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在诗歌文学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毕晓普出身于美国一个富有的建筑师家族,但她从小便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近些年,毕晓普的诗作被越来越多地关注,虽然部分原因与她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出于她作品散发出的悠长魅力,尤其是她描写自然的诗歌,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她的诗歌十分重视客观事物,对大自然和世界充满了尊重和好奇。
二、《地图》——想象自然的美妙
《地图》分为三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八行诗,有重复的彼特拉克韵律,中间较长的一节是用自由诗写的。在《地图》中,伊丽莎白·毕晓普记录了由地图引发的,其对自然的想象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思考。这首诗含蓄地说明了地图为何让人如此着迷。诗人认为,人类对地图上小规模的土地和水的迷恋与地图所能提供的想象中的自然世界有关,地图能让人自由地构想遥远的人们和地方的形象。《地图》在歌颂地图制作者,或诗人创造幻觉和发挥幻想能力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表达对美好的自然景象的渴望。
《地图》第一节的后半部分表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关系是神秘的。陆地是活跃的,它似乎在倾斜、提升,并将水吸引到自己周围。诗人问道:“陆地是否从海底使劲拽着海洋?”但是诗人并没有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答复,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暗示了每个人看到地图后,对自然的想象是不一样的。在第二诗节中,诗人根据地图进行了想象。在第二诗节第一行,诗人首先对纽芬兰进行了想象,意味着诗人认为,通过想象力可以创造新的领土、新的现实。“拉布拉多呈黄色……给它上油的地方。我们能在玻璃下爱抚/这些迷人的海湾,仿佛期待它们绽放花朵/或是要为看不见的鱼儿提供……”诗人想象中的自然是用春天的鲜艳色彩来描绘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周围的海湾的,在这样的想象中,该地区就好像要开花一样美好。在接下来的几行诗中,说话者将镜头拉远,聚焦于地图上的城镇名称。“海滨小镇的名字奔涌入海/城市之名越过毗邻的山脉——这儿,印刷工体会着同样的亢奋/当感情也远远超越它的因由”。诗人认为,画家在地图上写下这些名字时可能很兴奋,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地图想象每一个地方,并賦予它们丰富的感情。这些地方之间,或许是连绵不绝的山脉,或许是四处奔流的汪洋大海。在这一节的最后两行,“这些半岛在拇指和其余手指间掬水/宛如女人摩挲一匹匹光滑的织物”,毕晓普把加拿大西北部的半岛描绘成拇指和手指。在她看来,这些半岛好像是在用拇指和手指夹住水,就像妇女在检查院子里的织物是否光滑时那样。诗人用最缓慢而真切的叙述,告诉读者它的触感,它的外表,它就像一匹匹丝滑的织物。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在静谧的环境中展开想象,正如地图的触感给人一种温柔宁静之感,并促使人们对地图中的各个地点发挥想象一样。
第三诗节的前两行,“绘入地图的水域比陆地更安静/它们把自身波浪的构造借给陆地”,描绘了地图上的水域比陆地更平坦的景象。现实中的海洋都是波澜起伏的,但是在地图上,陆地的构造却是波浪形的。这两句诗看似是真实的陆地、海洋形象与地图上的陆地、海洋形象的对比,实则传达了诗人对陆地与海洋相互交融、和谐与共的想象。漂泊的旅人用地图来寻找方向,却沉浸在对地图本身的审美或想象之中。诗人所想象的大海比陆地更安静美好,山川河流也会有不一样的性格。由于绘图者的青睐,海洋与港湾拥有了自己的颜色与位置。毕晓普说,“地形学不会偏袒;北方和西方一样近……”人们青睐这片纯洁湛蓝的海域,而地形学学者也喜欢并醉心其中。这首诗的结尾说道:人们喜欢迷失在想象的世界里,而忽略了周围复杂的世界。对于地图引发的想象,诗人更想表达的是,人们可以不仅仅沉迷于想象,而是更应该为这样的想象付出努力,从而维护自然。
三、《想象的冰山》——自然的变化之美
