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发展文献综述:历史、演进和未来

2022-05-30 20:56王海兵周垚贺妮馨赵李丽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王海兵 周垚 贺妮馨 赵李丽

【摘要】内部审计逐步从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的附属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行业, 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近年来, 社会经济系统对风险防控的迫切需求和内部审计的创新变革大大加快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进程, 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内部审计发展历史、演进进行梳理, 发现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初步形成、巩固提高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 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 从财务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到参与内部控制, 再到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在此基础上, 提出未来可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内部审计、智能化环境下的人工智能内部审计以及环境和社会责任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内部审计;文献综述;财务会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17-0088-6

一、引言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部控制建设逐步深入推进。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机制也得以快速发展, 在加强风险管理、优化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3月开始实施的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从具体目标、职责范围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导, 从而使内部审计制度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是目前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内部审计萌芽于奴隶社会, 并于20世纪中期在美国取得巨大发展。 在工商管理诸多学科中, 内部审计的研究始终与财务会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领域密切相关。 纵观研究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 内部审计逐渐从财务审计转向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并举的管理审计; 从传统内部审计研究框架向现代内部审计研究框架发展; 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融、复合式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发展。 近年来, 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内部审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鉴于此,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发展历史与演进进行梳理, 并立足于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为深化内部审计理论创新、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和推动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提供支持。

二、内部审计发展历史

内部审计伴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目标的演进而不断发展, 逐步从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的附属品发展为一个日益职业化的新兴领域, 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研究领域密不可分。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步形成、巩固提高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 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财务导向内部审计到经营管理导向内部审计, 再到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跨越。

(一)内部审计初步形成阶段

1941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纽约成立, 这意味着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職业而诞生。 同时, 由维克托·布林克编写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为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是现代内部审计初期标志性研究成果。 1844年英国率先制定了《合股公司法》, 初步建立了近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 相比于国外,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则相对滞后。 1983年, 在《国务院转批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 我国首次以制度的形式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 2003年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部门分离, 使其更加具有独立性。 在独立审计的推动下, 该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为财务导向审计模式, 侧重于以检查会计和财务报告的方式, 揭露错误和舞弊行为。 在这种模式下, 需要采取抽样方法对一些量大且繁琐的业务进行审计, 以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二)内部审计巩固提高阶段

为了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求, 内部审计师开始重视以经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 重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 在20世纪中期, 西方国家企业管理进入“现代管理阶段”, 出现了“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 许多企业从加强管理的角度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并且配备了内部审计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 内部审计日益成为各类组织内部经营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 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应当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 对企业整个运行机制进行监督, 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着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根本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整体工作绩效, 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水平。

(三)内部审计转型发展阶段

以经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 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和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 虽然其对于优化组织内部控制、改善组织经营管理活动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但难以应对日益扩大的风险防控格局。 在20世纪90年代, 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 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模式转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模式。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方法方面, 内部审计需要运用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 评估和改进运营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最终目标。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 开始更多地借鉴和采用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新理念, 我国监管部门发布了一系列规范, 以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2018年3月, 我国正式执行修订后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这扩大了内部审计监督范围, 为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供了进一步指导, 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落实。 此外, 在这一阶段中, 我国对内部审计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功能的认识也逐渐向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趋同。 从发展动因的角度来看, 我国内部审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 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多受内部管理需要的驱动, 而我国则更受社会和政府的驱动。

三、内部审计发展演进

在工商管理诸多学科中, 内部审计的发展始终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文拟从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层面, 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对内部审计发展演进进行梳理, 其表现为内部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风险的控制程度逐渐加深。

(一)内部审计业务主要定位在财务会计层面

内部审计在建立之初, 其主要目标是检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 以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 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会计舞弊案的出现, 使得世界各国政府以及证券监管部门提高了对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职能的关注程度。 何玉[1] 指出, 内部审计在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 比外部审计更具有优势。 然而, 我国许多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地, 熊娟等[2] 、刘怡芳和黄政[3] 研究发现, 大部分公司内部审计失效, 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存在舞弊隐患, 应系统化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在查错防弊的同时, 帮助企业挖掘潜力和资源, 增加利润和盈余。 林仁灶[4] 指出, 内部审计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均属于企业辅助价值链, 应将两者协同起来为企业各部门和管理层服务。

(二)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定位拓展到业务和经营管理层面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从而导致诸多管理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 管理审计应运而生。 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贯穿公司治理结构, 对管理、制度、流程等风险与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 有利于提高信息透明度, 帮助委托人判断受托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和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协助高层进行内部管控, 为高层提供管理风险控制评价和决策支持。 刘豆山[5] 认为, 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成本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最大的不同是其更加关注与企业有关的经营活动, 使得审计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彭振威[6] 提出, 为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应从检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审查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等方面入手。

