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多 文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黑夜中自己一个人独自走路回家,脚步总是格外匆忙,还时不时往后看看有没有坏人跟踪,内心紧张又害怕;在游乐场坐过山车之前,即使做了很久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坐上去时还是会心跳加速,忐忑不安……当我们面临诸如此类的场景时,内心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这是当我们感觉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本能反应。这种体验往往强烈而压抑,让人很紧张。我们都想要摆脱恐惧,但它却不是我们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要找到与恐惧的相处之道,我们需要先了解它。
与其他情绪(例如快乐、忧伤)相比,恐惧是一种关系着“生死存亡”的情绪。与恐惧情绪相伴的各种身心反应,都是为了人的生存而精心“设置”的。恐惧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人进入警觉状态,反应会更加机警灵敏;呼吸放缓,不相关的思考停止,注意力集中在恐惧的来源,可以更清楚地判断是否有威胁;声带的肌肉拉紧,发出恐怖的尖叫,能吸引同伴前来救援;像肠胃活动这样不重要的肌肉活动几乎都停止,流向骨骼肌的血流量和葡萄糖增加,有助于有力地战斗或更快地逃跑。
远古时代,原始人还很弱小,四周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遇到猛兽和深渊。这时,恐惧情绪就对人类起着强大的保护作用,当面对危险时,恐惧驱使人产生快速反应的能力,或战斗或逃离,让自己免受伤害。如果没有恐惧,原始人就不会躲避猛兽,也不懂得远离悬崖,这会让原始人更容易死亡,人类可能就进化不到食物链的顶端了。
在现代社会中,风险也有很多,不会恐惧的人,面对可疑的人、危险的情景,丝毫不会防卫,就会常常置身于风险之中,大大增加了被伤害的概率。
很多恐惧来源于未知,未知引发可怕的想象。怕黑,因为看不清黑暗中有什么,于是想象出怪物、鬼、坏人和其他可怕的东西;听到异常的声音,我们心里先会“咯噔”一跳,引起警觉,接着竖起耳朵去听,分辨声音的来源。如果不确定,我们会十分不安,不安逐漸发展为恐惧,头脑中会猜测各种可能性,还往往都是负面的,于是就更加恐惧了。要是我们确定了,未知变为已知,我们就没那么容易恐惧了。
还有的恐惧来源于经验。一是自己经历过的直接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大了为什么开始怕了呢?因为小牛被老虎伤害过了,见识了老虎的强大和被老虎伤害的严重后果,为了生存下去,牛要尽量远离老虎这种有巨大威胁的物种。二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间接经验。很多人没有被车撞过,为什么看到车来了会躲得远远的呢?因为人可以通过别人的经验吸取教训。我们只要见过别人被撞后痛苦的样子,都能知道它的危险了。
然而,很多看似无害的东西,也会让人感到恐惧,是因为它们与让人恐惧的东西产生了联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就是描述了这个现象。有的联系可能不是很直接,让人难以觉察,比如,有的人很不喜欢某种食物,可能是小时候某次生病时吃了这种食物,他将生病时难受的感觉与这种食物的味道联系起来了,以至于以后闻到这种味道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恐惧吃这种食物。
应对恐惧并不仅仅代表消灭恐惧,有些恐惧,有的人还会选择追寻它。比如,滑板、攀岩、蹦极等极限运动,带给人的情绪不就是有恐惧吗?但全世界却有很多极限运动爱好者。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说自己爱上了恐惧,她在滑雪场上也会感觉恐惧,但正是恐惧背后的兴奋,成了她对这项运动酷爱和着迷的存在。有些人靠近恐惧,正是为了体会恐惧带来的兴奋感。当然也不是对恐惧背后的风险视而不见,而是在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后做足准备和练习,才能有资格去追寻它。
有些恐惧,不影响正常生活,可以选择接受它,而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无所畏惧。承认自己有所畏惧,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有时我们不用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比如,游乐场的过山车,有的人坐过一次后,恐惧的感觉非常强烈,就会一直回避过山车,以后怎么也不敢再玩了。但不玩过山车对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没有什么影响,那我们就可以接纳这种恐惧,不用去过度在意它,也不必为了别人的一句“这你都不敢”而逼迫自己去战胜它,带着恐惧依然可以快乐地生活。
当某些恐惧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就需要选择克服它了。克服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去了解它的来由,尽可能消除不确定性,去体验它带给你的结果。当你发现,它并没有给你带来实质性的伤害时,你的恐惧就会减轻很多,甚至慢慢适应它,不再恐惧它。就像有的人害怕公开演讲但又必须讲时,他会做更充分的准备,经过多次尝试,他会发现演讲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灾难,讲完下来他还是活得好好的,也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当然,如果你自己实在无法克服,也有患恐惧症的可能,还是需要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接受专业的治疗。
每个人都会遇到恐惧这种情绪,它也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当我们出现这种情绪时,可以去分析它的由来,评估它的影响,从而选择我们的应对方式。面对恐惧,无须回避,在充分了解它的基础上,我们也能与它建立独特的关系,坦然地与它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