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慧慧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是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旗手,深刻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配比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与素质发展,与时俱进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完善评价体制机制,需要高校与教师共同作出努力。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44 — 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政课对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并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教师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军人,肩负着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断思考并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探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实现路径。
高校办好思政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思政课教师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先旗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注重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政课教师就是承担这一重任的重要先旗手。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是否过硬,不仅推动着青年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更关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否稳固。因此,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高校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强烈、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觉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3]的重担,通过精心引领与教导,帮助正处于“禾苗拔穗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远大理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植爱国主义情操,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创新改革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这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回应时代需求、培养时代新人,尤其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沿阵地,其思政课改革创新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同时,思政课创新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在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思政课与各个学科融合性等方面需要进行改善。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落地落实,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而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需要一批“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4]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去挖掘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操作建议,提升高校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意义,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此外,思政课教师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国际前沿问题的关注,以及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能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长久性,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三)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5]。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相互碰撞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因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党和国家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作为传播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价值取向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因此,面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身肩重担。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以及教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掌握专业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在社会上积极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育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赢这场意识形态的“无形战争”。
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发展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当今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革与持续不断的进步,无疑需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分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思政课建设重要性的凸显,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教师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成长成材提供了坚实的培育支持,同时,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不足。在西方各种思潮以各种形式进行包装进行传播的今天,部分思政课教师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政治敏感性较低,缺乏全面深入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对其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产生自我怀疑,导致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表一些主观色彩严重、不负责任的思想言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了反方向的作用,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跟不上时代形势的发展,对于现实问题的剖析、前沿问题的解读不够深刻,导致在授课过程中理论阐述较为表面,无法彻底帮助学生答疑解惑[6]。其次,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7]。师德师风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材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但近年来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学术不端、作风不正等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术氛围,同时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些教师工作敷衍、满足现状,对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无法调动学生上思政课的兴趣与动力。最后,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上好思政课,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理论功底,只有具备足够的理论功底才能去彻底说服人,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缺乏深度、教学方法与模式呆板、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甚至有部分教师重视科研工作,而忽略了教学任务的质量[8],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说教式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总之,这一系列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依然任重道远。
(二)师资配比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
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思政课师资力量的建设,但师资配比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思政课创新改革要求的提出以及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号召,师资配比与学校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思政课教师数量的配备上,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规模日益壮大,导致许多高校存在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教师教学任务量加大,工作繁重,忙于备课、上课,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较少,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此外,课堂规模过大,教学互动难以有效展开,自然会出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9]。其次是年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心理以及创新意识不够强烈等问题,但青年教师还不足以扛起大旗,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缺乏实践经验,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理论底气,教学形式随意,很容易造成无效教学,无法正确教导学生。最后是部分高校为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在进行选拔教师时放宽选拔要求,在引进教师数量方面加大力度,但是却忽视了教师质量,导致教师质量良莠不齐,不但难以支撑起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出现参差不齐。总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能够真正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引领时代发展的人才。
(三)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完善与成熟是确保思政课堂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关于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凸显。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一直以来也是困扰高校的难题,同时这也是在教学与科研难以双管齐下的大背景下的通病。首先是部分高校职称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科研为主,导致教育教学工作被边缘化,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长期如此,不但会助长教师的功利倾向,也会影响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其次是部分高校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本身也在给教师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把大量时间用于科研上,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用于教学的时间明显减少。最后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和指标方面。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内容相较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发展,常常过于关注职业技能。多数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量化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而教师作为考核评价对象在整个体系中呈现被动和弱势,无法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难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兼顾到思政课教育发展的长远性,才能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科研创新的主动性、教学改革的创造性[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如何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培育立场鲜明、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坚持以困境分析为切入口,找准目标定位,采取强有力措施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方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1]。为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養,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增强理论武装,严守政治纪律,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指导思想、推动实践、铸魂育人。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助力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赓续血脉[10]。其次,思政课教师鉴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为社会做出榜样,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关乎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与灵魂去塑造学生的人格与灵魂,在立德树人上做到先立己,教师思想品行端正、德行高尚,才能在学习或生活中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与灵活性,教师要具备实时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12]。思政课教师在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也要平衡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教学完成的质量。授课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与生活变革,要善于聚焦学生关心与感兴趣的话题,转换传统课堂模式,运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等工具,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
(二)立足学校实际,建设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师资配比要质量兼顾是高校必须要践行的标准,思政课教师建设必须要求强大的师资力量去支持,这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高校要做到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有关配额进行扩建,这是发展的基础。高校在选拔教师上要做到既有高标准,又要有灵活性,在进一步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基础上实行思政课兼职教师、特聘教师制度,要按1:350的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数量,采取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扩大教师队伍数量,解决因学生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教师缺乏问题[13]。其次是中老年教师要紧跟时代进步发展,紧密关注时事热点,进行理论创新,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及与学生趣味互动的能力,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重新获得满足感,以减少职业倦怠心理;而青年教师在夯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要扎根基层、深入实践,理论来源实践、来自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素养,往往在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见识更容易反哺理论,青年教师用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阐述的学理性知识更接地气、更具备亲和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14]。最后是高校要严格进行选聘教师,在数量引进和质量把关上双管齐下,严格按照“六要”标准进行选聘,规范选拔条件与程序,高标准和灵活性相结合,引进一批素质高、质量高的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负责任的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是高校行政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与政治意识,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着眼于全局做好统筹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调配合,建立多样化的高校监督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监督管理思政课教学改革,严抓教学秩序和教风考风,完善督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加大教师监督激励制度,学校各类激励保障措施要做到位,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表彰,既要重视物质奖励,也要注重精神激励倾斜[15]。最后是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多样化的,科研能力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因素,但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科研能力之外,其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作为上好思政课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应当纳入考核评价的因素之内。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与绩效考核、经费发放以及招生计划进行挂钩,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的主动性,推动教师质量发展得更平衡更充分。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習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6]张明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指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59-6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8]冯秀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难点及其突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1):17-22.
[9]李楠,张奇.新时代高素质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58-60.
[10]张涛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61-63.
[1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12]梁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0):92-95.
[13]甘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21(08):151-156.
[14]陆璐.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及困境破解[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05):66-70.
[15]康沛竹,艾四林.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03):15-18.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