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在科研团队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022-05-30 15:11:06李佩宏岳学静
大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医学院校

李佩宏 岳学静

[摘 要]科研团队是医学创新教育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坚定支撑和有力保障,但科研团队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高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应构建“一核心、双平台、六育人”的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即以团队组织委员会为核心,以实验室和科研组为平台,发挥“制度、组织、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六大育人功能。加强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深化大学生科研探索和实践探讨、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底蕴和网络建设,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本土性,为新时代医学院校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64-04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中国高等教育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2]。人才培养是中心、是根本,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存在价值,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随着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卓越医生2.0培养计划”的提出,各医学院校在提升医学生基本技能与临床思维的同时,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科研攻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逐渐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学术专业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国多所高校都尝试通过建设大学生科研团队以促进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研团队,是指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导,以一定的科研课题为牵引,通过让本科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科研活动中去,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样承担着人才培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3]。医学院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水平、高素质医学人才,有助于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卓越医生计划2.0”的实施和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线上访谈和实地考察得知,虽然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经历了很长的时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作用挖掘不够深入、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培养模式尚未贯通、承载功能日渐弱化等[4],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团队人员缺乏连续性。一个大学生科研团队从建设到解散有的几年,有的就几个月,团队生存周期短,缺乏完善的运营机制。2.唯科研论。多数大学生科研团队仅仅关注科研工作,欠缺人文色彩,不利于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3.小众化。多数科研团队科研方向单一,成员专业局限,很难开展多学科融合研究。因此,不断借鉴和总结学科研团队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进行PDCA循环与迭代,是管理科研团队的必要手段之一。

结合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5]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人才管理中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团队管理应构建当以团队组织委员会为核心,以实验室和科研组为平台,发挥“制度、组织、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六大育人功能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深化大学生科研探索和实践探讨、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底蕴和网络建设,有效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从而形成有效的本土化大学生科研学习形式[6]。

一、加强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

科研创新,制度先行。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些科研团队的管理缺乏制度保障,致使其缺乏生命力与持续性。可见,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一个完善而且符合该团队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来保驾护航,这个团队就形同一盘散沙,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团队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除了要有制度的保障,一个强大的组织领导也是关键。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要通过不断深化制度建设,树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引领团队向上向善发展。

(一)实行“2+2”制度规范科研团队运营

“2+2”是指以团队章程、道德底线为规范,以各项规则、规章为两翼,以规章制度、职业操守规范科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人际交往、利益竞争,杜绝学术不诚信等问题。

章程,是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团队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规文书,是一种根本性的规章制度。大学生科研团队在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上要注重团队章程的制定和修改,要把团队章程作为团队发展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一切以章程为准,人人服从章程。团队章程的制定和修改要充分考虑团队全体成员的意见,确保其民主性、科学性。

团队章程是团队的纲领性文件,各项规则规章作为制度设计和日常实践的有力补充,共同为团队发展保驾护航。科研团队由学生自主自治自营,在以实验室和科研组为单位的小组织中制定有各自的规则规章。团队成员在以章程为主体、以各项规则规章为两翼的制度安排下开展学习、科研、交流等活动。

道德是人性最大的约束力,底线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章程为主体、以各项规则规章为两翼的制度安排是硬标准,以道德底线约束为目标则是软要求。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道德修养和培养团队成员的底线思维,既是大学生科研团队良性运转的价值追求,又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题中之意。

(二)交互式组织模式打造高效团队

交互式组织模式是指组织委员会、实验室、科研组互为依托,并形成以组织委员会为核心、以实验室为平台、以科研组为载体的组织模式,通过三者之间协调运转,从而实现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最大化,打造高效团队。

大学生科研团队应树立以组织委员会为核心的领导机构来加强团队建设与运营。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是科研团队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组委会成员应包括学生总负责人一名、其他学生负责人若干名,由教师提名、全员表决确定。组委会自身发展应做到“更替有序、稳中向好、设计合理、职能分明”,学生总负责人应负责监督日常工作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其他学生负责人应具体负责纪律、后勤、科研、网络管理等工作。

一流的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7],大学生科研团队作为高校教学科研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团队建设的主动性,依托学校相关部门尤其是实验室开展平台建设。新乡医学院点加团队发源于新乡医学院解剖第二课堂,依托新乡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开展工作,能够充分享受学校、院系及实验室相关制度保障、技术指导、生活关怀,在有关团队建设方面具有政策倾斜、优先发展的体制优势。

科研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科研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发现和研究[8]。大学生科研團队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成立科研组,以科研组为载体进行一系列科研探索,既能够充分发挥科研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起到组织育人的功效。

二、深化大学生科研探索和实践探讨

科研育人,是指广大教育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教育对象的科研能力、塑造科研精神以及提升科研品德的综合教育过程,是有针对性地将教育对象培养为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9]。大学生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之一,应该发挥其科研育人的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大学生科研团队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科研探索和实践探讨。

(一)科研育人,学生自主探索

1.实行“双导师制”

科研需要思想碰撞,单纯以一个教师进行课题指导容易走进死胡同,教师过多也不利于开展科研工作。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由传统的科研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科研项目的选择、科研工作的开展及进程,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10]。大学生科研团队要实行“双导师制”,即以两个研究方向的教师为课题指导教师,这样既能避免科研思维僵化,又能进行学科交叉,有利于科研课题的开展。

