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思考

2022-05-30 15:21宣以坤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党员干部监督

摘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力监督制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习惯受监督的整体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在深入调研现状、分析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教育引导、常态施压、体系监督、巡查覆盖四个方面,探索通过黨组织的外部力量,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对策举措。

关键词:公立医院;党员干部;监督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党建研究会2019年重点立项课题“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研究”(WJ201907)。

作者简介:宣以坤,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组织处副处长(上海20004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9-009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是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任务要求。然而,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大背景下,在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态势的大方向下,当前公立医院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群众深恶痛绝的行业腐败和“红包”“回扣”问题也尚未彻底解决,这说明,公立医院内部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力监督制约仍有待加强,党员干部习惯受监督的整体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一、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公立医院基层延伸、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内监督是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制度,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主体,是党领导卫生健康战线的主力军,加强公立医院党员干部监督是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打通最后一公里”必不可少的一环。2019年1月,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公立医院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监督常在,形成监督与接受监督的浓厚氛围和良好习惯,抓住“关键少数”,立足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的研究探索。

(二)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促进医疗行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强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公立医院设置行风建设专职机构,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探索考评奖惩体系等举措,促使医院风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医疗设备、耗材、试剂采购及工程项目承揽等医院运营的多个环节中,仍然存在少数医务人员违规违纪的行为和表现,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由此看来,健全公立医院监督体系、提高公立医院监督水平迫在眉睫。党员干部作为公立医院建设的骨干力量,是落实医院发展目标、维护医疗行风的关键环节。通过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形成习惯,有助于推动个体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被动监督与主动自律相统一,实现规范医疗行为、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患者需求导向,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做好医患沟通交流,增进理解与信任。改进医疗服务、提升医疗质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但是当前在部分医院的诊疗过程中,还存在诊疗流程不科学、便民举措不充分、漠视患者诉求、推诿就医难题,以及一些不同程度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养成习惯,可以帮助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担当作为内动力,为解决医患纠纷、维护患者合法利益提供了有益探索。

二、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面向本市相关市级、区级和社区医疗机构做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从调查情况看,对本市医疗机构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总体评价是认可的,但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待改进。

(一)部分党员干部受监督意识缺失

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当前医疗机构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总体评价如何”问题,认为非常好的占比58.96%,良好的占比33.88%,一般的占比6.84%,较差的占比0.32%。“一般”和“较差”累计7%左右,这表明还存在少数党员干部自我监督和主动接受监督意识淡漠,虽然在口头上表示高度重视,但在思想深处还是消极对待,行动上不够积极,常常有意无意回避甚至排斥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二)医院监督存在一定“宽”“松”“软”现象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关于“当前医疗机构党员干部日常监督可能存在缺位、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方面,认为“监督手段较少、方法陈旧”的占比44.95%;认为“监督职责不清”的占比35.5%;认为“较难落实对‘一把手和关键岗位监督”的占比34.20%;认为“监管内容具有隐蔽性、存在盲区”的占比35.83%。由此可以看出,医院各类监督主体的职责是大致明确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尚未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各方监督主体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从本市对市级公立医院巡视反馈情况看,不少医院还存在党委、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督不够有力等共性问题,加之近年不时查出和曝光的行风案件,说明医院对于党员干部权力行使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仍需进一步精准实施。

(三)实施监督的专业队伍力量不足

为了更好掌握监督权力监督情况,课题组专门对本市各市级医院纪检监察机构人员配备情况做了调查。当前,在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大背景下,系统内所有市级公立医院都已完成纪委换届,领导班子趋向完善;纪检监察部门均已独立设置,不再与医院党群、审计、行风等部门合署办公,医院专职纪检监察干部配备数量平均2.2人/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力量相对市级医院承担的繁重而艰巨的监督任务存在较大差距。

三、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问题分析

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看,“激励导向机制少”“日常监管有缺位”“教育缺乏针对性”等是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不少被调查对象表示在日常监督中希望重点解决监督手段较少且方法陈旧、监督职责不清、监督内容隐蔽等问題。不少专家认为形成违规行为的“土壤”往往表现为四个维度:一是违规行为一般都在人后,不为他人所知;二是因信息不对称,他人不了解该行为的非法性;三是虽然为人所知,但被其他人默许,往往表现为行业的潜规则;四是其他人虽然知道并且反对该行为,但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无力阻止。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医务人员精神自由意识较强,监督对象存在回避心理

