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和谐语文课堂的密码

2022-05-30 14:38:10谷小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张弛高潮节奏

和谐课堂不仅是一种师生向往的教学氛围,更是师生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大家向往和谐,更需要构建和谐。和谐课堂上的学生应该如鱼得水,能够自由畅快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全面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找到和谐语文课堂的精神密码呢?

一、课堂教学方法要做到张弛有度

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同样的道理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需要教师在节奏的把握上做到张弛有度,在学生一张一弛的变化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正好处于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的阶段,注意力很难达到长时间的集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做到课堂的和谐就需要贯彻张弛之道,在教学中灵活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学节奏过慢,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甚至浪费时间,达不到课堂的高效率,完不成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形成有意注意。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慢慢领悟形成无意注意。但是教师在处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教学节奏需要伴随着学生的思维适当放慢,促使我们的学生处于有意注意的精神状态,慢慢把文本的内涵研读透彻。虽然这个时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词不达意、啰里啰唆,但是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为师者巧妙点出学生表述中的亮点和不足,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

教师和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慢慢解疑,这也是一个美妙的教学过程,万万不可为了追求一时的速度,导致我们的学生不求甚解、甚至对这方面的知识吃了夹生饭。而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文题,教师就需要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他们有一段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之后,就会出现疲劳,就是就需要引入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视频等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得到适度的放松。

在一节课的最后,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本课的教学重点上来。在课堂上把握好张弛有度的节奏,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的思维思考状态,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快而不乱,课堂的时效性就会大大提升。

例如我在执教《最后一次讲演》的时候,就特别注重了在教学方法上张弛有度的节奏。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张”的节奏:

闻一多先生为什么从一位“书生”变成了勇猛的“战士”?

闻一多为什么要走出书斋慷慨激昂的去公开演讲?

……

这几个问题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就自然形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我采用了“弛”的教学节奏:

在文章中的哪些事件让闻一多先生去冒险参加演讲?

为什么作者说这是最后一次?

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不难从文章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然后引导学生去精读文本:

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在这次讲演中如此铿锵有力、像一把刺刀插进敌人的心脏,把敌人吓得魂飞心惊?请同学们细细品味,可以从文本中句式的变化、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人称的变化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显然,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去品读、感悟,需要放慢教学的节奏,犹如慢慢剥开诗意的洋葱一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引导学生慢慢找到问题的精髓。当我们的学生领悟出闻一多的演讲是一篇激动人心的战斗宣言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激动的。在这篇战斗宣言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句式,在爱憎分明中饱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阶级性是非常明显的。在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时候我运用了“张”的教学节奏:

如果把《最后一次讲演》作为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我们能否再给加一个主标题?

這个是时候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气氛活跃。在这两次“张”的节奏中,学生的思维状态也需要适度的放松过了,我就趁机给学生播放了闻一多先生的讲演视频,让学生再感官的刺激下适度得到放松。在课堂的结尾我再次以”张“收尾:

请同学们用几个词语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他们冥思苦想、反复的琢磨、推敲。

这样整节课下来,做到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快慢适宜,学生就会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效果也颇为丰厚。

张弛有度、快慢适宜的课堂必然是和谐的课堂,在严谨中有灵动,在平衡中有张弛,达到了师生思维的碰撞、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把握好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联系,最终探寻到了和谐课堂的动态密码。

二、教学活动要做到动静搭配

要创建和谐语文课堂,还要注意课堂动和静之间的关系,实现动静相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师为了活跃自己的课堂气氛,仅仅是关注自己课堂的活跃程度,忽视了静的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少了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论是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都需要静下心来深思。其实,“静”是课堂的沉淀,是对课堂“动”的内化。“静”能让学生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养成沉稳得学习品质,形成多方位的思考能力,有助于教师创设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当然,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静”并不是人们简单的认为的那种死气沉沉,而是高潮之前的酝酿。

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慢慢读书的“场”,在这个“场”中,学生去慢慢品味、安心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去默默的、静静的阅读、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感悟,在动静结合中凸显语文教学的内在张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动静搭配”的课堂效果,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慢慢消化,促使自己的思维进行适当的拓展,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课堂留白是在学生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下,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就会被充分调动,教师按照这样的路径慢慢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在思考中就会获得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感觉。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学生在这样的留白中,就会得到自己生命的被尊重和认可,为今后的学习蓄势。

《一棵小桃树》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这个文本中编者共设置了三个问题:

1.我忘记了这棵桃树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真的在写桃树开花吗?