(三)内部审计业务开始全面关注内部控制

在20世纪80年代, 内部审计正处于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阶段。 在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会计舞弊、安然事件等财务丑闻相继爆出后, 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并且《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的年报增加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此后,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协同存在与发展, 共同治理公司内部问题, 主要体现为: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再控制机制, 主要通过评价和监督功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完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工具, 内部控制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进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郑伟等[7] 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判断, 其研究结果表明: 两者呈现出一种“耦合”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越高, 内部控制活动越有效。 在个体层面上, 王兵、刘力云[8] 的研究表明, 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则能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化, 并且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规模有此作用。 因此, 企业应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内部审计业务主要定位在风险管理层面

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以风险为导向进行绩效评估, 这是一种帮助组织实现最终目标的价值创造活动。 究其发展原因, 万寿义、崔晓钟[9] 认为, 内部审计价值的变化改变了内部审计的定位, 形成了嵌入管理的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再控制机制, 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张庆龙等[10] 认为, 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催生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根据性质的不同, 内部风险治理审计可分为决策型和实施型两种类型。 这两类内部审计同时发挥作用, 将长期和短期内部审计计划结合起来, 共同控制公司的风险。 目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方面, 双重领导容易使内部审计陷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 从而破坏内部审计治理活动的独立性[11] ;另一方面,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应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为目标, 避免只检查内部控制这一单一领域的错误点。 因此, 要明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导思想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建立健全“目标、风险、控制”相结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 马新彬[12] 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强调组织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逐步推进其作用的发挥。

(五)内部审计业务扩展到公司治理层面

伴隨着财务欺诈事件的频繁发生, 内部审计在公司中涵盖的范围逐渐发生变化, 内部审计的定位从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四大基石之一, 能反映公司内部的治理状况, 其是公司治理风险的控制体, 也是组织主体的治理资源。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 公司治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环境, 并且公司治理模式决定了内部审计模式; 同时,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离不开内部审计的推动, 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提供了风险管理监控手段。 夏鸿义等[13] 研究发现, 内部审计的规模、组织地位等设立状况与公司规模、外部环境以及获利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 石恒贵等[14] 的研究表明, 在获利能力等方面, 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上市公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上市公司更具优势。 在个体层面上, 王兵等[15] 认为, 内部审计负责人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者和主要决策者, 其综合素质将对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履行产生实质性影响, 进而在与内部审计相关联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发挥辐射性作用。 为了找到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特征中影响公司治理的具体因子, 王兵等[15] 进一步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当操控性应计利润为正时, 内部审计负责人文化程度越高, 越有可能抑制上市公司利润的向上操纵。

(六)其他相关研究

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其他研究主要包括战略导向内部审计、“互联网+”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哲学等, 这些研究是对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 即对内部审计功能的扩展、内部审计方法的革新、内部审计内涵的加深。

1. 战略导向内部审计。 叶陈云等[16] 将内部审计提升至战略层次, 其提出应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内部审计领域融入战略概念, 并对具体目标进行细分、化解和落实, 促进公司战略的实现。 内部战略审计是一种对公司进行概述的管理审计, 可以对公司的战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内部审计与战略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基于战略视角, 才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 关于内部审计中公司战略的实施, 张庆龙[17] 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是将战略思维融入内部审计的实施, 将内部审计融入公司发展战略, 形成“相互整合”的形式; 二是如何在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实施公司战略, 并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发展战略。 同时, 王海兵、刘小嘉[18] 提出, 首先要审计企业的战略目标, 其次要对企业的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审计, 最后要对战略执行绩效进行评价和反馈。 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实现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的战略转型与升级,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促进经济增长。

