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 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 0 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由“引导语+文题”组成。引导语生动地阐述了“学问”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学问”不仅是指我们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智慧、道理、见识等。一个“藏”字告诉我们,所要写的“学问”绝不是一眼就能发现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思考、体悟才能获得的东西。如果把题目补成“学问藏在课本里”就不太出彩,毕竟人人皆知课本是用来传授学问的,说成是“藏学问”不太合适。
那么,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呢?
第一,根据积累的素材进行补题。首先,扣住“学问”和“藏”这两个关键词,到素材库中仔细搜寻,把符合要求的学习、生活经历都找出来,从中选出最精彩的那一个,再根据这则素材的内容进行补题。比如你积累了不少民间俗语,通过研究发现俗语里藏有为人处世的学问,就可以把文题补为“学问藏在俗语里”;再如你回到农村老家,了解了不少农活儿,知道这些农活儿都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就可以把题目补为“学问藏在农活儿里”。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就这道题目而言,补题决定着写作方向,所以“口子”尽可能要小,这样写作时易于上手。如果把题目补为“学问藏在生活里”“学问藏在在大自然里”,就多少有点儿大而空,写作时不太好把控。
第二,扣住“藏”字巧构思。在“学问藏在 里”这道题目中,“藏”无疑是构思的关键。“学问”是如何“藏”的;“我”又是如何透过表象,发现所“藏”“学问”的;发现所“藏”“学问”后,“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只有梳理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谋篇布局,去设计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发现“学问”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建议同学们首选记叙文或散文,可开篇点题,引发下文,然后通过记叙或描写,把蕴含“学问”的事情、事物、自然现象等呈现出来,最后点出“学问”,升华主旨,结束全文。
第三,表达生动。表达是写作的最后一步。立意、构思再好,表达不生动,势必影响得分。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力求有亮点。比如你语言幽默,那就写得轻松活泼一点儿;你古诗文积累得多,那就在巧妙引用上下功夫。文字特色鮮明,自然更能吸引阅卷者的目光。
学问藏在古诗里
一考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许多人都情有独钟。不过,有些人读古诗,仅满足于了解大意,能背诵就行。其实,古诗也是一本百科全书,如果你能钻进去,就会发现里面藏着许多学问。
白居易有一首诗《问刘十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绿蚁”可不是什么绿色的蚂蚁,而是指酒。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傍晚,摆好新酿的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等待客人前来共叙衷肠。那时的人们为什么把酒称为“绿蚁”呢?原来,受当时酿酒工艺水平的限制,新酿的米酒上总是泛着绿色的残渣、泡沫,形状细如蚁,故称“绿蚁”。这就是学问。如果你感兴趣,顺着“绿蚁”去研究一番,很容易得到中国酿酒工艺的发展线路图,你对酿酒知识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得多,你在这方面的学问就会胜人一筹。
白居易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佩。然而,你可知道这四句古诗还指出了物候学上的重要规律,那就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这也是学问呀。说到物候,不得不提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山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同样与物候有关。因为山越高,温度越低,花开得就越迟。所以说海拔的高低对物候是有影响的。如果再深入探索,还能从古诗中找到影响物候现象的其他原因,你的学问会更进一层。
我曾经读过一组描写古人进行运动的诗歌。三国时曹植写道“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里的“击鞠”即古代的马球;明代状元钱福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这里的“蹴鞠”其实就是今天的足球;大诗人杨万里写道“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角抵”指的就是摔跤;宋代理学家程颢写道“大凡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这里的“博弈”就是象棋比赛。你看看,古诗中竟然藏着一部中国古代体育史呀!
所以,读古诗绝不能浮光掠影,而应努力去发现它背后藏着的学问。日积月累,你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其实,何止古诗,书画、音乐、建筑、陶瓷等,都藏着学问呢,只等你去发现!谁能有一双探询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
佳作点评
一、引用精彩。该文通过大量引用,边叙边议,讲述了古诗中的酿酒、物候、体育等知识,很好地诠释了“藏在古诗里的学问”这一主题。
二、结构紧凑。文章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开篇,直切主题,引起下文;然后通过大量引用,让读者领略古诗中蕴含的丰富学问;最后进行总结,由点带面,升华主旨。
三、立意深刻。文章不仅仅告诉人们古诗之中藏有学问,还通过议论指出一切事物皆学问,并得出“谁能有一双探询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的结论,令人深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