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词,攻克历史特点类主观题

2022-05-30 18:40连菂
求学·理科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事物

连菂

特点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之处。纵观近五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类主观题从未缺席,且分值较大,是主观题中举足轻重的题型。特点类主观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物在背景、过程、内容、影响等方面信息的抽象提取能力,需要在进行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描述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后,方可得到答案,属于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极强,难度系数较大的题型。本文梳理归纳了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特点类主观题的考查内容和要求,剖析解答该类试题可能遇到的盲点,深入探索历史特点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见表1)。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

在作答特点类主观题时,受制于题目难度大、材料陷阱多、作答时间少等复杂因素,考生往往会陷入如下困境。

一、不读设问!——答题范围不明确

特点类主观题设问时常常要求回答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某一时期的特征,有非常明确的作答指向。2020年全国Ⅱ卷第41(2)题,“分析”一词考查的是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案多为材料的隐性信息。2020年全国Ⅲ卷第41(1)题,这里的答案主体有两个,即“西周都城”和“古希腊城邦”,“概括”一词考查的是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多为材料的显性信息。以上两道题都以“特点”为考查方向,但考查内容和考查难度有所不同。倘若考生采用囫囵吞枣的审题方式,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错误。

二、不懂材料!——答题内容不全面

特点类主观题在设问时往往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但实际上由于新情境的创设与新材料的呈现,答案要点主要来源于材料信息而非教材。因此,能否准确解读、全面提取、深入分析材料信息,就成了解答特点类主观题的关键。如果考生不读完材料、读不懂材料,这将直接导致“遗漏要点”“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不会表述!——答题语言不精炼

特点类主观题设问时的行为动词多为“概括”,如2020年全国Ⅲ卷第41(1)题“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021年全国甲卷第41(2)题“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2022年全国乙卷第41(1)题“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概括”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需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表述提取的信息。若仅仅是对材料断章取义地摘抄,或者依样画葫芦地重复,则会出现“偏离本意”“啰唆烦琐”的错误。

为避免陷入“答題范围不明确”“答题内容不全面”“答题语言不精炼”等解题盲区,现针对特点类主观题,提供以下解题方法。

步骤一:看清设问的考查词。弄清“特征”和“特点”,“特征”侧重指事物外表或形式上独特的象征或标志,多用于具象事物,少用于抽象事物;“特点”则指事物内在或外在的独特之处,既可用于具象事物,又可用于抽象事物。总体上来说,“特点”比“特征”的范围更大。

步骤二:明确设问的主体词。“分别指出”“不同特点”“共同特点”等词说明答案应该包含两大主体。

步骤三:圈定设问的限定词。即表示时间阶段、方面范围等信息的词语。弄清题干具体需要阐述什么方面的特点,进一步精确答题范围。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事件(物)的构成要素入手,即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将材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见表2)。

根据以上总结的答题步骤,对示例高考真题进行套用解析。

步骤一:首先要看清设问的考查词“特点”,即事物内在或外在的独特之处。其次要明确设问的主体词,根据“中日两国技术引进”可知,答案应包含两大主体,即“中国技术引进”和“日本技术引进”。最后圈定设问的限定词,“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答案信息均来自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则圈定了具体的时间范围。

步骤二:在“为什么”方面,材料一中“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了日本引进技术的原因;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点明中国引进技术的背景。在“是什么”方面,材料一中“政府有关部门……加以指导”“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反映了日本技术引进的主体,“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反映了日本技术引进的地域范围,“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反映了日本技术引进的方式;材料二中“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反映了中国技术引进的主体,“由苏联援建”“由东欧各国援建”反映了中国技术引进的地域范围,“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反映了中国技术引进的方式。

步骤三:准确表述,落实解题成果。

【参考答案】

日本:①以恢复经济为目的;②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③从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④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

中国:①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②国家主导;③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④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面对难度系数较大,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类主观题,考生应学会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要点,在解题时将材料背景与复习时所构建的历史知识脉络相勾连,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善于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总结。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事物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