3.在课文的最后,作者说自己的情感得到了一个转折,你感悟到了吗?

面对这三个问题,肖培东老师在执教的时候,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去慢慢品味、在静静的聆听中去慢慢思考,在静静的思考中找寻升华。

动态的课堂活动能够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在课堂上只有“动”,缺少“静”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只有在“静”中醍醐文章的语境,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内容的建构。例如《在山的那边》中,因为这篇文章非常简短,学生在五分钟内就能够基本掌握,如果教师不给与及时的指导,自读课堂就会在混乱的氛围中浪费。如果我们及时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思考:

文章中的山和海是现实中的山和海吗?

作者的童年是如何理解山和海的?

长大后又是如何理解的?两者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

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质问,促进学生的认知冲突,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目的。由此可见,动静搭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以静的思考促进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这就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有意识地把文本的研读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的自主事件还给了学生,把探究文本的空间全还给了学生。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究,在精心凝神中顿悟,在细细品读中汲取文章的精华。他们通过充足的品读,然后通过肖老师的精心点拨,学生就会自然的得出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说这是一颗没有出息的桃树,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没有出息的呢?肖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瘦瘦的”“紧抱”“委屈”“角落”等关键词语,深入浅出的挖掘文本的内涵。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的真问题。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践行了“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以“静”为主,在精彩处让学生“动”起来,恰到好处的彰显了含蓄美。因此,和谐课堂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达到在动中激情澎湃,在静时神思飞扬,这也是和谐语文课堂的一个哲学密码。

三、教学过程要做到跌宕起伏

潮水有涨落,山水有高低,教学过程只有做到跌宕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富有张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教学时机,在关键处掀起课堂的一个个小高潮。在教学导入的时候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推波助澜,时不时的掀起一个个高潮;在学生深思的时候,要做好适当的铺垫,善于酝酿蓄势,找准时机把教学重点推向一个大高潮,引领学生的思维达到情绪高涨的状态。

课堂高潮的预设一般在学生的讨论环节,但也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为师者顺势而为。当发现学生出现疲劳的时候,要巧妙设置思维的缓冲区,引导学生的心情放松下来,这就会增强教学的跌宕起伏感。课堂结构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要具有跌宕起伏的课堂态势。高潮与低谷、重点与难点,要呈现详略得当、错落有致的结构。

每节课的重点、高潮要善于运用教学技巧呈现出来,要么课外讨论,要么课里讨论、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运用多媒体技术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巩固。重点和难点是触动学生兴奋点的高峰,没有高潮的课堂,是索然无味的,但是一节课高潮太多,就会出现重难点不突出,在高潮之后要转入低估的教学结构,要善于在低谷中缓慢行驶。

我在执教《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这篇散文的时候,在“披文入情,鉴赏美景”环节,我让学生圈点批注,对有美感的句子重点品读,尤其是在重点鉴赏冰塔林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是作者浓笔渲染的段落,我们的学生怎样才能读出里面的精妙之处呢?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展示了关于冰塔林的科普介绍,让学生把文本中的段落和这篇科普介绍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在对比中鉴赏、品味;引导学生游走在语言中慢慢走、慢慢品,来回走,迂回读,整个节奏相对很慢,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慢。学生在聆听长江的流水声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演绎”这个词语,我于是出示了长江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去感悟。在品味中学生感悟到了长江从格拉丹东开始了孕育生命之旅,中华文明从这里启航,就像长江一样源远流長。这样不但挖掘了“演绎”这一词语的文化元素,还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最后学生在吟唱《长江之歌》中结束课程,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实践证明,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教学过程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手中有分寸,精心预设课堂的高潮,就能形成一首和谐的交响乐。

教师作为整堂课的操纵者,在课前备课时候要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的时候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做到手中有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白,不断去追寻语文教学的灵动之美,引导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的节奏,在节奏中实现律动,在律动中奏响乐章。

参考文献:

[1]胡金秀.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0(35).

[2]丁维兵.探寻常态下和谐的语文课堂[J].求知导刊,2019(30).

谷小蓉,重庆市商务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张弛高潮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100(2023年35期)2023-09-22 07:28:40
Effect of laser focus in two-color synthesized waveform on generation of soft x-ray high harmonics
On-surface synthesis of one-dimensional carbyne-like nanostructures with sp-carbon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06-09 08:05:24
百折再看高潮来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2-14 07:45:54
中国火炬(2019年2期)2019-11-18 10:31:52
“种”珍珠真神奇
YOUNG·节奏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7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41
Tracking the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handong,China in July 2007:A Computatio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