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助词“的”字的应用研究

2022-05-30 00:50马茹慧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心语助词定语

“的”字在现代汉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随便翻阅一篇语言材料,包括一篇文章、一个自然段,甚至一句话,都能找到它的身影。“的”字用作助词,具有强大的语法功能,能够突出词汇或语句的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因此,研究“的”字的助词用法,对于认识中国现代汉语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的”字作结构助词的用法

“的”字作结构助词较为常见,广泛存在于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用以表达或突出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一)表达定语对中心语的领属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的”字常常放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达定语对中心语的领属地位。比如“我们的书包”和“我的笔记”,其中,“我们”和“我”是定语,“书包”和“笔记”是中心语,二者须用“的”字连接在一起。若省去“的”字,则变成“我们书包”和“我笔记”,显然不符合语言逻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类型的语言结构中,若表达浓厚的情感,或是将其用在庄严肃穆的场合时,“的”字是可以省略的。比如“我们的国家”用为“我国”,“我的学校”用为“我校”,虽然形式在表面上发生了变化,但在实际意义上没有变动,而且这种简练且有气势的文字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亲近感。

(二)表达定语和中心语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的”字放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还能表达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比如“金灿灿的太阳”和“乌黑的天空”,其中“金灿灿”和“乌黑”是形容词,用来表示中心语的状态、性质和特点,如果将“的”字去掉,那么“金灿灿的太阳”和“乌黑的天空”就变成了“金灿灿太阳”和“乌黑天空”,显然,原短语中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被割裂,给人一种极为别扭的感觉。

(三)表达定语和中心语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

除了表达领属关系和修饰关系,“的”字也能表达限制关系。在“定语+中心语”的语言结构中,“的”字的应用更利于构建和完善偏正短语内容,如果去掉“的”字,可能会产生歧义。比如将“我们的部门经理”和“我们的语文老师”用为“我们部门经理”和“我们语文老师”,虽然在表面上读不出差别,但细想之下,便能发现说话人的身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理和老師,一种是下属和学生。要确定是谁说的这句话,还须分析这个人接下来说的话。如果单独使用这个短语,无疑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歧义效果。当然,在表达限制关系的偏正短语中,有些情况是可以去掉“的”字的,有些情况是不能去掉“的”字的。比如“昨天的月亮”和“小草的故事”,前者指“昨天升起的月亮”,后者指“关于小草的故事”,若将“的”字去掉,那么短语中原来的内在关系就会被割裂,所以不能去掉“的”字。如果没有割裂原短语的内部关系,那么“的”字可以去掉。

(四)区分“名词+名词”的偏正短语和并列短语

在“名词+名词”的语言结构中,“的”字的使用是否得当,取决于它是否能体现名词和名词之间的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若不能体现出其中的一种关系,那么该短语就是并列短语。如果能体现出其中的一种关系,那么该短语就是偏正短语。比如“学校老师”和“城市道路”,“学校”“老师”“城市”“道路”都是名词,若在短语中加个“的”字,就变为“学校的老师”和“城市的道路”,显然没有对短语的整体表达造成影响,而且具有较为明显的限制与被限制关系,所以它们是偏正短语。又比如“千难万险”,在这个短语中间加一个“的”字,变成“千难的万险”,显然逻辑不通,读起来拗口。可见这两组短语中的名词不是修饰与被修饰和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而是明显的并列关系。[1]

二、“的”字用作助词的特殊用法

“的”字除了用作结构助词,还能用作动态助词,在句中表示过去完成时态,以及表示肯定判断、强调句子重点等。

(一)表示时态

在宾语结构中,“的”字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完成时。以“我昨天才回的家”和“你怎么去的北京”为例,从句子的表现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属于典型的“主语+状语+述语+宾语”的结构。通常情况下,“的”字在这种语句结构中的应用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语义重点在状语部分,能够反映出动作发生在过去。如果将“的”字去掉,可以发现,“我昨天才回家”与“我昨天才回的家”两句表达的含义没有明显不同,但“你怎么去的北京”和“你怎么去北京”两句表达的含义却千差万别。“你怎么去的北京”表示“你已经在北京”,而“你怎么去北京”表示“你正准备去北京”。再以“谁开的门”和“老师出的题”为例,从句子的表现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的语义重点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谁开门”强调的是“开门”,而不是“谁”,“老师出题”强调的是“出题”,而不是“老师”,但仍可以通过重音和语调等手段将语义重点调到主语上。