2. “互联网+”内部审计。 “互联网+”时代是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和以人为本的时代, 也是一个开放和万物互联的时代。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 “互联网+”给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范围、内部审计数据和线索等方面均带来深远影响。 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矛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审计师数量有限与内部审计所需辐射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 二是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滞后与审计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 对此, 郑蕊平[19] 认为, 大数据时代下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将使持续性审计模式、全面掌握和挖掘审计信息成为现实, 进而极大地改变现有内部审计项目的作业模式, 提升内部审计效能。 根据2014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统计, 已经有约61%的公司实施了审计持续监控和建立了智能分析平台, 实现了复杂数据模型的计算, 扩大了财务风险持续监控系统和内置审计系统的应用。 但目前由于资源限制, 内部审计仍存在缺乏信息化标准、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应从审计理论体系、审计技术和方法、人才培养和信息化等方面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3. 内部审计沟通。 内部审计沟通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是审计人员之间、审计人员与其他涉及审计项目的人员之间通过传递、分享和交流相关的审计信息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方式, 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温度”。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且涉及面广的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沟通, 实现内部审计从对抗性审计到合作性审计、从单向审计到双向反馈、从查错防弊到咨询增值的转型与升级。 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咨询职能, 充当企业变革的“催化剂”和代理人, 协同形成正向的社会影响力, 得到内外兼具的内部审计成果。 宋常等[20] 发现, 审计师可以通过积极的审计沟通, 有效改善审计项目关联人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沟通方式中, 王海兵、曹博微[21] 基于时间、空间、人际和综合四个维度, 构建了指导内部审计沟通实践的沟通模型。 在传统“4P”营销理论和“4C”理论的基础上, 王海兵、粟榆[22] 进一步从物质层面到人的层面深化了内部审计营销的内涵。

4. 内部审计哲学。 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和统一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内部审计是审计的分支, 与审计哲学内涵具有相通性。 田利军[23] 研究了审计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 他指出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等“三人”共同构成了审计关系, 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 有必要找到三者联系过密和完全对立之间的平衡点, 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 要正确认识审计的本质, 黄辉[24] 从《易经》的角度进行研究, 得出了内部审计本质的全新解释: 内部审计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特征,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遵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还要遵循“人天论”, 只有这样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 要掌握审计实事求是的哲学灵魂, 审计的过程就是确认资产的完整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利润的真实性等过程, 只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审计才具有“灵魂”。 最后, 王海兵[25]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考察内部审计相关问题, 从唯物论、矛盾论、联系论、发展论、人本论五个方面研究内部审计,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部审计当中的体现和运用, 推动审计哲学理论体系构建和现代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四、关于内部审计未来的思考

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发展历史与演进, 思考内部审计的未来。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以及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 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 对此, 我国内部审计可能将在“高度、速度和温度”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和发展。

(一)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内部审计

对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内部审计, 体现了内部审计定位的“高度”。 王海兵等[26] 提出, 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会提高内部审计的政治定位, 夯实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基础, 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审计委员会实施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等规定, 从顶层设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并往下打通了国家审计向行政企事业单位内部延伸的“毛细血管”。 2021年《审计法》修订, 其要求被审计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国家对内部审计的引领, 进一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史永等[27] 认为, 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应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乃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各种审计资源和监督力量进行融合并分工协作, 共同密织成一张监管大网。 内部审计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为了推進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 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 内部审计应提高政治站位, 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并在本单位党组织和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021年度多地出台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内部审计的领导, 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

(二)智能化环境下的人工智能内部审计

智能化技术促进了内部审计的智能化发展, 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供了手段, 体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速度”。 张庆龙等[28] 认为, 在内外部动因的驱动下, 内部审计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内部审计在智能化过程中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其中物联网技术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获得大量的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提取和处理数据。 对于物联网技术在审计智能化中的应用, 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审计局首次成功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跟踪审计。 通过物联网的信息共享, 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获得所需数据。 巨量的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大数据在云端汇集, 催生了人工智能内部审计。 在利用物联网技术获得大量内部审计数据后, 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 审计人员便可以快速地在系统中提取、处理相关信息, 一键将其转换为审计所需格式,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数据的海量性导致传统审计多半为抽样审计, 但智能化环境下的人工智能审计可以实现详细全面的审计。 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数据收集和整理时间得到节约, 信息处理量大大增加, 审计程序得以优化[29] 。 但是, 人工智能内部审计也存在不足, 其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位、管控。 因此, 在开发智能化审计系统的过程中, 有必要将系统开发人员和审计人员之间的需求进行深度融合, 以充分匹配技术和实践发展需求。

(三)环境和社会责任内部审计

社会责任将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内部审计蕴含着“为当代人着想、为后代人谋福”的理念, 从一般物的层面转向人的层面, 体现了内部审计人文关怀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和社会责任内部审计关乎生态、社会和经济, 强调在保护环境、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耿建新等[30] 结合环境资源保护审计的发展形势, 指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审计主要关注国务院所属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保资金审计, 而缺乏对企业环境保护层面的关注。 进一步地, 华文英[31] 认为, 美国、荷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资源保护审计体系,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而我国环境资源保护审计尚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 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 但相关体系还不够健全, 应借鉴国外环境资源保护审计策略和方法。 对此, 王海兵等[32] 从政府、企业需求出发, 寻求健全我国环境资源保护审计体系的途径。 垃圾分类审计属于环境资源保护审计的具体审计事项, 王海兵、张明翔[33] 针对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构建了对应的审计体系。 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未来环境资源保护审计必将被融入企业常规审计中, 环境资源保护审计也将成为审计行业新的发展点。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 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承担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宽, 同时将面临更多的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 从1941年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发展至今, 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 从财务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到参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 逐步从独立审计服务的附属品发展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内部审计的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的协同, 在这些领域均产生了重要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

