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精神产生、发展于党的革命建设进程中,在新时期使其绽放时代光芒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实践课程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较强合理性与历史传承性,通过比较研究可知,其在传承红色精神方面具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与阶段优势,所以,高校应通过开展红色话剧、采用实景模拟教学法、将音乐艺术实践与党史学习相结合、采用“1+5”模式在艺术实践课程中灌注红色精神、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深入合作等方式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中,在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现实衔接的基础上发挥红色精神铸魂育人价值,补足学生精神之钙,培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优秀艺术人才。
关键词:红色精神;艺术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52-04
红色精神是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高度概括与凝结,是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内涵,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详细了解红色精神,明晰艺术实践课程传承红色精神的优势,为在艺术实践课程中融入红色精神提供重要参考,依托红色精神强化艺术实践课程,在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红色精神的概念
红色精神是指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改革与党领导人民奋勇前进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总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红色精神使我国优良传统与伟大精神得以继承与弘扬,为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中国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新时代中国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推进中取得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1]。红色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呈现方式与具体内容有一定差别,但其基本内涵保持不变,所以,每个时代的红色精神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以时代物质基础为根基产生的,也是该时代党带领人民在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中形成的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艺术实践课程在红色精神传承中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文化底蕴与历史根基深厚
高校艺术专业培养了众多高素养艺术人才,创作了大量经典的红色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弘扬革命思想,可以鼓舞人民斗志,是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红色艺术作品表演中,其可同时教育、感化表演者与观众,并且,表演者在作品创作与表演中需深入了解角色,并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表演者能够持久深入地接受红色艺术作品的熏陶。除此之外,艺术专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价值观念、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与文化品格,为红色精神传承、创新提供了优质文化资源,所以,艺术实践课程在红色精神传承中具有其他专业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二)特色优势——特征鲜明,体系丰富
文艺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与观赏性,能够更好地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覆盖面广,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艺术实践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体裁,并且其课程开展方式多样,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为传承红色精神搭建了丰富平台与广阔空间。并且,艺术实践课程通常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为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夯实基础,为传承红色精神注入新的因子与活力。
(三)阶段优势——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构成价值体系的关键阶段
高校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正由学习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是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也呈现出自主性、专业性、探索性等特点,并且,学生理解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艺术实践课程课时占比逐渐加大,贯穿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涵盖了学生学习黄金阶段与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阶段,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具有阶段优势,并且能够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补足学生之钙。
三、紅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策略
(一)红色话剧排演
红色话剧是红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呈现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艺术实践课程可通过排演红色话剧的形式开展,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依托生动并极具思想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艺术实践课程,并强化艺术实践课程的时代育人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强化红色话剧与思政理论课堂的融合。排演红色话剧是高校开展艺术实践课程的有效形式,高校应积极将其与思政理论课堂相联系,依托思政理论课堂向学生系统讲授革命精神与历史传统,并在艺术实践课程中组织学生排演红色话剧,引导学生将在思政理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融入红色话剧中,依托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3]。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协助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开展工作,由思政教师根据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红色话剧主题与具体内容,由艺术实践课程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排演话剧,艺术实践课程教师应选取优秀红色话剧作品在校内展示,以增强艺术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构建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课程联动的新格局,提高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实效。
其次,彰显学生在红色话剧中的主体地位。在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过程中,红色话剧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在红色话剧排演过程中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红色素材,引导学生立足历史实际与原著精神创新红色话剧,并鼓励学生在剧本中融入自身独到见解与思想,创造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学生需求的红色话剧,使学生立足不同角度感悟革命进程中积累的红色精神,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形成正确、完整的价值体系。
最后,强化教师在红色话剧排演中的指导作用。红色话剧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载体,依托红色话剧形式开展艺术实践课程可将红色精神育人元素贯穿其中,并且在红色话剧排演过程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与情绪极易被红色精神影响,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需要学习与教育的状态,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事件与事件发生背景,帮助学生分析红色话剧中的人物展现出的时代精神与优秀品质,并对红色话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与针对性补充,依托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将外在环境与内在感受有机结合,深入体会红色精神,正确认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升内在的精神素养。
(二)采用实景模拟教学法
红色精神是非物质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物质红色文化是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物质红色文化通常为革命遗址、革命遗物等。在艺术实践课程中采用实景模拟教学法在课堂中重现红色遗址,可为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提供重要载体。如教师可依托VR技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实景模拟,组织学生从实景模拟中提取素材,并对其进行解说配音,在强化实景模拟真实性与展示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带动学生踊跃参与到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中[4]。并且,在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实景模式教学法还可依托视觉、听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遗址,使其对红色遗址进行情感触摸,进而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感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教师可组织学生身穿红军服装,在音效的渲染下创作以井冈山为主题的舞蹈,以实景模拟为背景,围绕井冈山革命故事编写剧本,并进行公开演出,以舞蹈形式展示井冈山革命史、传承井冈山精神,在艺术实践课程中灵活呈现红色精神,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认知,切实升华学生思想境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三)将音乐艺术实践与党史学习相结合
