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正芳
“活教育”理论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日常生活與自然环境渐行渐远,他们对大自然了解甚少,尤其是农作物、动植物的种类及生长习性等。我园利用现有环境以及其他资源拓展多种形式的种植活动,探索“1+N”种植模式,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提升家园共育品质,助力幼儿的发展。
2020年起,我园依托市级课题《拓展城市幼儿园幼儿种植活动途径的实践研究》开展研究,为幼儿创设了多种参与种植活动的途径,探索“1+N”种植模式(即幼儿园种植+家庭种植、菜园地种植、基地种植),引导幼儿了解植物间的生命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生命,尊重科学的生活态度。
一、创设良好的种植环境,探索“1+N”种植模式
(一)幼儿园种植
班级的自然角。为了便于幼儿与植物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主动管理,每个班都创设了班级自然角。自然角有塑料薄膜和轮胎组合做成的“大鱼池”,有用废旧的儿童鞋做的“花盆”,有光照不同的“植物小屋”,有水培、沙培、土培等不同种植方式的植物,有小金鱼、小鸟、小乌龟……班级通过富有儿童化、教育化的自然角,引导幼儿获得直接感受。
幼儿园的种植园。我园为孩子们规划了一片专门用于种植的“趣享农场”,在种植园附近增加水龙头、移动水车、各种种植工具等,为孩子们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园内其他种植区域。园区内有橘子、石榴等多种果树,有银杏树、樱花树等乔木,有月季花、杜鹃花等花卉,还有各种灌木……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丰富了幼儿对植物的认知经验。在欣赏植物的同时,孩子们还寻找一切可种植的区域,尝试种植。如在灌木丛的缝隙之间种植黄瓜,黄瓜的藤蔓依附着灌木生长,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幼儿学习种植、喜爱种植的兴趣。
(二)家庭种植
孩子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积极开展种植活动,亲身感受植物的生长。中二班的瑶瑶和妈妈一起用奶粉罐改造成种植器皿,将小青菜接在萝卜上进行种植;小四班的溪溪将发芽的红薯变成了好看的盆栽。
(三)菜园地种植
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里有菜园地,他们经常到田地里参与种植活动,将积累的种植经验带到幼儿园。如在讨论播种时,孩子们会踊跃发言:“我家有白菜种子”“我家有土豆”“我们家有大蒜”……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秋天可以种白菜、土豆、萝卜、大蒜。
(四)基地种植
2020年,我园与“铜草花开”众创基地达成共识,建立了园外的种植基地。铜草花种植基地不仅有丰富的种植区域,还有大型展厅,孩子们在参观展厅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土壤、动植物种类等。在种植实践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们讨论种植计划,他们一起翻土、播种、浇水……在最真实、最直接的亲近大自然的体验中,幼儿了解自然界常见植物及农作物的名称和生长规律。
二、在“1+N”种植模式中,提升家园共育品质
幼儿教育需要家园共同合作,家园在沟通交流、支持合作、资源共享中促进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多形式转变家长观念
种植活动开展初期,很多家长不理解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种植活动。我们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线上分享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的意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种植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家长们对幼儿自身学习能力和成长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欣喜地看见孩子们的进步,理解了老师的辛苦付出,对种植活动有了全新的认知,提升了幼儿与家长的情感关系。
(二)多途径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在“种植”活动中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我们及时在幼儿园公众号、视频号、班级微信群、QQ群中推送幼儿园开展的种植活动、家庭种植活动中家长的指导策略等,给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进一步增进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三)多合作促进家园共育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新建园,年轻教师较多,自身对种植知识比较匮乏。我们邀请有种植经验的“种植专家”——爷爷奶奶们来到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一起参与播种、管理;一些大学主修种植专业的爸爸妈妈们也走进幼儿园,在指导实践操作的同时进行理论讲解;还有的家长为孩子准备各种种子、肥料、种植工具等,高效促进了家园共育。
三、探索种植活动的多种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种植活动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感知植物生长以及自然变化的奥秘。
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天气凉了,孩子们在寻找“种子不发芽”的原因时发现了“大棚”,在搭建大棚、照料植物的过程中明白了不同的播种、种植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收获结果。从毫无目的地种植到有计划地种植,孩子们经历了尝试、失败、再尝试……他们为自己种下的种子发芽了而感到骄傲,为疏于照料让植物枯黄了而感到伤心,感受成功的幸福,也体验失败的沮丧。孩子们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的品质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敢于探究、尝试。种植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当孩子们发现班级种植园里的小白菜都“挤”在了一起,便和老师一起寻找原因:“这里的种子撒得太多了”“奶奶说太挤的菜长不高”“我们帮帮它们吧”……讨论后,孩子们开始尝试分苗、移栽。孩子们还和老师一起尝试着将土豆和西红柿进行嫁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照料,靠接的西红柿和土豆成活了,锯口接的西红柿和土豆没有成活。水培、土培、沙培、大棚种植、移栽、分苗、嫁接等种植体验活动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积累种植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勤于观察、思考。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园区内有的地方的月季花开得很少,有的灌木区裸露了大片的泥土地,有的“山洞”顶上的草枯萎了。孩子们通过观察并结合已有种植经验,发现这些跟泥土的营养、水分的吸收以及光照都有很大关系。为了让植物们生长得更好,他们开始尝试为贫瘠的土地施肥、给喝不到雨水的植物浇水。孩子们还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记录”将植物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他们与自然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在了解植物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对自然的探索欲、观察以及沟通能力,逐渐养成好学的习惯。
乐于想象、创造。“小辣椒的秧苗好像一棵小松树。”“小西红柿的脸红了,她在害羞呢?”“天气太热了,小白菜说:‘我要喝水,我要喝水。”“这粒小种子胖乎乎、圆嘟嘟,好像在对我笑呢。”每一粒种子、每一株幼苗都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还大胆创新,制作了一些很有特色的种植器皿:小三班的鞋子花盆、小四班的植物纸盒小屋、小一班的酸奶杯多肉等,他们在活动中想象、创造。
当果实成熟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何收获?”“什么样的工具适合?”“收获后的果实怎么处理?”等。由此可见,收获并非意味着种植活动的结束,而是新的思考、新探究的开始。孩子们在反思、合作中积累经验。通过种植活动,幼儿了解了粮食产生过程的辛苦,激发了珍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感。孩子们还将收获的果实送给厨房师傅、保安爷爷,体验分享的快乐。种植园地里有黄瓜、西红柿、白菜等,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色种植,收获时,孩子们会互相交换果实,在与同伴沟通、商量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及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