2.分组探索

如前所述,大学生科研要善于进行分组探索,以科研组为载体推动课题开展。分组探索要在“双导师制”的基础上,以某个课题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每个科研组需有课题负责人一名,管理组长一名,其他成员若干,课题负责人主持科研整体进展,管理组长负责管理工作,鼓励科研组内部经常进行头脑风暴。

3.以赛促研

竞赛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拓展[11]。大学生科研团队要树立以赛促研的正确导向。科研组在进行科研设计、课题推进、成果结项时要参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比赛标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12],鼓励课题组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竞赛,以高要求获取高质量,通过竞赛使科研成果标准化。

4.思辨促学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相关领域与学科研究。在科研团队的运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科研组成员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组员勤思辨、善思辨、乐思辨,通过思辨不断发现研究方向[13],解决科研问题,提升自我与团队科研整体素养。

(二)实践育人,锻炼扎实本领

实践是科研目标落实产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要从三方面进行:1.基本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2.PBL讨论;3.创新思维训练。

基本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是一个医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之一。基本实验操作比如解剖操作、疾病模型构建等,基本仪器比如显微镜、电泳设备、离心机等的使用,是进行医学基础科研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规范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这样才能为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4]。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尤其要引入PBL方法进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在人体标本制作时询问解剖知识点、在进行科研组课题答辩时进行基于PBL方法的宣讲等。

创新能力是指个人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创造性思考来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或技术的能力,是个人存在的一种品质或素养[15]。医学领域发展迅猛,医学院校要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挖掘问题、在科研开展中进行头脑风暴等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底蕴和网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注重以文化人,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文化因素,如医德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文化、科研文化等,以文化润泽人心。新时代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离不开新媒体的影响,积极融入新媒体语境,利用新媒体工具及话语加强团队网络建设,也是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育人,凝聚团队精神

文化育人要以思政教育为基调、人文教育为依托、集体活动为实践,加强实验室成员的文化素养建设,形成团队精神、团队品质、团队风格。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团队指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科研组例会、座谈会、网络会议等形式增添思政教育色彩,树立好形象,弘扬新文化,传播正能量。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文化内核同医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融合于临床实际工作中。如利用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故事感染医学生,用抗疫故事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价值留下深深的烙印。

可组织高水平科研人才为学生开展学术前沿讲座或学术报告,将最前沿的知识、研究方向和热点及发展趋势与学生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可邀请名师专家举办各种类型的人文讲座,通过文化力量感染学生。

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环境氛围,涵盖了育人、学术、科研等诸多内容,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16]。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要依托实验室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体悟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加强团结,凝聚团队精神。

(二)网络育人,深化团队建设

1.开展团队管理

网络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途径,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科研团队网络建设,对开展团队管理颇有裨益。团队可以依托QQ群、微信群进行成员管理、科研管理、资料管理等,定时召开网络会议,落实团队任务。可单独设立网络组长一名,具体负责团队网络制度的执行。

2.加强对外宣传

宣传工作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做好团队对外宣传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团队可申请运营QQ网络空间、微博号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借助网络新媒体工具进行招新、记录、通知、分享等工作,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力度,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3.整合校友资源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工厂,其产品就是人才,而校友资源则是高校极具开发价值的“富矿”。大学生科研团队在传承中发展,要能够借助QQ群、微信群等网络途径整合校友资源,使优秀的校友关注团队建设、帮助开展科研、贡献青春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团队、校友、社会三方协同发展、共赢互利的价值流动过程。

四、 结语

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难在坚持、贵在奉献、重在创新[17]。“一核心、双平台、六育人”的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和组织领导、深化大学生科研探索和实践探讨、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底蕴和网络建设,不断深化育人途径与内涵。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不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18]。实践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新时代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创新教育与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坚定支撑和有力保障。各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进行大学生科研团队的建设,为“健康中国”“创新中国”战略培养源源不断的医学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6-12-09(1).

[2] 陈贝贝,姜俊,张艺潇.以科研促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9(3):133-134,137.

[3] 马江生.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实践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4] 刘奇.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第二课堂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5):41-43.

[5] 陈步云,熊晓贞,游韶平,等.独立学院实验室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2):256-258.

[6] 郭卉,韩婷,黄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有效的本土化大学生科研学习形式:基于三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1):5-10.

[7] 柯红岩,张捷,金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227-229,244.

[8] 莫德清,张倩,韩剑,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16):163-164,166.

[9] 杨萍.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问题与途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4):27-30.

[10] 李振谦,马建军,张格格,等.本科生科研团队-小组二元育人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8(30):286-288.

[11] 赵彦,唐子晴,刘晨光.基于分级式训练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平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2):233-236,258.

[12] 董文丽,智慧,金向阳,等.包装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17-219.

[13] 李冰. 整體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14] 唐旭光. 深入实施“四个育人”,彰显本科人才培养特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

[15] 安益强,滕大才,张颖.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12):229-232.

[16] 张永成,范钦满,刘长平,等.“多元一体、多维协同”理念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10):256-260.

[17] 侯建华,陈锟,吴岭清,等.第二课堂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153-157.

[18] 葛镜,余泽太,严建桥,等.高校实验教学和管理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234-23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医学院校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41:05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0:25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