(二)表示判断

“的”字在句中能够表示判断。以“我昨天去了北京”和“我昨天去的北京”为例,前一句没有任何情感色彩,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后一句除了陈述事实,还强调一种判断,即“你昨天一定去了北京”。配合说话人接下来说的话,这种判断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再以“谁看了视频”和“谁看的视频”为例,前一句是简单的疑问句,原句不能转化为“视频是谁看了”。而后一句除了是一种疑问外,也强调了一种判断,原句可以转化为“视频是谁看的”。

(三)表示对象

“的”字可以用在指人的代词或名词后,用以构建和完善对象关系。比如“你帮了我的忙”和“我开始打她的主意”这种类型的句子可以概括为“主语+动词+复合词”结构,其中“代词+名词”的复合词部分可以转化为“动词+于+代词”结构。如“帮了我的忙”等同于“帮忙于我”,“打她的主意”等同于“打主意于她”。当然,“打主意于她”这种说法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这里只是勉强解释这种关系,用以突出语句的含义。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的”在整个句子中起到的作用是梳理对象关系,能够让人直截了当地认识到“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四)表示列举关系

“的”字可以用在名词、动词或动宾语之后,用以表示前面的事物或动作行为列举未尽,含有前面事物包括的内容。以“洗洗涮涮的他都行”为例,句中强调了涉及洗涮的事“他”都能做。由此可见,“的”字在这样的句型中,能使“什么的”的使用范围变得更加宽泛。

(五)表示原因

“的”字可以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该动作产生的原因。从现代汉语表达方法上说,在这种类型的句子结构中,“的”字后面还可以补上具体的“结果”。比如“你的胳膊怎么伤的”,后面可以加一句“打篮球弄的”。再比如“这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倔”,该句中的“的”字衔接的是“脾气越来越倔”,意指孩子的“毛病”,表达了具体原因。

(六)强调时间

“的”字可以用以突出和强调时间。以“我值了一整天的班”和“我听了五个多小时的故事”为例,“的”字在前一句中起到了完善语言结构的作用,并且强调了动作时间的长度,突出了句中的情感色彩;“的”字在后一句中突出了其前后述宾语的语义效果,既强调时间长,又强调故事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时量短语后面没有“的”字,可以将时量短语看作是补语,如果时量短语后面有“的”字,只能将时量短语看作是宾语的定语。

(七)表示充当角色或是从事某一活动

在“代词+的+名词+动词+副词”的结构中,“的”字能够表示充当或复指。具体以以下三组句子为例。

1.A组

a.我的老师教得很棒。

b.这本书的插图设计得真好。

2.B组

a.她的老师做得好。

b.他的篮球打得可以。

3.C组

a.他的被子裁得好。

b.她的头发理得好。

从表面上看,A、B、C三组的句式结构相同,代词和名词构建了偏正结构,但是三者的语义却有极大的不同。在A组的两个句子中,“的”字体现了“老师”和“插图”的归属之意;在B组的两个句子中,代词和名词不是“领属”关系,其中a句表达了她做老师做得好,b句表达了他打篮球打得好,“的”字在这里有明显的“充当”“从事某一活动”之意;在C组的两个句子中,基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可以发现a句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他本人裁被子裁得好,另一个是非他本人裁被子裁得好。同样,b句也有“她”和“非她”两种解释。而要想解决这两句的歧义问题,应当结合具体语境,用更多的语句来解释说明原句的含义。

