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瑜 徐莉莉
摘 要:近几年来,电视剧的影响力不亚于电影,电视剧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认知,因此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传输西方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西方视域下的华人形象分析以2014年美国HBO电视网推出的生活类喜剧《硅谷》中华人工程师杨建(Jian Yang)这一角色为例子,对于西方主流认知中的华人形象进行分析,阐述在西方影视剧中对于华人角色形象和文化偏见以及西方影视剧中造成华人角色现实处境的背景。
关键词:西方视域;硅谷;华人形象;中国文化
虽然在国外影视剧中,华人的角色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华人角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更像是符号化的存在,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观众对于华人固有印象而存在的角色。这种类型的华人角色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毫无帮助,相反还会加深西方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错误认知。美国HBO电视网在2014年推出的喜剧《硅谷》,该剧集连载了六个季度,讲述了几个不太善于交际,却拥有高智商的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如何在创业之路上化解各种坎坷的趣事。这部剧之所以获得比较好的反响是因为剧中使用夸张、讽刺的美式幽默讲述科技圈的奇怪现象,引起了圈内的较大争议。本文主要对其中的华人程序员杨建(Jian Yang)这一角色进行探讨,以及人物角色的塑造背后隐藏的西方对华人形象的固有印象分析。
一、迎合市场的角色设定
从默片时代开始,西方影视作品中亚裔、华人角色的荧幕形象都是身形瘦弱、身高较矮。对于男性角色总是会有长而疏的八字胡,而女性角色则是有着狐狸一样极度夸张细而长的眼睛和极不自然的眼线。在现代的影视剧中,已经见不到如此夸张的角色刻画,但是不难发现在各种美剧中出现的华人角色在外貌上仍然是单眼皮、小眼睛,身材依旧瘦弱矮小。
《硅谷》中前几季度唯一出现的华人角色是中国人杨建,作为电视剧演员他的形象并不讨喜,在剧中杨建这个角色的外形是典型的好莱坞影片中华人角色形象的设定,黑色的头发留到脖子,带着一副黑框眼镜与其他角色相比其身材瘦小。作为影视剧内容的制作者,他们对于文化的了解一定超越大部分观众。对于这样的形象不能笼统概括所有的华人形象,这一点他们心知肚明,但是影视剧内容制作者是为了去迎合商业市场而创造传统西方观众对华人的固有印象。
在前面的几季度中,杨建这个华人角色出现得并不多,在第三季度的第二集中,Erlich对杨建说:you little Cantonese bastard(你这个广东小杂种),从而判断杨建应该是广东人。在西方影视剧中,来到西方国家从事工作的华人要不就是来自中国广东或是来自中国福建,虽然以前有一批移民潮,很多华人是来自广东和福建,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但是在新时代杨建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刚来美国的人,他碰巧还是广东人这未免有些许牵强。在他们的固有印象中,中国移民等于广东省移民或者等于福建省移民,这并没有任何差别。这样的问题编剧会不知道吗?不,他完全可以避开西方对于华人出生的固有印象,却依旧选择这样安排,其目的只是为了电视剧能迎合本土的市场罢了。
虽然前几季度这个华人角色的戏份并不多,但从仅有的几个出现场景中我们便可以清晰描绘出杨建的人设:英文特别差、不爱干净、擅自拿别人物品,等等。在剧中这个角色的英文水平是十分低的,这一点毫无道理。杨建来自中国并且在美国硅谷从事着计算机程序开发工作,必然具备较好的英文水平,这样严谨的科技类题材电视剧不应该出现如此低级的常识错误,反过来看,这便是编剧有意为之的。在西方对于华人的固有印象中,华人移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且英文水平较差,甚至一个在硅谷做科技程序开发的华人英语水平也达不到本国普通人的水平,西方普通觀众的潜意识中本来就有这样的固有印象,而影视剧的制作也有意加深观众的固有印象。
西方影视剧对于华人角色的塑造虽不再有20世纪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大反派傅满洲,但是现在的影视剧中华人角色常常以低存在感、吝啬、不讲卫生等虽能接受但是令人排斥的负面形象出现。西方影视剧中出现的华人形象,他们大多不被待见并且角色本身故步自封,几乎所有华人角色的人设都看不出有任何的优点。这些角色并不能等同于华人,他们是西方人对于华人角色狭义的再塑造。从这些角色的塑造中不仅仅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加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华人乃至亚洲人潜意识中的固有印象。
二、被丑化的角色偏见
美国学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认为,固有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预先设定的观念和态度,人们用这种预先设定来判断这一社会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这一社会群体的印象。
在《硅谷》中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人们,在剧中他们更像是代表着自己祖国家乡的文化和生活,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对其他文化背景下社会群体的固有印象,并且这种相互的固有印象如果是在交友的情况下,会对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角色在日常的相处中,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文化冲突,这无可厚非。一部电视剧有戏剧冲突是必然的,关键是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走向能不能够让处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得到安慰,而这部影视剧在笔者看来根本没有考虑华人和所有亚裔人群的感受。
华人角色杨建在前几季度中的故事线被塑造成一个负面的形象。在有一集中,杨建在吃完鱼之后将鱼的内脏和鱼头留在了水槽里,房东Erlich告诉他,吃完后要把垃圾清理好再丢掉屋外去,否则房间就会有异味。而杨建似乎并不明白Erlich在说啥,回答道:是的,我吃了鱼。这引得Erlich破口大骂。在这里,杨建不讲卫生的负面形象被建立。而在之后的故事剧集中,杨建了解到在加州的法律中租客可以赖在房东家中不走且不用交房租,房东如要起诉至少要等一年,于是乎杨建果断决定赖在房东Erlich家一年,并且拒绝付房租,Erlich一脸懵的时候,杨建已经带着胜利笑容离开了,表示要去房间一边抽烟一边庆祝。这一段把杨建的形象描述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精打细算的无赖形象。在第五季度中,一个角色在杨建列出商业分析的报表之后问了他一句,把那些公司复制到中国市场吗?(all those companies for the Chinese markets?)这很明显就是对于中国互联网抄袭美国的讽刺,曾经的中国企业确实粗放发展,而当下中国早已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水平和质量也处于世界前列,这是有目共睹的。也许普通群众并不知情但是编剧一定了解。原剧中一句句梗看似披着美式幽默的外皮,实则说出了大部分被所谓西方主流媒体误导后的观众心中对于中国的偏见心理。如果说在影视剧中没有一个角色的出现是无意义的,那么杨建这个华人角色形象在《硅谷》这部电视剧中起到的唯一意义就是,在西方群众的心中,对于自己被媒体误导后臆想出的华人生活乃至中国文化、亚洲文化的讽刺和吐槽,除此之外实在难以找出杨建这个角色有任何对于剧情发展的作用。如果你觉得这些负面形象只是华人角色杨建的个人生活习惯而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在本片中其他华人、亚裔角色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硅谷》中出现过不少有零星台词的亚洲面孔或者是华人角色,他们的人设丝毫看不出任何优点。比如一个叫Ed Chen的华裔美国人,根据Monica的形容他是一个只会阿谀奉承、讨好上司、极度谄媚的人,他占了Monica的办公室,而Monica则搬去了位于男厕所对面走廊尽头的办公室。
