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品苏轼诗词中的作文意蕴

2022-05-30 19:03吴芸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2年9期
关键词:春江写景意蕴

吴芸

面对繁多景物,从何写起?写不出景物的特点,怎么办?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统编教材苏轼经典写景诗词中找到答案。他山之石,必可攻玉。细品、善学、巧用诗词,使之成为作文的例文,让作文多一些“意蕴”,进而更有魅力。

古诗词短小精悍,韵味悠远,意境宏大,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绝好素材。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学习它精致的语言形式、丰富的情感表达,也可以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多样的文人意趣。这些诗词熏陶了无数国人的诗意情感,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古人情怀,发现诗词之美。

谈到诗词之美,一定要说苏轼。对于苏轼,每个人都不陌生,他作为北宋的大文豪,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统编教材共收录了他的四首诗,分别是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四首诗基本都是写景诗,只有《惠崇春江晚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写景诗,而是题画之作,而《题西林壁》则更多侧重于理趣。我们对其中的一些诗句已经耳熟能详,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他的诗词名句也频繁被引用。春天到了,我们会脱口而出“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看到暴雨,我们立马想到“白雨跳珠乱入船”;看到青山绿水,就会想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对于苏轼的诗词作品,我们已能活学活用了。

其实,远不止如此!

苏轼的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他在创作诗词的时候给读者预留了很大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当下,学生作文多缺少“意蕴”,因为他们缺乏锤炼语言的敏锐感觉,缺乏审视作文的行为习惯,导致行文流畅而平淡有余,情感平实而笔法不足,表达清晰而体悟尚浅。

所以,我们不妨尝试古为今所用、读为写所用、古诗为写作所用,挖掘苏轼诗歌的“作文”空间,并活学活用,灵活用于自己的写作中。苏轼的诗词是非常好的写景文章范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品鉴,为写作留下充足的审美空间,以提升作文的“意蕴”。

一、面对繁多景物,从何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

写作时,可写的景物、场景很多,但学生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接下来,我们一起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中能凸显春景之美的事物太多了,诗人仅仅选取了竹、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七个意象,不仅让我们感到春色之美,而且对景中之物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代表景物先选取。惠崇的小景山水多以平远法构图,借春景、水景呈现禅机妙趣,后苏轼得见此画,写下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虽惠崇原画现已失传,但从诗人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见图景。苏轼春景意象的选取虽限于此画,但没有被画束缚,诗中铺陈了七个意象,以竹、春江为背景,以桃花、鸭子、蒌蒿、芦芽为重点,以河豚为想象,选取的是真正能凸显春景特点的代表物,以小见大,写出了春意的恣肆和坦荡。

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来代表春天呢?先说桃花——静物,花朵四季都有,但在春天开得最艳,其它季节都不如春天,花虽然不等同于春天,但绝对可以代表春天。特别是春日里盛开的桃花,从一树缩减到三两枝,更显出早春之早。再说鸭子——动态,鸭子从春江涌动的点点暖意中察觉到春的到来,这份喜悦细微难传。此处的移情之法用得甚妙,想象水中鸭子对春日的感受,其实是诗人自己微妙的畅快。且不提这句化用禅宗典故的深蕴,单从赋予鸭子人格化的情愫这个角度,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说河豚——联想,“欲上”说明河豚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甚至也没有隐潜于江面下,这是诗人的想象之笔。为何说这个意象好?钱钟书《宋诗选注》里有一段说明,说宋代烹饪常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苏轼是个美食家,看到“蒌蒿满地芦芽短”,自然联想到吃河豚的季节——春天,也自然想到了河豚在江中欢快畅游之姿,为全诗咏赞春天的主题又添一笔。

春景代表物的选取很重要,但不是孤立存在的,桃花在竹外,鸭子在江面,蒌蒿、芦芽暗暗与河豚有联系。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重点,有衬托,相互照应,不仅让画面有透视感和立体感,也让诗歌有了远近、隐显等层次变化。

因此,写景文章最重要的就是选好代表物!我们要在代表性事物的选择上多下点功夫,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再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仅28个字,这个暴雨场景涉及云雨风水、山船楼等多种景物,读来非但没觉得繁杂,反而感觉景观之宏大,聚散之有度。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景物组合讲详略。对于景物,我们一般先看全景,再看个体。因此,在观察景物时,我们也常常先观察整体,再看局部。读这首诗时,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幅整体的画面:夏日西湖,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变化极为迅速。当然,恢弘景物的描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让画面详略有当,诗人对某些景物的描写只是一带而过,例如山船楼。但若都一笔带过,诗句描写就只停留在表面了。所以除了全景描写,还需选取重点单景进行描绘。为突出重点景物,作者抓住几个关键节点、关键景物进行描摹,把握好画面之间的“起承转合”,就会显得别有意蕴。诗人着力打造了云雨风水的特点,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卷地风”的迅猛转瞬到“水如天”的清澈,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更感觉到了这场雨的奇特之处。

绘景顺序有讲究。所有的景物描写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无论是按定点观察顺序写,还是按景物分类顺序写,或者按移步换景顺序写,含蓄也好,直白也罢,总归要有条有理,清晰有度。看这首诗,诗人游西湖,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在船上看到骤雨景象、过眼云雨之后,舍船登楼喝酒,酒醉中的苏轼一鼓作气写下这首诗。诗人的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一句一景,四幅画面形成一道完整的奇景,将风云变化、乍雨还晴的画面展现出来,具有浑融无际、圆通自然的独特风格。

