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 罗文慧
前言:
在初中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是人类科学文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运用方法不当或引导有误,会导致学生在接触物理知识时产生严重抵触心理,因此物理学习事倍功半,逐渐成为“学困生”。本文剖析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成因,并从调整传统教学方式、增加信息技术辅助和加强师生互动三方面着手,探究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在初中教育中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综合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班级学生个体发展,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然而,在学生接触物理抽象知识时,由于自身认知不足导致学习方式转变不及时,教师引导不当、教学刻板逐渐消磨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由此导致“学困生”始终困扰着初中物理教学。鉴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优化和创新教学策略,借助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适应学生阶段特性的学习环境,并在师生互动中获取“学困生”学情反馈,进而不断地引导“学困生”形成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提升综合水平。在此,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简要阐述物理教学中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影响条件,并思考与发掘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推动“学困生”的转化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
一、物理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转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而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课程教育目标为指引推动学生多维度发展。而学困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存在困难,甚至于不喜欢物理学科,因而难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然而物理学科能够深入培育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且对于学生深入学习存在较大的影响。学生物理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不扎实,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为教师针对学困生制定优质的教学方略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方向指导,亟待教师更新物理教学方法,科学地引导学困生学习物理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长期的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二、初中物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习方法落后,欠缺探究兴趣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学生逐渐接触更加抽象的定律,然而部分学生仍旧沿用以往记忆、背诵定义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对物理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也忽视了内化吸收和迁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勉强跟紧教师的思路,但是在自主运用中仍旧无从下手。学生没有掌握物理学习的规律性,因此感到学习困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在物理学习中需要学生从形象化思维逐步过渡为抽象化思维,由此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知识定律,而学困生更加倾向于依赖教师讲解,忽视自身转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开发不足,导致无法明确学习目标,因此逐渐脱离物理学习的进程。最后,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计算能力不足,因此在结合公式演算中常常顾此失彼,导致错误频出,因此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甚至于果断放弃学习物理知识。“学困生”的形成源于学生认知不足、学习策略错误、思维僵化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认识到“学困生”学习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
(二)抽象知识为主,硬件设施不足
物理是较为抽象化的学科,部分知识是对于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总结,因此难以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因此,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更加倾向于直观地演绎物理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部分过程或思维没有紧跟课堂节奏,就会导致对于抽象知识理解不透彻,在运用中也容易产生误差。除此之外,物理實验是解析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学习情境的有效方法。但是,就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而言,仍旧存在一大部分实验难以通过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呈现,导致物理教学进程受到较大地制约,也打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这需要教师重视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逐渐削弱知识抽象、设备不足等外在条件的制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减少外在因素对于“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三)学科定位错误,教学策略单一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对于学科认知充分,在落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部分学习目标不清晰的学生被迫成为“学困生”。且教师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引航员,而部分教师将物理学习定义为知识讲解,少量教师认为实验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讲解抽象知识中不愿给予学生自主实验的空间,导致学生在听理论讲解中常有“雾里看花”的迷惑感,同时难以自主发挥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乏味的知识讲解不可避免地消磨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继而感到物理学习的困难。学生以消极情绪对待物理学习,这导致学困生逐渐增多,将会逐渐拖垮物理学科教学进程,导致物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的可行性策略
(一)调整传统教学方法,培育自主学习意识
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在初中实际教学中更加侧重提升教学方法的多元性,这需要教师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进而保障及时获取教育前沿的有效手段,推动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传统口述式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活动中,长此以往,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思路不清晰,逐渐陷入学困生的行列。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在深入把握学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学习和探索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课堂,给予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主性解决难度较低的问题,由此获得物理学习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结合故事、口诀等创新趣味学习情境,借助典型题解题技巧解析激发学困生探索热情。通过教学方法转型构建趣味学习环境,让学困生紧跟教师步伐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电阻、电流等计算中需要运用R、I进行表示,同时还需要了解V、Ω、A等单位,而基础不够扎实的“学困生”面对较多的符号和单位表示的公式往往会顾此失彼,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物理故事、顺口溜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教师可以展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通过趣味故事的穿插既转变了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力讲解、学生收效甚微的状况,又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困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实践运用空间
信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创新,且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科技教育手段具有较强的探究心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迎合学困生的兴趣创新施教手段,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各个环节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初中物理学习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定律,还需要学生掌握各种物理现象,而微课、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教育辅助工具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实验设备不足的困境,并给予了学生安全且充足的实践空间。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演示步骤,并引导学困生实践,不仅能激起“学困生”的研究欲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公正的态度,进而乐意亲自动手验证,愿意尝试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例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画电路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串联和并联,然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学习画图容易,但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适时穿插生活中电路的运用情况,如实物投影生活中节日彩灯的连接情况。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尝试自身设计的串联、并联思路,在多媒体中展示不同的串联、并联呈现的灯光效果,由此让学困生在趣味实践中验证自身的想法并掌握正确的串联、并联方法。信息技术补充了物理实验安全隐患、实验设备不足的短板,且清晰的步骤演示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让学困生在趣味环境中进行知识探索。
(三)加强与学困生交流,树立学科学习自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在课堂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激发出学习激情,因此在落后于全班學习进程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消极学习的情绪。这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同时应在课堂上观察“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展,在组织实践活动中及时与“学困生”进行沟通,让“学困生”感受到及时的关注和鼓励,进而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与观点表达,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促进学困生保持昂扬的态度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在课堂中倾听学困生的意见,并给予意见和指导,由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可在空余时间与学困生进行交流,了解其学习困扰和学习难点,进而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手段,选用更加适宜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吸收和消化知识。教师加强与学困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答疑解难,提升其学习自信心,并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实现教学良性循环。
四、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初中阶段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多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可以获知,“学困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学困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知“学困生”的学习困境,并借助针对性的方案给予指导,帮助“学困生”转化,创新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