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研究

2022-05-30 10:48陈伟斌田岱灵
北京档案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

陈伟斌 田岱灵

摘要: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侨批档案资源,有利于发挥侨批档案资源的多重价值,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侨批档案资源的多元需求。该文分析了福建省侨批档案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侨批档案资源开发存在的难点问题,从数字人文视角提出协同式信息整理、专题化信息组织和大众化信息呈现等开发策略。

关键词:数字人文 侨批档案 档案资源开发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邮政、金融机构寄给国内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档案资源开发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侨批文化内涵、经贸关系、家族关系、华侨精神及侨批局建筑物等多个方面。《“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因此,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优势,深入开发侨批档案资源,有利于促进侨批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广泛传播。

一、数字人文参与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数字人文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人文计算,赵生辉等学者认为,数字人文是围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特定研究对象知识本体的数字化保存和应用,所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源采集、加工、组织、服务、研究、教育等活动的总称。[1]传统人文研究重视辨析思维,偏向于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直观定性分析,数字人文是利用计算机管理、分析、展示数字资源,强调人文研究中的理性、客观性与规律性。数字人文技术体系由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组成。[2]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的主要有文本挖掘、关联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例如,在国外已有“欧洲时光机”等成功的项目实践案例。

(一)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开发的关系

学者加小双认为,在数字人文领域档案概念发生变化,由客观记录转变为客观汇集或有意收集的有选择的材料集合。[3]数字人文与档案资源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数字人文应用于档案资源开发是开放融合的理念创新。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相互支持,可以引入项目化或者团队化的管理模式,使档案资源开发更具开放性和融合性。第二,数字人文应用于档案资源开发是档案信息化的深入实践。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多年,在此基础上,数字技术不再只是被应用于一般的存储与检索,而是进一步与人文研究有机融合,贯穿于档案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创新性的档案资源开发成果。第三,数字人文应用于档案资源开发是档案资源呈现方式的创新发展。数字人文技术颠覆了传统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可以实现对档案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实现档案资源展示的多样化和场景化。

(二)数字人文参与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侨批档案资源的多重价值。侨批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当时华侨与家庭之间建立起情感沟通、信息传递和经济往来的“桥梁”,带动了当时侨乡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是文化价值。侨批档案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过程,记录了国内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文献材料。二是教育价值。侨批档案中体现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和优良传统,有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三是社会价值。侨批业的发展兴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制度、国际金融等情况,对于经济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数字人文能够挖掘隐藏在侨批档案资源中的内在价值,形成更深刻的知识成果,采用更直观灵活的侨批叙事手段,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实现价值传递。

2.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侨批档案资源的多元需求。在发挥多重价值的前提下,社会对侨批档案资源具有保存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播传承等多元需求。首先,在数字人文环境下对侨批档案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利于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与保护,防止在利用原件过程中产生破坏。其次,侨批档案资源中的经贸关系、人物关系和地域分布错综复杂,采用数字人文技术手段和定性定量方法,更容易整合关联数据、厘清关系网络、挖掘深层信息,从而避免传统人文研究中的过多主观倾向。最后,数字人文采用可视化方式呈现档案资源及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突破传统侨批档案资源的时空局限性,还可以让侨批档案资源的内容更具主题性、形式更具创新性,为侨批文化传播提供新平台。

二、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难点问题

侨批档案资源既包括侨批和与之相关的票据、凭证等纸质资料,还包括侨批局牌匾、印章戳记、建筑遗址等多载体的历史记录。侨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传播,在世界记忆项目中的教育、研究、宣传及推广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下面以福建省侨批档案为例,分析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和难点问题。

(一)福建省侨批档案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福建省侨批档案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各级档案馆积极与多方开展合作,为传播侨批文化做出了许多新尝试。一是实物展示。各级档案馆在国内外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侨批展览,设立了侨批纪念馆、主题广场等侨批文化展示点,在我国侨乡和海外华人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二是出版编研。主要成果有《福建侨批档案图志》《福建侨批档案文献汇编》《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泉州侨批故事》等侨批专著,《侨批·记忆》专题邮册等。三是数字化开发。各级档案馆开展了侨批档案数字化、侨批从业者口述建档等工作,开发了侨批文化研究中心网站,并制作了网上展览;此外,制作了《百年跨国两地书》纪录片、侨批专题微电影《回家的路》《情牽两地书》宣传片,以及《万千泉州——侨批档案》系列广播节目。四是衍生活动。“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侨批·乡愁”水墨漫画比赛等活动,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但是,在侨批档案资源深化开发方面,仍然有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例如,面向社会的一体化、开放式的侨批专题网站和侨批数据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开发;侨批档案资源展示的交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观众主要是以“浏览”为主,而不是“观察”或“触摸”,观众的整体体验感还有所欠缺。

