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桐,周莹
摘 要:在外语核心能力培养中,跨文化能力极其关键,该种能力的培养,与思政育人存在一定联系,在此次研究中结合新伦敦小组模式,即多元读写能力教育,以多个方面为切入点,从知识讲授及运用革新等方面入手,针对该能力培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模式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将两者深入应用到相关教学中。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思辨教学;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10-0085-04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随着思政教育的进一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上,应当围绕立德树人,将思政工作同教育教学进行充分融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培育核心能力时,应充分结合英语课程的核心能力培育,有力保障教学价值指向,促进英语人才培育。
一、课程思政及教学革新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思政简介
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同别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的教育形式,课程思政主要是为了完成思政教育的职责,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并健全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专业教学的过程,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以此来增强其实效性。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能够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要性分析
结合课程思政来分析,立德树人属于其根本任务,把思政与英语学科实行全面结合,需要老师增强个人的政治觉悟,将课程思政当作载体,尽可能体现英语这一门学科的特色,正确认知渗透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起到该门学科的育人功效。对于课程思政来讲一般指把思政教育渗入到知识以及活动中,基于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进而成为个人的内在德行,变成个人的素质或者能力。
在学校教育革新方面思政教育给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结合课程教育状况,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教育进行中应当满足学生的特征与需要,保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确保立德树人得到全面执行,获取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英语和思政学科来讲,二者都属于必修课,前者属于语言类学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相比于别的学科有着不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了解英美文化,而该门学科的背景和学生较远,相对新颖同时有着较大的跨度[1]。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向他们显示英语学科的特征,思政学科则能够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融入英语学习过程,把知识和价值观进行充分融合,把培养价值观视为第一任务,促进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确保学生在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人的思政素养。
二、研究背景
当前,对英语课程思政进行研究时,一般为非英语专业方面。在相关的研究中,从诸多方面研究了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如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革新以及强化教材构建等。一些研究还侧重于课程思政能力,在外语课程思政方面,将思政意识以及教育能力当作关键要素。另外,针对外语教学模式,一些业界人士实行了革新,给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混合式教学,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有力参考。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一般从以下两种能力培育中融入育人元素,也就是阅读以及翻译能力,在强化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培育价值观,达到双赢的局面。另外,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讲,它存在着双向性,这样将同中华文化相联系,宣传我国价值的交际情景。通过深入探究跨文化,会强化学习人员文化自觉,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记忆,使我国文化得到更高的认可,同时提高文化自豪感。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该种能力培育能够成为重要的基石,将其同课程思政的结合,所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所以,此次研究针对该能力培育,尝试建立同课程思政结合的教育模式,希望在相关研究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理论框架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跨文化能力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而存在的理心及判断意识。在了解基本的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及现状有一定的掌握,正确认识文化的根本特征及异同,对不一样的文化现象可以有效阐释及评价,并可以很好开展跨文化交流,对于背景不一样的人士,可以助力他们开展跨文化交流。另外在外语文化教育中,还给出了多种方法,如思辨以及探究[2]。无论是该种能力的定义,还是对教学原则的制定,对教学的开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為该种能力的培育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根据设计学习理念,新伦敦小组给出了这样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多元读写能力,在实践以及反思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在这一模式中,包含着较多的成分,如讲授以及实践。具体而言,对于实景实践,通常指基于具体语境,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进行实践的系列活动。对于课堂讲授,一般指老师讲解关键概念及知识,同时向学习者提供指导。对于思辨分析来讲,通常指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帮助学习者反思以及研究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实践以及感受。就转换实践这一部分而言,它侧重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四、模式构建研究
(一)融合性知识教授
这包含多项内容的有机结合,如知识传授以及思政育人,具体而言,存在价值观引导、课堂交流等来执行。首先,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下,老师给出跨文化沟通任务。通过这一项任务的开展,让学习者正确认知个人文化知识的弊端,在强化其交际能力的同时,真正调动其运用语言的积极性,针对本国文化知识,进一步引发其积极学习需要[3]。其次,老师开展开放性教学,采取多维提问模式,比如观点分析型,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以及辩论,对于文化对比案例,开展客观的评价以及研究。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得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围绕思政育人目标,充分体现诸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情感以及价值观,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度,以在内容的层面上,针对思政育人以及跨文化教学,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后,老师起到脚手架作用,开展封闭性教学,为学习者的交际实践,奠定有力的语言基础。讲解表意功能以及同主题有关的知识,培育学习者的多项能力,如写作以及表达能力,通过科学的逻辑以及篇章结构,充分彰显所要表达的内容。基于此,老师应当以思政育人目标为中心,依托于话语实践,在英语表达上使学习者产生正确的观念,通过英语讲好本国故事,大力宣传我国文化,进一步落实语言教学,达到多方面有机融合的目的,比如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实践教学
就这一环节来讲,它属于学以致用的过程。基于虚拟交际情景,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达到交际的目标。在交际任务中包含着较多的子任务,它们均涉及以下要素,也就是目标、情景、对象以及话题。在每一个子任务目标中,充分结合育人要素。此过程中,学习者以子目标为中心,通过全面比较以及反思文化,获取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对策,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对比认知、技能以及体验,侧重于关键议题,研究成因,同时找到处理方法。通过进行实践探究,让学习者获取跨文化感悟,深入理解所需知识,并且朝着运用转化,实践中有机结合中西文化知识,全面、客观研究以及评价文化现象,在切实提高心智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文化的认可度。基于思政育人要素,在价值观念培育上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为学习者的实践提供精神价值,调动其主动性。在跨文化认知上,当朝着行动实践时,培育学习者的责任意识,提高对文化的自信心,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
(三)思辨及评价