从不少已经被查处的医疗行业腐败案件来看,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财物、谋取利益等行为,一开始都是在他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被监督对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起着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医院是典型的高知识群体聚集的行业,被监督对象大多数是学历水平高、文化层次高、技术能力强、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医务工作者,他们面对监督的态度往往呈现出抗拒心理。一是意识上好自由厌束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医务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创新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条条框框和思想枷锁,这种思维模式也自然地代入到了接受监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监督产生抵触心理。二是思想上重业务轻政治。医护职业比较繁忙劳累,日常临床工作与科研、教学、管理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职称评定等职业化发展路径的功利驱使下,有些医务工作者更热衷于追求各种学术地位、业务成就和考核指标,而淡化了自己的党内职务、党员身份,进而放松了党性、法纪和医德医风等教育。三是观念上听上级拒下级。在现有领导干部选拔配备等机制作用下,普遍形成了上级领导在名声威望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要强于下级的自然现象,久而久之固化为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来自上级的管理、监督和要求是应该的,并且愿意把相关要求传导到下级,但不情愿主动听取下级的监督意见。

(二)医疗行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监督内容存在信息壁垒

医院是集医、教、研、管于一身的业务综合体,每个领域的专业性、知识性都很强,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历,就很难做到对该领域充分了解。一是优势壁垒。当今医学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尤其在专科领域研究越来越深入,甚至不断产生新的亚学科,一名医生在某个领域是行家,但对其他学科未必深入研究。这种学科之间信息不对称,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学科医务人员在医院局部形成了专业优势壁垒,增加了医院对其行为监督的难度。二是技术壁垒。医院监督的内容涉及人事、药剂、财务、设备、基建、信息等多个领域,仅以医学超声设备为例,就涉及声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等,是理、工、医等学科互相渗透的高科技产品,这种技术壁垒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对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行政化管理惯性作用较强,监督方式存在路径依赖

受到思想观念、专业限制等因素影响,在实施监督的方式上,更习惯于行政指令和专业条线监督,造成了医院内部监督还存在有制度缺体系的问题。制度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医院现有监督制度注重围绕问题和难点进行设计,但是发挥制度之间耦合关系作用、形成整体合力还不够。一是有分工缺协同。目前医院内部监督有党内监督、行风监督、审计监督、医德医风监督、群众监督等,各自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但党内监督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各主要职责部门之间联动也不够充分。二是有落实缺深度。比如预算管理不够深入,影响了监督的科学性;信访部门集中度不够,影响了线索归集查办效率;医德医风档案等监督结果的运用不够,影响了监督的最终效果。三是有人力缺火力。正如前文提到的市级三甲公立医院配备专职纪检监察干部数量2.2人/家,而不少综合性医院的纪检工作至少要面对近千名共产党员,行政监察则要面对4000多名医务人员,繁重的任务与纪检监察队伍自身专业化程度不高形成了矛盾,从而制约了监督效能的发挥。

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的对策建议

《行为心理学》指出,习惯的养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过程。第一层次是被动性行为。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在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帮助。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基于上述理论,为了预防发生逾越监督的行为,课题组从行为源起的思想动机、萌芽发生阶段、发展重点领域、整体约束环境为路径展开分析,探索通过党组织的外部力量推动,在教育引导、常态施压、体系监督、巡查覆盖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公立医院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习惯养成。

(一)立足“早”,反复教育灌输监督意识,夯实思想根基

习惯的养成起初往往是被动的,需要从思想认识上通过反复教育灌输。所谓反复既是意味着教育内容上的重复,更意味着教育时间要贯穿干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一是及早介入年轻后备干部教育管理。对纳入年轻后备人才库的人员要从严管理,在培养计划中突出监督意识培养,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更要重视纪律规矩、程序规范等,尤其在挂职、轮岗锻炼时,注重对“四个意识”的考察,严把年轻干部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强化动态管理,以做代培、以做代训,及早养成主动接受监督的习惯。二是如实评价党员干部形成廉政档案。日常考核指标按照以德为先的标准,对定量指标提高考核占比,定性指标执行一票否决,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挂钩。采取必修课、学分制的办法,加强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案例学习,记录学时、考核学分,刚性约束接受纪律规矩教育。三是继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共产党人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加强自身修养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医院领导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可以采取保持党校轮训的频次等方式,深化教育效果,引导其慎言慎行、清正廉洁。对于广大医务人员,要教育引导他们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学习,牢固树立依法行医、廉洁行医的意识,在求知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勇攀医学高峰,为广大患者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治疗,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四是用好学习讨论、组织谈话等各种监督手段。进行党内组织生活会互相教育,发挥党内制度优势,剖析思想根源,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做到讲心里话、找真问题、想好办法,通过“红脸出汗”,提高对反腐倡廉的思想认识。关键岗位干部任职前要开展廉政谈话,党委书记面谈,并适时与有关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谈话对象的党性觉悟。