《想象的冰山》这首诗讲述了自然界的美丽,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界、令人着迷的自然美,以及表象与现实的关系的主题。在整首诗中,诗人发挥她的想象力,想象着冰山,并让读者走进她的想象世界,看她如何施展魔力。她所描述的冰山似乎是完美的、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但它只存在于她的想象中。诗的开头是,“我们宁肯要冰山,而不是船”,诗人表明,宁愿要一座冰山,也不要一艘船。尽管知道冰山是静止的,但她还是渴望拥有这个巨大的不动的冰岩。虽然船能带我们去远方旅行,让我们发现世界隐藏的宝藏,但是她还是喜欢拥有一座冰山。诗人在第一节第四行再次表达,“我们宁肯要冰山,而不是船”“我们宁愿拥有这片呼吸着的雪原”,说明诗人渴望冰山永久屹立,永不消融。这展现了诗人对冰山的想象。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冰山的特点,以及大自然是如何促成它的非凡存在的。“这片风景,水手愿用双眼交换”,水手们对冰山在海洋中的优雅存在感到惊讶。人们赞赏冰山沉浮不定中的自持,醉心于它的繁复:“冰山胆敢把它的重量/加诸一个变幻的舞台,并且站定了,凝望”。然而,水手们赞美了冰山一会儿,就继续航行,忽略了自然是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来创造这块巨大的艺术品的,太阳、风,甚至云都在它的出现和消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冰山最精致的顶部,不断地被天气的转变而重新设计。尽管面临各种天气,它仍然坚定地站在那里,凝视周围的环境。毕晓普没有提到诗中水手们的出行目的,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或许,水手们在发现冰山之美的同时,正伤害着这个美丽的、由自然雕刻的艺术品。
突出前面风景的崇高特点,是通往最后一节内部特写的基础。在最后几行中,诗歌同时陈述了冰山外部和内部的相关位置。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诗人塑造的冰山形象是透明却不可穿透的,是来自大海内部的障碍物,从外部阻挡人们。冰山为不可触摸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比喻。因此,在第三节一开始,诗人就比较了“冰山”和“珠宝”的固有特征。在这一诗节中,出现了两次“再见”,作为诗歌的结束方式,同时,诗人在此提醒读者,当人们发现冰山时,最初的想法是结束旅行。也就是说,冰山的形象可能暗示了人们在空中、地上挣扎后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诗人用诗意的声音将大海和天空和谐地结合在冰山的寂静之上。
四、自然是快乐的源泉
(一)《一个寒冷的春天》——自然的舒适之感
诗歌第一节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万物渐渐苏醒并生长的画面。在自然界中,“终于一抹深沉的绿色轻尘/落在你巨大、漫无目的的山峦之上”,一切似乎都在和谐地生活。随着春天的来临,树上的小叶子迫不及待地长大,迎接春天的到来。“一天,凛冷炫白的阳光下/在一侧山麓一头牛犊出生了”,春天是生命的季节,诗中的母牛正在生孩子,一切都在按照它们的方式运作。这一诗节洋溢着希望,春天的喜悦随着“炫白的阳光”凯旋而归,就连在春天出生的牛犊都感觉到欢快。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写道,“幼嫩的橡树叶在冷峻的橡树间摇荡/歌雀为夏天拧紧歌喉”,山丘逐渐变软,草长莺飞,各种动物的叫声夹杂在一起,犹如一首协奏曲。这一诗节充分显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因为她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大自然的意象和其中的悠然宁静是通过诗人使用的许多描述性语言得以呈现的,而且她还巧妙地体现了这种景物与情感的融合。她热切地希望人们可以永远生活在这样美好舒适的自然环境中。
在第三节中,诗人用一些特殊的意象和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独特气质。把飞蛾想象为“中国的扇子”,把流萤想象为“香槟的泡沫”,但正是在这细碎中,一个寒冷的春天显示出了自己独有的魅力:一些练习,一些准备,一些降生,一些犹豫,一些预言性的明亮和温暖。或许,诗人毕晓普在艺术精神上能让人想到与她同时代的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他们的作品往往简约,但意蕴却很丰饶。他们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诗歌第三节讲述了飞蛾与萤火虫的飞行,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不同颜色:“银色”“淡黄色”“橘色”等。她通过飞虫展现出春天的五彩斑斓,同时,也说明诗人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可以敏感地发现自然的舒适之感。
(二)《三月末》——自然是希望的媒介
