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锋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其目的是焕发教育生机、强化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逐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身心負担。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学生的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实行教学计划的起点,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便是体现学生需求的一种表现。教师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的阶段,能够获得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并能有效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这有利于限制校外有偿辅导现象、突出学校育人价值。
一、课前预习自主化,为开放式课堂奠基
“双减”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前预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方能为开放式课堂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活动中理清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从而在课堂上更为精准地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样既能减少无意义的重复性教学,也能深化学生的自主思维。
(一)设置精简预习任务
在自主化的课前预习模式中,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围绕着减轻学生负担的实际要求,设置精简化的预习任务,截取出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其按照“预习目标”“预习时间”和“预习任务”等不同的类型,在预习任务单上划分成不同的板块,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预习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主要目标。这样精简的任务,不仅能够节省学生预习准备阶段的时间,还能使学生清晰地明确预习的方向,进而规避浪费资源的情况。除了在内容上精简之外,也要在预习任务的形式上进行精简和创新,减少不必要的表面形式。教师应以微课短视频、纸质便签等直观化和清晰的素材作为载体,按照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等进行排列,指导学生按照任务单上的排列顺序展开预习活动,全面阅读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研读数学公式,找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一一做好标记,将其摘录下来,作为数学课堂上重点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依照自身的预习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便能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二)开启预习汇报活动
众所周知,预习效果会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构建开放性课堂的历程中,只有学生在预习阶段挖掘学习资源、理清主要内容,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学习活动。从这一理论依据入手,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预习反馈和总结的机会,开展预习汇报活动,要求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通过数学“说理”和播放PPT等多元化的方式,将预习中取得的成果、尚未理解的数学概念以及未解决的数学问题等一一展开,并听取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自身在预习中遗漏的知识点,并在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另外,在预习汇报活动中,教师也要树立起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针对数学学习水平、思维能力等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汇报工作,并能在汇报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信心,这也契合“双减”政策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应关切”的要求。而在差异化的提问模式下,不同学生也能展开多元化的思考,他们的创新思维会不断增强,如此,预习阶段即可取得良好的成果,进而为开放式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课中教学导向化,为开放式课堂铺路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课中教学是建设开放式课堂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从“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入手,探索导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并能够对数学概念和问题等形成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初中生既能在数学课堂上习得基础的知识,也能掌握多元解读数学概念、创新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从而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式课堂模式铺路。
(一)联结生活教学元素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便能消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难心理。基于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在明确课程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取与课程内容具有内在关联的生活化教学元素,如生活中数学现象、常见的生活问题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和素材,要求学生借助数学理论和公式,分析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中蕴涵的数学原理,这样便能推动学生从抽象到具象的过渡,让他们以实际可感的方式解决数学概念,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再者,联结生活教学元素,不止局限于生活现象和问题,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作为课堂教学的道具,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建筑物、废旧材料等展开学习活动,摸索数学概念中的真理。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为了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畏难心理,教师可选择积木玩具、住宅图片、包装箱等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道具,实施课堂导学计划,让学生在自主摸索的过程中明确几何图形的构图规律和结构特征。除此之外,为考核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箱子、麻绳等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和公式,以直观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既能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又能帮助学生找寻高效、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此,学生的身心压力和学习负担也能得以减轻,有利于实现“双减”的目标。
(二)创建深度探究小组
在“双减”政策中提及了“优化教学形式”的思想和理念,而且,建构开放性的课堂,也需要依托创新化的课堂教学形式,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教师的当务之急便是创新和优化数学教学的形式。据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创建深度探究小组,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以及他们在解答问题的速度、质量等要素,合理地对其进行分组,并指导他们在探究小组中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获取与本人实力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确立每一个个体独一无二的地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欲和探索欲。而在学生普遍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情况下,构建开放式课堂的目标便能得以实现。当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后,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需求,创新化地设计具有合作特征和探究价值的数学任务,以探究任务作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力,让他们能够在积极探索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完成深度探究任务。在这一模式中,初中生的能动性明显加强,课堂的育人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而且,数学课堂也一改低迷状态,这也能够带动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学生踊跃地加入数学课堂中,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性的学习平台。久而久之,“双减”政策也能扎根于初中数学课堂上。
三、课后作业个性化,为开放式课堂助力
(一)制定分層作业方案
从现代教育角度来说,课后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内容,它有助于完成课内未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显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形式。因此,为了给开放式课堂助力,让学生主宰自身的学习行为,教师可从个性化的角度设计课后作业,制定分层化的作业方案,依照学生电子档案和课堂记录表中的内容,分析和判断学生的真实数学水平,据此划分层级,并根据层级的不同,布置难度递进的数学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后进生减作业”“中等生加作业”和“优秀生选作业”的分层模式中,展开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和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深化作业的反馈价值,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分层,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对作业的内容分层,使其呈现出梯度递进的形态,并指导学生从“由易至难”的顺序完成挑战作业的任务。此种作业方案,既能体现出“双减”政策中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也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自我发展平台,是开放式课堂的强大支撑。
(二)建设校本作业平台
从坚持学生育人本位的角度入手,为了给开放式课堂助力,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可支配的时间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教师可联合学校互联网管理部门,建设校本化的作业平台,结合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建设专门化的作业管理板块,将教师作为该板块的主要管理人员,负责作业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工作,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在校本作业平台的支持下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这也能展现出开放式课堂的真正价值。
四、课后服务双线化,为开放式课堂增彩
(一)组织线下实践服务
“双减”政策中对课后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线下实践服务活动,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范围,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后服务空间内检验和巩固数学知识,并于课后服务阶段创建作业小组,为他们搭建集中学习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校内解决部分疑难问题,以此坚定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此外,除完成书面作业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线下课后服务阶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竞赛、实物测量、实地绘图等拓展性的活动,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增添色彩,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中迁移和应用课堂内学习的数学知识。而作为课后服务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也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在他们遇到实践困境和学习难题时及时给予点拨,从而深化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效果、践行“双减”教育理念。
(二)开展线上答疑服务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中重点提出的教育理念,为达成开放式教学的效果、建设开放式课堂模式,教师也要开展线上答疑服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平台,以学校内部的校园网或指导的线上教学软件为载体,搭建师生和生生多元互动的线上服务平台。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延展学习范围,还能获得自主权。另外,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完善和优化线上服务平台,一方面,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定期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集中解决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疑难问题或者易于混淆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期;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教师也要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鼓励他们通过线上服务平台随时展开交流,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此,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会不断增强,“双减”教育理念的价值也能得以体现。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围绕着“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全力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践行“双减”政策的一种举措,也有利于为课堂输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学生能够通过钻研生活化的教学元素、自主分析预习任务、参与深度探究活动等方式,获得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的独立意识、探究思维等明显加强,这对于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皆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