目前在內部审计的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脱节, 不能充分实现理论和实务之间双向促进发展的目标; 企业决策层缺乏内部审计战略意识与思维, 使得内部审计不能充分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内部审计与战略管理的契合机制尚未明确, 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直接被融入战略管理; 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具体发挥路径以及内部审计增值的具体衡量方式需要得到深入研究, 以期实现内部审计具体目标与企业最终目标之间的一致。 此外, 随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也是阻碍内部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随着市场运营的全球化和信息化, 企业的运行风险更加复杂多样、不易控制,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更多, 而且可能分散在全球不同的地点, 借助信息化条件, 企业家们加强管控企业各风险点的诉求将变为现实。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何玉.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 J].审计研究,2009(2):91 ~ 96.

[2] 熊娟,阳秋林,孔东冬.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J].湖南社会科学,2012(5):162 ~ 165.

[3] 刘怡芳,黄政.内部审计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基于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经验证据[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41 ~ 146.

[4] 林仁灶.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耦合关系探讨[ J].会计之友,2016(6):82 ~ 84.

[5] 刘豆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J].财政监督,2010(22):54 ~ 55.

[6] 彭振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 J].审计研究,2005(2):85 ~ 88.

[7] 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J].审计研究,2014(6):100 ~ 107.

[8] 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 J].会计研究,2015(2):73 ~ 78+94.

[9] 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88 ~ 94.

[10] 张庆龙,何佳楠,芮柏松.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关系的历史演进——基于信息技术二重性理论分析[ J].财会月刊,2022(2):91 ~ 97.

[11] 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 ~ 42.

[12] 马新彬.我国中央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研究[ J].审计研究,2015(6):108 ~ 112.

[13] 夏鸿义,李永壮,张倩颖,张德环.内部审计质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6):71 ~ 78.

[14] 石恒贵,刘斌,杨卫.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09(5):76 ~ 81.

[15] 王兵,陈运佳,孙小杰.内部审计负责人特征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研究[ J].审计研究,2014(3):75 ~ 83.

[16] 叶陈云,叶陈刚,张琪.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建研究[ J].审计研究,2013(2):68 ~ 75.

[17] 张庆龙.中国内部审计发展中的几个现实问题思考[ J].会计之友,2014(3):4 ~ 9.

[18] 王海兵,刘小嘉.关于我国内部审计五次大提速的思考[ J].会计之友,2015(11):120 ~ 122.

[19] 郑蕊平.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S2):67 ~ 68.

[20] 宋常,王睿,张羽瑶.审计沟通策略选择、问题严重性及关系质量——基于内部审计的实验证据[ J].审计研究,2013(3):42 ~ 49.

[21] 王海兵,曹博微.內部审计沟通度模型研究[ J].中国内部审计,2015(10):13 ~ 16.

[22] 王海兵,粟榆.《西游记》对内部审计营销的启示(上)[N].财会信报,2018-01-29.

[23] 田利军.对立统一:审计关系哲学思辨[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12 ~ 16.

[24] 黄辉.《易经》哲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启示[ J].财会月刊,2015(11):93 ~ 95.

[25] 王海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内部审计研究[ 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3):100 ~ 109.

[26] 王海兵,赵李丽,张元婧,代万捷.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的路径研究[ J].会计之友,2020(20):9 ~ 14.

[27] 史永,鲁清仿,许国艺.国家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路径研究[ J].财会月刊,2020(11):106 ~ 111.

[28] 张庆龙,何佳楠,芮柏松.新时期内部审计创新之路:从数据审计到智能审计[ J].财会月刊,2021(22):78 ~ 83.

[29] 张庆龙,邢春玉,芮柏松,崔楠.新一代内部审计:数字化与智能化[ J].审计研究,2020(5):113 ~ 121.

[30] 耿建新,刘长翠,李永臣.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 J].审计研究,2002(6):11 ~ 16.

[31] 华文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及路径研究[ J].湖南社会科学,2018(3):138 ~ 144.

[32] 王海兵,赵李丽,杜娟.环境资源保护审计体系构建研究[ J].财会通讯,2019(7):90 ~ 95.

[33] 王海兵,张明翔.垃圾分类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构建研究[ J].财会通讯,2020(7):109 ~ 114+163.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