在《三月末》一诗中,毕晓普表达了对一个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的强烈渴望。她希望能更接近大自然。在这首诗的第三节中,她开始从海滩上观察房子的外面,想象着那里的舒适生活。正如她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我想一直走到我的原梦之屋”“我想退隐到那里,无所事事/或者说……一直这样下去”。通过她的诗句,很容易察觉到诗人渴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她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美丽的大自然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向诗人揭示了一个新的生命视角;它也给诗人带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灵。她的“原梦之屋”建立在木桩上,被绿色笼罩,是大自然的颜色。毕晓普想住在她的“原梦之屋”里,这里的理想生活是“阅读乏味的书/冗长的旧书,并写下无用的笔记/自言自语,还有,在有雾的日子/看小水滴滑落,沉甸甸的,透着光”。她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比如看书,没有人打扰;她也可以观察季节和天气的变化,随心所欲地做她想做的事情,即使在他人看来是无聊的,那也并不重要。
《三月末》中毕晓普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很容易让人想起她的另一首诗歌《小练习》。这是一首在风暴和自然中的美麗诗篇,诗中出现了很多物象,动物、红树林、船,等等。毕晓普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个平静的画面:一个人在船上睡觉,没有任何事情可担心,所有的东西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她想象自己躺在船上,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诗人毕晓普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三月末》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希望在“原梦之屋”过上不受干扰的诗意生活的愿望。
然而,很快,一阵冷风吹来,诗人从梦中醒来,回到了现实中。她知道,她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她所写的,“一盏看书用的灯——完美!但是——不可能”“那天的风吹得太冷/都走不了多远”,这样的天气为整首诗定下了阴郁的基调,也是一种幻灭的表现。
但是,她对无法进入原梦之屋和随之而来的幻想世界的想法并不显得绝望或无望,就像《海湾》的结局一样。也许在另一天,当风平浪静时,她会设法走到海滩的尽头。在《三月末》这首诗的结尾,希望的光芒再次绽放。在最后一节中,太阳出现了,即使只是一瞬间;世界再次转变,哪怕只是对她敏锐的眼睛而言。“太阳只出来了一分钟/就只一分钟,镶嵌在沙斜面里/淡褐,潮湿,零星的石头/变得五彩缤纷”,仅仅一分钟,镶嵌在沙子里单调的、散落的石头变成了多色的。灰色的、冰冷的海滩在一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生命力恢复了;“狮子太阳”是俏皮和轻松的。这是毕晓普的习惯,她从日常事物中寻找安慰,用简陋的石头制作珠宝,然后将“狮子”和完全没有关系的太阳形象混为一谈,这样诗就能以欢乐的隐喻结束。海滩上的短暂旅程成为其对一生中的选择的沉思,虽然有遗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毕晓普认为,美丽的大自然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也是人们的快乐源泉。
五、结语
大自然为陆地上鲜艳的花儿,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等创造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为人类创造了清澈的湖泊,宽阔的平原及辽阔的海洋等自然美景。正是这些自然元素为伊丽莎白·毕晓普提供了写作灵感,并使得她的诗歌充满了自然情结。《地图》作为想象的媒介,诗人绘制了一个她想象中的美好的自然环境;《想象的冰山》虽然也是诗人的想象,但更重要的是,诗歌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之美;《一个寒冷的春天》和《三月末》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欢乐。
(作者简介:贺田田,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