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启锦 王明东 周莉
[摘要]为解决国际化人才不适应涉外工作岗位、工作表现不出色、发展潜力不足三大核心问题,文章提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国际化T型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内容拓展维度、能力提升维度、评价反馈维度构建“螺旋递进”育人模式,并从立足培养涉外岗位杰出人才目标、强化知识宽度和技能深度两个基本点、把握时间段分阶段完善全过程递进式能力培养、用好多元化评估手段四个方面介绍了实施该模式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国际化;T型职业人才;高职院校;“螺旋递进”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董启锦(1980- ),男,山东胶州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明东(1964- ),男,山东夏津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周莉(1975-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山东 青岛 266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24,项目主持人:董启锦)和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南澳资源转化应用的高职‘五化两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049,项目主持人:周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10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教育定位要围绕“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促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研究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不适应涉外工作岗位
部分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工作时外语沟通水平不高,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在服务礼仪、专业用语、文化习俗等方面理解不足,尤其是同时应对不同国别和文化背景的客人时缺乏自由转换角色的能力;在日常涉外工作中不能突出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的技术和能力还有欠缺。以上现象反映出学生掌握多元文化的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充分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反思教学过程,高职院校教学设计中缺乏针对学生沟通能力、多元化知识与国际发展技能等必要教学元素,国际交往能力、国际性多元文化浸润不足,涉外文化缺乏多元性。
(二)工作表现不出色
服务标准不到位、服务能力欠缺,涉外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学生对跨国企业管理与运营的规范标准掌握不够,缺乏深度理解,单靠自学摸索时间较长,效果较差。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学到的本土标准缺乏国际性,特色技能标准化不足,与国际标准未能精准对接,影响了在企业涉外工作岗位中的表现。
(三)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持久发展,发展潜力不足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较高,毕业三年后逐渐进入职业倦怠期,加上工作培训机会变少,学习新鲜事物的兴趣减弱,职业上升空间变小,大多数难以继续成长为业务骨干型人才,职业生涯缺乏发展动力,跳槽率较高。反思教学过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发展能力培养不足,未能有效设计提升国际化就业学生跨文化胜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元素,职业生涯缺乏持续性。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涉外企业岗位上表现出“不适应”“不出色”“不持久”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这也与当前学界的诸多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着眼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岗位,本文依据哈佛商学院Dorothy Barton教授提出的T型人才定义,提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国际化T型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国际化指学生具有多元化知识与国际技能发展、语言、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文化与自信、道德与责任等国际胜任力六大核心素养;字母“T”中“—”表示具有适应国际化工作岗位多元文化需求和迁移能力的知识宽度,“|”表示胜任国际化工作岗位创新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深度。
二、构建“螺旋递进”育人模式,培养国际化T型人才
国际化T型人才注重从知识宽度和技能深度两个方面塑造学生胜任国际化岗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分别设置阶段性任务,构建“螺旋递进”育人模式。“螺旋遞进”育人模式坚持人才动态培养、动态评价,围绕内容拓展维度、能力提升维度、评价反馈维度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实现国际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内容拓展维度
内容拓展维度主要体现为基础课程、模块课程、网络课程的丰富化。将高职院校国际化T型职业人才成长需要的基础课程、模块课程、网络课程,按照平安留学、国际化素养、国际化(双语)技能三个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配合相关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内部实施。
(二)技能提升维度
技能提升维度包括国际交往能力、国际对标能力、国际发展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准确理解、高质量响应客户需求;国际对标能力指学生熟练掌握涉外岗位工作规范,并能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和服务;国际发展能力指学生在国际化工作岗位能够自主创新发展,成为岗位杰出人才,持续获得职业自豪感。
(三)评价反馈维度
评价反馈维度主要着眼于理解、实践、创新三个层面。理解层面是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企业涉外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评价其知识宽度;实践层面是测试学生能否使用学到的工作技能完成国际化工作岗位要求的各项具体任务,评价其技能深度;创新层面是测试学生能否使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发展,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国际化T型人才目标。评价反馈伴随着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以优化提升教育教学体系,修正培养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螺旋递进”育人模式的关键举措
(一)立足培养涉外岗位杰出人才目标
1.打造国际胜任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胜任力包括跨文化交往能力、语言能力、标准识别与执行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熟悉不同地区与国家的文化;掌握多种语言,尤其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根据客户要求对接相应标准,并能按照国际标准或通用惯例提供产品与服务;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规划能力,能随时调整自我发展方向,优化发展路径。
2.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全过程提高学生素养,除了对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将职业信念与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素养类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在各类社会实践、专业实踐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浸润学生职业素养。