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音乐资源,将以艺术演出形式开展的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与党史学习紧密衔接,依托音乐艺术向学生展现党的发展历程,依托音乐作品向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中,在实现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最终目标的基础上推动党史教育入脑、入心。高校可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定期举办以音乐党课为主题的活动,并在活动正式开展前精心设计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考红色音乐资源创编新曲目,并排练曲目。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引导教师采取党史宣传演讲、党史视频资料播放、演唱红色创编曲目“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开展“音乐党课”活动,为学生打造视觉、听觉全方位感受红色精神的平台,在丰富党史学习开展形式的基础上将红色精神贯穿于艺术实践课程中,将党史学习与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美育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红色精神育人价值。在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从百年党史中选取极具时代性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鉴赏,如《回延安》《游击队歌》《红旗颂》《我和我的祖国》等,将党史学习活动与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相融合,无形中推动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中[5]。除此之外,高校应储备“音乐党课”演艺力量,由校演艺中心与教师携手选拔各系优秀学生,组建室内乐团,带领其走进“音乐党课”,开展以“我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为主题的红色音乐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表演者的真情实感熏染学生,切实做到“铸魂育人”。
(四)通过“1+5”模式在艺术实践课程中灌注红色精神
大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对登台演出的投入度较高,乐于参与到活动策划、主题制定、挖掘艺术作品思想等环节中。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但高校可结合学生特点,在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结合艺术专业实际构建“1+5”红色精神灌注模式。
“1”即高校组织艺术专业全体师生参与编导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经典音乐舞蹈剧,通过音乐、舞蹈与表演等形式展现革命斗争时期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不胜不休的伟大精神。高校应将其发展为开展新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生入学伊始定期演出5~6场,并定期安排不同班级的学生到校外巡演。巡演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表演心得,使学生在音乐舞蹈剧表演、观看与感想总结中深入感悟红色精神,有效拓宽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渠道。
“5”即高校通过专业技能专场、思想教育专场、爱国主题专场、文化传承专场与社会实践专场等五大主题专场开展艺术实践课程,并确保每个主题专场均包含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为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夯实基础[6]。其一,专业技能专场。高校可以艺术专业各教研室为载体定期举办钢琴表演、声乐表演、器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以活动形式开展艺术实践课程,全面落实艺术实践课程,切实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在各表演专场中,高校应适当增加蕴含红色精神的节目,为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提供有效载体。其二,思想教育专场。高校应组织团委学生加入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由团委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与团员团日教育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节目单,协助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节目单开展练习活动,确保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团员团日教育主题,强化学生思想建设,为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夯实思想基础。其三,爱国教育专场。高校应在国庆节前后以班会的形式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声乐表演、舞蹈表演、器乐表演等,组织学生通过合唱、群舞、器乐演奏等形式表演红色歌曲或其他歌颂祖国的艺术作品。其四,文化传承专场。高校应进一步延伸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以班级组织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艺术演出活动,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期间,五四青年节等蕴含文化意义与红色精神的节日,有效拓宽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渠道。其五,社会实践专场。高校应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开展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福利院、养老院等开展红色艺术演出,在表演中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强化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实效性。
(五)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深入合作
在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过程中,高校承担着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相同的重任,即弘扬红色精神。但高校的红色精神传播环境较为封闭,而当地红色旅游基地传播环境开放性与互动性更强,可深化人们对红色精神的感悟认知。因此,高校可在开展艺术实践课程中借助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的帮助切实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收获理想艺术实践课程育人效果注入新动能[7]。高校应主动深化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的合作,面向旅游基地工作人员开展艺术理论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其工作水平,为高校依托当地红色旅游基地力量开展艺术实践课程提供坚实保障。高校应引导教师在艺术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到当地红色旅游基地参观,使学生接受更直观的红色教育,有效拓宽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的渠道,并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实践课程的育人价值。除此之外,在教育合作基础上,高校还应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开展产业合作,如双方携手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大型红色艺术作品演出活动,由高校负责统筹安排表演节目,设计舞台,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红色艺术作品表演中,依托红色艺术作品的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将艺术实践课程有效延伸到学生生活中,使红色精神全方位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中。
四、结语
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中不仅可开辟全新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还可有效整合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高校应采取红色话剧排演、采用实景模拟教学法、将音乐艺术实践与党史学习相结合、通过“1+5”模式在艺术实践课程中灌注红色精神、与当地红色旅游基地深入合作等策略将红色精神融入艺术实践课程中,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脑中,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使其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
参考文献:
[1] 王妮. 红色精神滋养时代新人:价值旨归与现实路径[J]. 东岳论丛,2022,43(02):30-36.
[2] 潘超. 论当代红色题材音乐剧的艺术创作特征[J]. 戏剧文学,2021(03):68-72.
[3] 马婧. 新时代校园红色话剧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 西部学刊,2020(11):73-75.
[4] 王建群,曾晓云. 新媒体语境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培养艺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6(02):76-82.
[5] 李北. “音乐党课”文化現象对音乐专业院校演出艺术实践活动的启示——以天津音乐学院为例[J]. 乐器,2022(02):77-79.
[6] 陶莎,余亚光,肖延量. 音乐艺术实践中贯注思想政治教育的“1+5”模式构建——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J]. 长江丛刊,2020(19):80-81.
[7] 李楚婷. 关于“红色经典”的认知、建构与评价——BDA舞蹈论坛(2021)“红色经典”分论坛综述[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6):160-164.
(荐稿人:李圆圆,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精神融入古筝艺术实践课程内涵建设教学探究”(项目编号:2021JG022)。
作者简介:曹皓宇(1988—),女,硕士,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