(二)立足“常”,强化基层支部组织监督,扎紧制度篱笆

促进监督习惯养成需要依靠对日常行为的持续加压和约束规范,医院纪委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纪检委员主力军作用,使支部纪检委员成为纪委的前哨和触角,延伸日常监督职能。党的十九大要求,党支部要成为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主阵地,发挥好“桥头堡”和“瞭望哨”的作用,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为一级把关。支部建在学科上,监督的岗哨就要同步建设到学科、科室,党支部纪检委员就如同在堡垒上的执勤哨兵,要将日常监督覆盖到支部堡垒全范围。一是选优配强监督队伍。医院纪委要强化垂直管理,充分运用党支部换届等时机,将政治素质过硬、原则性强、是非观念分明的同志选送到党支部纪检委员岗位上,努力把支部的纪检委员打造成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二是制定规范监督内容。制定医院党支部纪检委员履行职责的清单,明确监督要求,规范监督标准,健全工作制度,确定任务目标,组织专项培训,使支部纪检委员对监督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探索定期报告制度。执行垂直報告制度和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度,及时向医院纪委和同级党支部报告有关情况。医院纪委定期组织党支部纪检委员召开会议,听取隐患问题和履职情况报告,纪委综合分析研判,形成医院日常风险提示报告和年度政治生态报告,党委以此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主要依据,从而使问题找得更准、发现得更早、解决得更及时,真正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四是配套保障权责对等。要将纪检相关保障内容纳入医院章程,确保纪检工作有预算、有队伍、有管理、有待遇、有考核、有问责。党支部纪检委员履职情况纳入党支部考核内容,与党建工作绩效挂钩,不断提升纪检队伍工作积极性。

(三)立足“防”,完善条块职能体系监督,管住重要关节

腐败的产生是制度漏洞的表现,促进监督习惯养成重在预防,就是要尽可能堵住一切可乘之机。针对医院组织、人事、财务、药剂、设备、基建、信息、采购等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风险预警、考核评价、纠错整改、责任追究,最大程度发挥监督体系作用。一是完善预警机制。针对药品使用、医用耗材采购、基建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干部选用等廉政风险点,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触发熔断机制,提醒监督部门进行利益调整,使重点岗位监督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二是完善协作机制。明确党委主体责任是根本、纪委监督责任是保障、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是关键、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是支撑,着力构建主体明晰、有机协同、层层传导、问责有力的“四责协同”机制,破解履责尽责“中梗阻”,推动四个责任主体齐心协力,共同干好分内事,推动管党治党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围绕监督项目事前有共商、事中有联动、事后有互通的目标,由纪检部门牵头,建立医院纪委和审计室、行风办等医政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督促职能部门落实“一岗双责”,根据职责分工抓好条线内监督,促进监督过程共治。关联廉洁风险防控系统、医德医风系统等信息关键词,推动廉政档案建设,促进监督成果共享。三是完善纠错机制。制定“问题、责任、项目”清单,开展履责承诺,综合运用座谈访谈、查阅资料、日常约谈、政治生态分析、廉情抄告等多种手段实施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并对正确行为提供支持保障。

(四)立足“慑”,医院巡查监督全面覆盖,保持高压氛围

巡视是党章赋予纪检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安排。通过巡视可以形成震慑力,持续强有力的高压态势,有利于促进全时段、全过程、全覆盖的监督氛围形成,从而遏制腐败发生。一是借力组织自查提早发现问题。巡视的目的是尽早发现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借力上级巡查的强劲态势,医院内部参照建立巡查制度,可以按照三年覆盖全院关键部门的节奏组织自查,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由于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别于上级党组织巡查,对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医院纪委严格挑选把关,组建巡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二是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尤其是“两个维护”的监督检查,善于站在政治角度看问题,抓好“八项规定”落实的检查,做好医院各项廉洁制度落实的检查,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落实纪委“三转”工作要求,做好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三是盯住突出问题紧抓整改落实。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有些很可能属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保持跟踪处理,医院党委和纪委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监督,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从改进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对于人、财、物各要素的管理能力,努力建成一支管理一流、技术一流,强有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环境风清气正。

参考文献:

[1]史亚博.新时代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探析[J].廉政文化研究,2018,9(2).

[2]刘冠军,马琴,王乐,张源明.公立医院廉政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探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1).

责任编辑:周玉婷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党员干部监督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党员干部要姓“党”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