(八)用作动态助词,强调完成的動作

“的”字用在句尾或者跟在动词后,常常用作动态助词,表达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比如“我下午在博物馆见到他的”“他怎么认识她的”“他什么时候交的作业”“他是新来的学生”等,都表示动作按照趋向已经完成。

(九)用作语气助词,表示赞同和肯定

“的”字出现在句尾,常常用来表示语气和态度,着重强调陈述的事实,有事情本来如此之意。比如A说:“你跟我一起去学校吧!”B说:“好的。”再如A说:“是你做的这件事吗?”B说:“是的。”在征求意见时,回答“好的”,能体现回答者积极同意的态度,如果换作“好吧”或是“好了”,就会表现出一种勉强、不耐烦的态度。在询问事实时,回答“是的”,能体现回答者承认事实的果敢态度,如果换作“是吧”,就会表现出一种质疑态度,或是推脱的意味。[2]

三、“的”与“了”“着”“地”和“得”的区别

(一)“的”与“了”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了”字具有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两种用法。作为动态助词,“了”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跟在动词后面。比如天晴了、雨停了、饭菜熟了、渐渐走远了等。作为事态助词,“了”可以表示事件完成,用于句尾,比如,我吃完饭了、我喝完水了、我去睡觉了等。从语句结构上说,虽然“了”和“的”在“名词+形容词”等结构中有相近的用法,但二者存在一定差别,特别是在组合一些非动词词汇、接数量短语作定语等方面,二者的用法有着严格的限定。比如动词前面出现表示正在进行时的副词时,“了”和“的”都不能和“正在”这类词搭配使用,比如“我正在吃饭了”和“我正在吃饭的”都是错误的。“了”字能用在状态动词后,而“的”字不能,比如可以说“我有了想法”,不能说“我有的想法”。表示动作经常发生的时间词,可以用“的”,而不能用“了”,比如可以说“我每天都是去食堂吃的饭”,不能说“我每天都是去食堂吃了饭”。

(二)“的”与“着”的区别

“着”字作为动态助词,强调动作的持续性或状态,具有明显的正在进行时的意味。而“的”字作为动态助词,多强调动作已经发生,若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则须配合“一直”“始终”等副词。比如“书架上摆放着书本”等同于“书架上一直摆放的书本”,具体分析“的”字和“着”字的区别,可以发现“的”字更倾向于强调“的”后面的部分,而“着”字明显没有这种功能。

(三)“的”与“地”的区别

“的”和“地”作为助词,都具有非常高的使用频率,虽然二者在语句中所发挥的功能相近,但是二者的结构和用法极大不同。“的”的结构特点是和它前面的词构成一种固定的结构,表示领属关系、修饰关系和限制关系,作为定语的标志常放置于定语之后,比如我的钢笔、母亲的背影、单位的领导、学校的篮球场等。同时,“的”字也能用在谓语动词或宾语结构之后,比如卖零食的、我喜欢吃凉的、我想要你的笔记等。“地”的结构特点是和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状动”关系,作为状语的标志,“地”常放置于谓语前面,用来修饰前面的状语。比如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教室、花朵渐渐地凋零、刻苦地学习等。

(四)“的”与“得”的区别

“的”字用在词语之后,表示形容词性,“得”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可能、效果和程度。“的”字可以在多种结构中进行运用,而“得”字只能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作为完善前面词语含义的补语。比如我们玩得酣畅淋漓、这朵花香得很、这小孩长得真漂亮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助词“的”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运用广泛。就“的”字的作用来说,它能表示领属关系、修饰关系和限制关系,同时,具有表示时态、判断、对象、列举关系、原因、强调时间等功能。此外,“的”与“了”“着”“地”和“得”有很多相近的用法,掌握其与这些词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地使用助词“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莉.也谈现代汉语“的”字的用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07):22-24+42.

[2]曲凤荣.助词“de”的特殊语法功能[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04):125-128.

(作者简介:马茹慧,女,本科,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葆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中心语助词定语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浅谈科技文章标题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