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理人培育的崇州实践

2022-05-30 10:48吴小易
农民科技培训 2022年9期
关键词:经理人培育机制

吴小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四川崇州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积极培育农业经理人,不断破解“由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本文以崇州市为例,分析当前农业经理人培育制度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规范化发展的建议意见,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选育培训机制,实现因需而培。一是突出“精准性”,创新层级遴选方式。主动适应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突出培育重点,采取自愿报名、镇(街)推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资格审查的递进层级遴选方式,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业人员,如有志于经营农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农机农技能手作为培养对象,并使培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二是突出“针对性”,创新多元化培训方式。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高校院所,采取“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让农业经理人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无缝对接,形成“农业专家+农业经理人+生产基地”教学培训模式。整合市、镇(街)两级农技骨干,组建农业技术指导组,分片区对农业经理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教学指导和跟踪服务,围绕农业经理人的成长发展形成“纵向一体”的培育机制。三是突出“实效性”,创新培育主体要素优化方式。坚持标准化、高质量、实用性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理念,选择涉农高校院所作为培育机构,选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专家服务站、乡村振兴职业培训学院、农广校等作为实训基地,选择具有农业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作为培训师资,采取“理论+实践”与“集中+分散”相结合方式,分类型、分层级、分时段开展全产业链培训,提高培训实际效果。

(二)健全认定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发展。一是建立等级评定制度。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人社、科技、财政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崇州市农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制定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资格等级评定制度。根据农业经理人诚信度、生产技能、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每年评定农业经理人等级,构建形成“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团队。二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培育人才库,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将获得农业经理人培训合格证书人员纳入人才库管理,如实记录其生产经营管理等基本信息。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对经过认定的农业经理人建立“一人一档”,实行“资格年审”。三是建立竞争机制。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公开竞聘农业经理人方式,在区域内自由竞聘,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经理人的双向选择,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经理人才资源。四是建立绩效挂钩机制。农业经理人完成协议约定任务的,及时给予利益提成。持证上岗农业经理人年平均收入约20万元;全市农业经理人带动小农户3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五是建立推先评优机制。积极推荐考核优秀的高级农业经理人申报成都市“优秀”“十佳”农业经理人、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农业人才等评选,并通过网站、报刊等大力宣传“草根能人”创业典型,形成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生動局面。

(三)强化政策扶持机制,实现职业有奔头。一是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制定出台农业经理人信用贷款贴息扶持等办法,不断健全产业、科技、社保、金融等扶持政策体系。评定为初级、中级、高级农业经理人,金融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贷款支持,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折给予贴息。二是建立平台服务机制。引进中化现代农业四川公司建成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为从事粮油生产的农业经理人提供选种、配肥、植保、检测、粮食收储等“7+3”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引进吉峰农机、井关农机等建设农机云仓“4S”店,聚焦“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为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业经理人提供全程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创建“崇耕”农产品公共品牌,为农业经理人提供品牌销售服务。三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农业经理人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价值,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等高校院所共建农业科研创新团队9个,着力优质品种、绿色生产技术、智能农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坚,累计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

二、主要问题

(一)培训体系亟需完善。一是培育理念缺乏时效性。当前农业经理人培训以课堂培训为主,课堂讲授多、实践操作少,影响培训知识应用转化效能。二是培育模式缺乏创新性。培育方式单一,除了农业农村部门主导型农业经理人培育模式外,还应当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模式、现代院校培育模式和社会组织培育模式等。三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农业经理人大都处于不同的农业经营领域,除应当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要,目前的培训标准着重一般农业人才的共性,培训内容缺乏分专业、分产业、分行业的针对性培训,如开设智慧农业、电商等培训课程,且缺乏前期需求分析及后期跟踪反馈机制。

(二)管理机制有待健全。一是重传统经验、轻现代管理技术。由于农业经理人多为村干部或种养大户,这些农业经理人虽然接受了统一的培训,但很多都是传统农民,生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经验,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真正掌握的不多。二是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农业经理人评价考核主要是职业素养、业绩、诚信等情况,没有把从事“非粮化”“非农化”等纳入农业经理人考核,等级评价主要以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应增加与粮食产量相挂钩等考核因素。三是市场环境活力不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农业经理人提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经理人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一些土地合作社在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标准上有偏差,调配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乡村人才流动难,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乡村人才流动机制。

(三)政策环境仍需优化。一是政策吸引性不强。政策中规定农业经理人享受社保补贴累计不超过60个月,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从事农业经理。部分农业经理人反映,农贷通贷款、贴息程序仍较为繁琐。二是未体现等级评价相挂钩。政策中未体现初级、中级、高级农业经理人差异化政策,考核评价结果与政策兑现关联度不大。

三、对策建议

(一)在“育”上做文章。一是坚持科学化的培育理念。与时俱进提升理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培养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农业经理人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专业农业经理人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二是搭建多元化的培育平台。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基地和农广校等资源,搭建“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社会组织—产业基地”协同育人平台,按照人才“点餐”、专家“掌勺”、基地“摆桌”、社会“端菜”、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业务指导”的精准培育,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效益。三是实施专业化的教培行动。要结合乡村振兴人才梯队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做好准确的培养需求分析,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定向分类培养,在课程设计上可专可精,切忌广而泛、平而滥,强化细分领域的培训。健全农业经理人导师制度,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例如专门针对电商运营、品牌营销、艺术设计等开展小课堂,让每一个有需要的农业经理人在每个环节和阶段都能够得到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地指导和服务,化解其遇到的资金、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难题。

(二)在“用”上下功夫。一是要畅通有序的“引进—任用—流动”机制。对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政府引领、经营主体主导的引进方式。二是要完善高效的“评价—匹配—流通”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分类评定”的方法。健全完善农业经理人资格证书的动态管理机制,把“非粮化”“非农化”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动态等级评价强化农业经理人的危机意识。三是要建立合理的“合作—分配—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在经营主体有限的规模下,要思考同一生产领域或同一产业链的联合,探索利益互惠的合作机制,实现“分头生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聯盟效果。

(三)在“留”上求突破。一是深化跟踪服务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经理人培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搭建活动交流平台,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做到学用一体、知行合一。二是优化政策体系。结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优化金融、社保等政策,对实施粮油全产业链的农业经理人给予重点支持,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用型、科技型、创新型农业经理人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三是深耕积极向上的发展沃土。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农业经理人,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获得感。四是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氛围。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农业经理人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加入农业经理人队伍,投身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经理人培育机制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