(二)侨批档案资源开发难点问题

侨批档案记录了华侨在侨居期间经历的历史事件,也记录了国内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要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故事完整呈现给社会公众,形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开发成果,对档案部门的编研能力要求较高,再加上侨批档案保存地点相对分散,开发过程仍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一是资源整理方面。侨批档案多以手写书信为主,繁体中文和部分书写字体的识别难度较大,规范、理解和著录人名、地名、特定词汇等,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宣传展示方面。侨批档案原件多为易损坏的纸质载体,侨批档案在展览中往往只能以扫描件、照片等形式出现,再配以相关的文字描述。现有展示形式和叙事方式还不够生动直观,无法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观众难以被带入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三是文化传播方面。在现有的侨批档案主要开发成果中,出版专著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学术研究者和业余爱好者,实物展示的传播范围集中在侨乡和海外侨居地。由于侨批档案数字资源开发还不够完善,现有成果无法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侨批档案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侨批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

数字人文技术为侨批档案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拓展空间,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数字人文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注重加强理念创新、多方参与和技术协同,实现侨批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推进侨批文化的研究开发、宣传推广。

(一)协同式信息整理,提升侨批档案开发效率

档案部门要积极将数字人文理念融入侨批档案资源开发,集中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协同式信息整理,由静态的、封闭的开发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开发模式。一是专家规划。汇集档案、历史、地理、语言、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加强协同整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协同整理的标准和规范,为不同的侨批档案资源區分重要性和难易度,由各领域专家实际承担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的任务,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成果。二是技术辅助。计算机技术可应用于数字化、数据处理等工作,避免完全人工处理的主观偏差,利用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在一些烦琐的前期工作中发挥辅助作用。例如,在文本识别和简繁转换方面,可以考虑借助简繁文本转换系统,采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配合人工抽检进行识别、转换和检验工作。三是公众参与。在传统侨批档案资源开发工作中,社会公众主要是在档案征集环节发挥较大作用,然而,在数字人文环境下,公众已经具备线上参与开发的条件,可以鼓励公众参与数据共建和互动交流,通过众包平台进行侨批档案资源开发,包括侨批文字识别、侨批征集与标注、数据库开发与评价等。

(二)专题化信息组织,促进侨批档案资源整合

冯惠玲教授认为,档案资源建设应注重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可获取性。[4]侨批档案资源的受众群体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对侨批档案资源进行专题化信息组织,兼顾资源维度的清晰完整与视觉维度的生动易懂,有助于公众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相关信息。一是规范数据标识。在利用数据管理技术提取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侨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和鉴定,规范统一书信中的人名、地名等,不仅便于后续整合与利用,而且可供用户检索查阅。二是构建内容关联。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词频的分布规律,获得文本的内涵和主题,再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对相关资源进行标识和数据描述,构建侨批中经贸活动关系、人物社会关系等立体多维的关系网络,使用户不仅可以浏览某个资源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关系网络进行关联检索。三是建立专题子库。采用聚类分析、主题分析等文本分析技术,按照时间、背景、地域、家族等多维度标准,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侨批档案资源集合体,深入系统地展示特色主题资源。专题子库可以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并设计更新推送、交流共享等服务功能,鼓励公众持续利用侨批档案资源。

(三)大众化信息呈现,推动侨批档案文化传播

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资源开发,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体验、趣味互动等形式吸引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档案的多元价值。[5]因此,在开发侨批档案资源时要面向大众,注重多层次开发,满足具有知识差异、需求多样的受众群体,兼顾侨批档案的基础知识普及和深度内容挖掘。一是多维度价值呈现。利用GIS技术分析档案资源的空间属性,结合时间属性展示侨批传输轨迹、人物活动轨迹等时空关系特征,构建侨批中历史事件、文化交流、贸易来往等联系,便于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更多维度展现。二是多层次场景重建。可以在侨批局遗址处或展览中设置虚拟现实技术(VR)体验点,在虚拟环境中再现收批收汇、银信承转、头寸调拨、登门派送、回文处理等场景[6],也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实现现实建筑与遗址原貌的重叠,在过去与现实对比中,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侨批业的兴衰历程。三是多社群文化生产。数字人文自由开放的文化生产理念,为侨批衍生性原创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侨批数字资源平台可以提供具有一定自由度的互动交流环境,引导用户聚集成多个社群再创作。例如,鼓励公众分享自己身边的侨批故事,或是创作侨批的文学、绘画作品等,不仅可以使有限的侨批档案资源得到拓展,还可以从静态的资源保护延伸到动态的文化传承。

四、结语

数字人文技术可以将人文思辨与技术辅助有机结合,为侨批档案资源开发与传播提供新思路。档案部门可以利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档案部门和文化研究机构为主导、以技术部门为支撑和以公众参与为辅助的多主体协同开发模式,借助文本挖掘和关联数据技术,深入挖掘侨批档案资源内容,通过数据分析、VR/AR等数字人文技术处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公众共享利用,共同推进侨批档案资源的宣传推广和活化利用。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记忆档案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FJ2018B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赵生辉,朱学芳.我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6):64-69;100.

[2]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5):32-41.

[3]加小双.档案学与数字人文:档案观的脱节与共生[J].图书馆论坛,2019,39(5):10-16.

[4]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5]秦垒,姬荣伟.数字人文背景下老字号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探索[J].北京档案,2022(1):29-31.

[6]黄清海.海洋移民、贸易与金融网络——以侨批业为中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5.

作者单位:1.福州大学档案馆

2.福州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
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
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研究
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