐.“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内涵及路径[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8,5(03):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