这一环节是对以下两点的总结,一是知识学习,二是实践感悟,一共分成三步来执行。首先,老师按照教学以及育人目标,帮助学习者归纳通过实践从而获得的文化知识。开展思辨研究,采取课堂讨论方法,基于交际实践,帮助学习者反思个人表现,评价自身态度与体验。其次,在跨文化交际感悟方面,学习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对反思日志实行撰写。在这一过程中,回顾实践感悟以及行为表现,客观分析个人的内隐行为,比如价值观体验。主动反思中,学习者基于个人判断以及剖析,不断积累跨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对文化的认可度,达到自我发展目标。最后,应有效利用专业主导作用,立足于教学内容还有学生的行为两方面,在其中渗透教学及品德评价。围绕跨文化学习内容,开展专业教学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概念认知层面,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跨文化技能等开展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督促有关的学习活动。立足于行为表现上,对品德教育开展评价,根据体验层面,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人文品格等开展评价,该过程不但是专业的评价过程,还是价值观引导及素质提升的品德教育过程。
(四)对外传播实践
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在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时,他们还具有传播我国文化的使命。基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来看,把积累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能力等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跨文化交流来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这也是跨文化教育工作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表现,要想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还应对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深层次的探索[4]。学生按照中华文化研究的主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团队协作方式,对优秀文化结晶进行深入探究,其中不但涉及物质文化符号,还应包括精神文化符号,比如,知名的建筑及艺术成果、社会价值观及先进文化等,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文化传播内容,利用模拟文化展及文化节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实践。对于教师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进行科学引导,基于文化传播语言中渗透文化内涵,同时借助传播学及多媒体技术知识,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成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思维进行引导,促使其语言及视觉等感官体验进行结合,充分彰显中华特色及中国魅力,全面推动中国文化及价值理念的传播。
五、跨文化能力构建途径
为了更好达到跨文化能力构建,可采取以下的途径,也就是构建正确认知体系执行教学目标,添加内容;根据教学原则,实施科学教学对策;完善课程考评机制;拓展第二课堂。
(一)构建正确认知体系
就这一认知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全新的视角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还能拥有全新的体验能力。对此,要求教师应持续增强其教学素养,构建完善的教学理论框架,立足于跨文化能力的各个方面,对语言及文化教学的结合提供助力,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强化综合性培训,为学生明确科学的学习目标。基于思想层面,对应试教育进行转变,进一步增强跨文化能力。
(二)执行教学目标,添加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的制定,对跨文化能力培育目标进行确定,同时把它划分到教学大纲中。全面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锻炼,并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内涵,充分反映出跨文化內容。基于听力及阅读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语言输入环节,可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及技能掌握进行鼓励,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思政意义及内涵。基于口语及写作方面来看,应适当结合带有一定价值导向的情境,通过语言的运用,全面增强跨文化能力。就目前的教材来看,存在一定的单向文化输入问题,针对教材中含有的跨文化元素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应对教材内容加以拓展。对时事案例进行扩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在其中增添跨文化思政元素。将中国文化引进课堂,通过同西方文化的比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育民族自信,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5]。比如,在对《第一张信用卡》进行学习时,可适当渗透“最佳支付方式”的话题,从而展开相应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日常的支付方式进行分享,从而获得文化自信的共鸣,有效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根据教学原则,实施科学教学对策
应围绕思政工作、教书育人及学生成长规律,持续增强工作水平及能力。教师应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维,将其当作根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文化交际同传授及体验之间的结合,持续提升教学亲和感,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教师应借助启发式教学,结合各个单元中的思政及文化元素,开展差异化教学设计,熟练应用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学生的思考及表达进行激励,并在其中有效渗透跨文化知识。
(四)完善课程考评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可借助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的方式实现。对于形成性评价而言,其中应涉及跨文化知识技能评价。以大学英语为例,在开展笔试过程中,可借助判断等形式完善跨文化知识,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基于口语测试中,可通过名人故事及成语典故等,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就过程评价来看,基于所有师生的参与及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思政素养。
(五)延伸第二课堂
打造第二课堂,延伸课程思政构建渠道。可有效利用公众号,加入同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引进时事新闻,让学生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及思考,丰富自己的视野,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可借助英语嘉年华,建立学习、表达英语的相关平台。具体而言,英语趣配音比赛过程中,对视频选材单项进行打分,在通过参加比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感知正向赋能[6]。演讲比赛过程中,结合彰显有关内涵的选题,例如民族情怀,使他们基于主动思考以及语言输出,提高跨文化敏感程度以及交流灵活性。
在此次研究中,针对多元读写能力模式,结合其有关的理论框架,以多个方面为切入点,比如课堂讲授以及转换实践,建立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其中涉及了实践教学、向外传播实践等。在这一模式之下,对于跨文化能力培育,达到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且在教学模式研究方面,还可以起到较大的参考意义[7]。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这一模式充分结合了课程思政,助于学习者正确认知外国文化,进一步理解我国文化,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育崇高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在道德品质培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历晓寒.外语人才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海外英语,2021(20):233-234.
〔2〕金燕萍.课程思政建设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校园英语,2021(38):58-59.
〔3〕彭兵转,林紫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2):16-17.
〔4〕董洛铭人.跨文化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3):56-59.
〔5〕赵晶晶.“课程思政”思想范式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04):49-53.
〔6〕周海岩.“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41(06):95-100.
〔7〕徐佳.“課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9(06):113-114+65.
(责任编辑 徐阳)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ross-cultural Ability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WU Yu-tong, ZHOU Ying
(Suzhou College, Suzhou 23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re ability training, cross-cultural ability is crucial, th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study combining the new London group model, that is, multiple literacy ability education, with multiple aspec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knowledge teaching and use innovation, for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the purpose is to apply both to the related teaching.
Keywords: Cross-cultural Ability; Speculative Teaching; Extern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