3.增强承压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设计一套心理测量量表,从学生学习情绪、人际关系、人格特质等方面着手分析,运用普及模式、发展模式和矫正模式三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测试与学生出国学习、跨国企业岗位实习就业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国际适应性。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预防学生在境外留学和企业涉外工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知识宽度和技能深度两个基本点
1.知识宽度。可依托高职院校国际处、合作的涉外企业、境外合作院校等机构建立国际化T型职业人才培养知识学习平台,依托平台将校内课程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逐步开展自有国际化教育品牌输出并主动构建国际化标准认证体系,逐渐形成学院特有的T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国内外多种优质资源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德育、身心与学习质量全过程监控。依托平台与合作院校沟通交流,确立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内容,力求内容互补、梯度加强,并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随时调整、更新,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化T型职业人才的知识宽度。
2.技能深度。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采取校企合作、国内外院校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为学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提供各种支持。学校不仅有校内技能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夯实技能基础;还应配备国际化企业相关岗位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岗位进行技能提升,并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前沿,缩短从毕业到工作的适应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海外优秀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定期交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开阔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把握三个时间段,分阶段完善全过程递进式能力培养
1.大一学年,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大一组织学生阶段性赴国际化企业参观、体验。通过基础课程和第二课堂介绍世界多元文化,增强知识宽度,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与专业,不断构筑多元交流互动平台,解决文化多元性缺乏问题。首先,通过设计多种文化体验项目,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现代学徒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举办多元化文化讲座,聘请海外院校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文化学习导师,构建师生交流渠道。最后,通过海外链接,强化文化熟悉程度。在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提下开展海外文化熏陶,定期邀请海外合作院校教师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当地文化。
2.大二学年,增强国际对标能力。大二主要以渐难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服务项目,以育人双主体(院校+企业)、岗位双素养(品德+技能)、场景双效能(生产+教学)模式开展专业课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技能深度。持续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解决标准本土性缺乏问题。首先,聚焦骨干教师培育,推动相关专业国际化标准引进吸收。学院外派骨干师资赴国外院校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讲授方式与技巧,并通过国外院校考核获取相关资质证书。其次,强化本土标准改造推广。围绕中国特色实行国内优质课程改造,对照国际标准与范式,进行国内特色课程标准国际化制定与实施。最后,依托各种国际化实训平台,推动标准实践输出。组织学生在合作的跨国企业平台参与项目实训,同时使用中国国际化标准对留学生开展技能培训。
3.大三学年,提升国际发展能力。大三以较难的“技术服务+技术革新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技术项目实践中创新,塑造国际化T型职业人才。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与帮助,注重开展“全生命周期教育”,解决持续发展缺乏问题。首先,通过国际化企业相关岗位推介、岗前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其次,依托合适的项目搭建网络资源,并及时更新项目内容,增强学生在项目参与中的成就感、价值感,帮助学生克服职业倦怠。最后,建立线上线下回访机制,定期回访学生,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就业创业阶段加强指导,增强国际化岗位就业职业胜任力。
(四)用好多元化评估手段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基于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公平性四个评价维度开展评估。有效性评价应从学生是否满意培养过程、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具体工作中、是否认同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了自己在组织的作用与价值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可靠性评价强调指标体系内部各级指标的一致性,从而保障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信度系数。灵活性评价借助观察、口试、笔试、第三方评价、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先前经验认证)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开展具体评价;教学过程也应根据学情,灵活增加过程性评估比重,减少结果性评估,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在线评估可以成为克服时空限制的有效手段。公平性评价体现在指标设置公平性、评价过程公平性以及评价者公平性等三个维度。通过多种评估手段,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庆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0):3-6.
[2]金蕾莅,刘士达,施华杰,等.国际组织最高领导人的任职特征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5):82-90.
[3]姜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26-28.
[4]李佳庆.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4-97.
[5]马力,郑玉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1):13-20.
[6]滕珺,张婷婷,胡佳怡.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美国国际教育的政策变迁与理念转化[J].教育研究,2018(1):142-147+158.
[7]王晓洋.“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0):67-70.
[8]夏飞,宋秋云.类型教育视域下北京高职贯通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2(2):46-51.
[9]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10]郑亚莉,魏吉,张海燕,等.高职院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92-96.
[11]祝智庭,Boris Wesemann,闫寒冰,等.国际化人才需求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研究——基于在华德企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及实现情况调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115-126.
(栏目编辑: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