学生若能深入研读这首诗,学习如何从众多景物中确定主次、如何將景物描写得富有层次及写景要按照怎样的顺序,会有很大提升。

二、景物写不出特点,怎么办——惊鸿一瞥点灵犀

写出景物的特点是写景文章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而言,这也是写景训练中最难的一点。我们可以参照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出西湖独特的美,准确生动,被公认为表现西湖风景最好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修辞手法显独特。苏轼最喜欢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设喻,曾多次在诗中用过,如“只有西湖似西子”“西湖真西子”“西湖虽小亦西子”等。西施是越国美女,苏轼从西湖联想到西施,用西施的美来比喻西湖,是将没有生命的山水人格化,特别是前两句对晴天、雨天的西湖进行描写之后,再来设喻,更使西湖之美具体可感,堪称新鲜、精巧、贴切。

这对我们的写景作文有什么启示呢?巧用比喻描摹情态,打造意象,能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在比喻上再下点功夫,像清人施补华所说:“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多一分奇巧,多一分新颖,多一分贴切,那写景文章的韵味就会多了那么一分。

当然,修辞手法除了比喻,还有拟人、对比、夸张等,将修辞手法用在合适的地方,会给文章增色添彩,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有一处非常鲜明的对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黑一白,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这场奇特的暴雨由此拉开序幕。

看学生的写景作文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此景与彼景非常相似,景物特点不鲜明。其原因就是学生不知运用何种手法写景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能运用好对比手法,写平淡无奇的茉莉时,就会将它与国色天香的牡丹作对比,突出茉莉花的朴实、淡雅、脱俗;写细密的春雨时,就会将它与猛烈的夏雨作对比,突出春雨的绵长。

再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云、雨、风、水、山、船、楼,每一样都有自己的外在特点,甚至还有变化特点。但读完此诗,我们会产生一个总体印象:骤雨疾来疾去。怎么才能使景物的特点不零散?

抓准细节重发现。能将景物的特点描写得生动形象,关键在于认真细致的观察、体察,抓住景物不同季节、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对最独特的地方加以描摹,才能凸显景物的特征。什么是夏日暴雨最凸显的特点呢?那就是迅猛。“白雨跳珠乱入船”,雨一般是透明的,什么时候呈现白色?《广东新语》有记载“凡天晴暴雨忽作,雨不蔽日,雨点大而疏,谓之白雨”,白雨的原意为“晴天忽来的暴雨”,所以雨下得特别大特别急的时候,才呈现白色。“白雨”一词用于指夏日暴雨,最为合适。

“乱”字用得也极为精妙,下得多猛啊,白雨突降,互相碰撞反弹、迸射跳跃,热闹极了。虽杂乱无章,却别有一番情趣。一个乱字,就是一幅特别的画面,一种特别的感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乱得让人心生欢喜,或乱得让人悲伤,亦或乱得让人觉得有趣;苏轼的《寒食帖》也够乱,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乱,有时也是一种美!一“白”一“乱”,都写出了夏日暴雨的特点,连清代王文浩也特别佩服,赞扬苏轼:“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

这样的独特之处需以充分观察为基础,然后整体把握,有意识地去发现、去描摹。有了这样的认识,作文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亮点。

三、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论哪类写景文章,都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一种比直抒胸臆含蓄委婉的情韵,从而感染读者。所以,景物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来一笔。“意在文先”,古人写景立意,多用含蓄的方式,“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无限。

一切景语皆情语。《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都写于杭州,当时苏轼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下派到杭州任通判一职。在杭州期间,苏轼写下许多关于西湖的诗句,并自命为“杭人”。苏轼把西湖当成亲密的人生知己,“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他一生起起落落,寄情西湖山水,“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虽起落无常,却旷达平常,拂袖一笑,云淡风轻。

回头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得知苏轼在春光明媚中遭遇潇潇春雨,不仅没有沮丧,反而觉得新奇,这是苏轼特定的生活立场。由水及山,山水相依,显示出苏轼开阔的审美眼光和脱俗的心灵境界。再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仅仅是写了一场夏日的疾风骤雨吗?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人生信念:自然界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罢,最终一定会云收雨散。苏轼醉于西湖的山水风情,我们更醉于他身处逆境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个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他的诗歌照亮。我们这样品读他的作品,才算略略读懂了其作品的意蕴。

戴望舒先生曾说“诗歌是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文章亦如此。我们的作文大多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而是全方位展示给读者,而读者对此却不一定认同。如果能像苏轼的诗歌一样,在表达的时候适度留白,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文章就会多出些许意蕴。若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作文的审美意蕴就自然产生了。

经典之作必有其经典之处,苏轼诗词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些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要细品、善学,使之成为作文的例文。他山之石,必可攻玉。以读促写,以写悟读,我们要在品鑒感悟中让作文多一些“意蕴”,不断提升文章的感染力。

猜你喜欢
春江写景意蕴
最特别的树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春江水暖鸭先知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春江水暖鸭先知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