三、文化匮乏的角色形象
同样,在欧美影视剧中,针对拥有日本国家背景的角色人物性格,其描绘比起华裔角色会更加有深度和色彩。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归功于日本的文化在欧美的常年高质量输出,像《七龙珠》《海贼王》之类的动漫在国外风靡数十载且经久不衰。相较于日本,在数十年来,中国并没有形成较为强大、丰富的文化成果输出,在欧美影视剧中的角色形象与性格单一化、扁平化,这样的角色形象塑造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大众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物的误解,就这样在循环之中周而复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是近十年的事情,相比日本长期不间断的经济发展,中国仅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文化成果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文化作品的生产以及优质文化内容的输出比较匮乏等问题。在欧美国家中,普通大众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少之又少,以至于只能从媒体的口中了解中国,而西方媒体的话语权很大,民众只能认识到西方媒体口中的中国文化。在《硅谷》这样一部喜剧中,杨建这样的华人角色就被塑造成一个无趣且没有性格的人,对于其他人有意或无意的玩笑话,杨建总是表现得非常冷漠,仿佛他跟其他角色的沟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在《硅谷》后续剧集的人物发展中,杨建开发了一个程序,可以在直播时识别主播违规的操作,这个程序受到了直播鼻祖Periscope公司的采纳和应用。因此,杨建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此变成了一个富人,在后来的采访中杨建大骂了收留他居住的程序员朋友Erlich。杨建的人物形象又被描绘成了一个暴发户,这与西方大众在近几年对于华人的印象清奇的如出一辙。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出国旅游的越来越多,为国外旅游地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入,他们并没有以更好的服务标准对待中国游客反而转身开始抱怨人多和游客的喧闹。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钱至上的意识中,他们开始注意到中国人的经济实力增高,由于获取文化内容的匮乏,只能将角色塑造成一个毫无素质的“暴发户”形象。这样的情况,也可能是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早期的美国也受到过如此待遇,美国充当着世界战场物资补给的角色并在此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财富累积。在传统的欧洲国家的影视剧中也将美国人描绘成野蛮的、不讲卫生、不讲素质、自大的“暴发户”形象,但是在慢慢的发展中,大量优质的文化输出之后,欧洲人接触大量的美国文化并且对美国有了极大的改观并坚定认为美国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神圣之地,从对其的鄙夷逐渐发展成向往美国的生活。因此,在现在这个时间段中,中国并不能立刻让其他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的文化认识顷刻间大量增长并且排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是一个递增和积累的长久之路,只有对于自身文化的充分自信以及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打磨和持续输出才能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受人认同和尊重做好准备。通过真正的实力让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改观,让西方剧本下的中国角色有深度、有性格、有内涵。
四、结语
在西方影视剧中华人角色形象经常以西方大众对于华人的固有印象来展现,这个问题在现代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加被放大。虽然很多好莱坞巨作面对繁荣的中国市场对于华人角色的描写谨言慎行,但是在受众群体局限于本国群众的情况下,人物角色的塑造仍然透露出对于中国文化的偏见。传统西方群众对于华人以及中国文化固有印象的产生和传播由来已久,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华人角色的塑造展现实则是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固有印象,同时在西方媒体的误导下使大众对于中国文化产生偏见。华人角色代表着国家身份以及文化身份,中国要做的并不只是为华人角色的塑造谋取更多的发展,真正要改变的是西方大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让中国文化受到西方的尊重和敬仰,而要做到这样的彻底改变,唯有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以及更优质的文化持续输出,才能彻底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讲出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胡家梅.浅析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J].今传媒,2018(7):162-163.
[2]李旻宓.美国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党宝宝,高承海,万明钢.民族刻板印象:形成途径与影响因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5):202-206.
[4]匡潔.论刻板印象与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建构[J].电影文学,2014(22):9-10.
[5]谭维旭.国家形象的误解及对策——从美国影视中的中国刻板印象说开去[J].新闻传播,2012(5):179.
[6]康初莹.论刻板印象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负面作用及突破[J].新闻界,2011(4):134-135.
作者简介:
张哲瑜,中国计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徐莉莉,博士,中国计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史,媒介文化传播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