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古村石刻楹联的文化意义及当代美育价值

2022-05-30 11:34陆艳清苏洪强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

陆艳清 苏洪强

摘  要:龙道古村先祖有稽可考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唐末武将陶英后裔。该村古屋皆镶砌有石刻楹联,这些楹联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文学价值。楹联字体书法功夫老到,气格不凡,多有苏轼笔意,亦存黄庭坚和颜真卿之风,带有鲜明的明清之际岭南书风烙印。楹联内容上可分为歌颂祖德类、抒发情志类、写景状物类、贺岁迎新类等。楹联的创作与镌刻是该村陶氏子孙怀念祖德、承谢祖恩,绍续家风、绵延文脉的一种体现,至今仍具积极的文化意义及美育价值。

关键词:龙道古村;石刻楹联;文化意义;美育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公选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GJB405);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1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书法艺术”研究成果。

楹联,俗称“对子”“对联”,因古时常张贴或悬挂于楼宇、殿堂、门厅前的楹柱上而得名。楹联最初依附于骈赋、律诗、绝句等文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的体式。楹联的创作除了讲究思想意蕴外,还需要较高的文字技巧,做到对仗工整、平仄错落、音律协调,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彰显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其中最显著者莫过是以对仗(对比)的方式呈现两种相对或相应的事物,或者是呈现同一事物的两面或两极,体现一种美学上的对立统一与对称均衡法则。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饱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强调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兩极中求和谐,是中国哲学中阴阳观念、辩证思维和美学追求的感性显现。楹联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祖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枝奇葩。有学者考证:“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1]后经文人积极参与创作,到宋一代已蔚然成风。许多楹联应时应地应景,指向明确,含蕴丰富,意义深刻,在内容上具有文学思想性,在形式上兼具书法艺术性,后来竟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一些重要的建筑空间,如果少了楹联、匾额、题辞,便如少了点睛之笔,缺乏精神文化气息,也难以传达出建筑承载的思想与灵性,建筑物只成空壳,索然寡味。“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寡然失色。”[2]

一、龙道古村来源及其石刻楹联遗存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古村2012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文化古村落;2019年1月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民有稽可考为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后裔。据该村族谱记载,晚唐天佑二年(905),陶渊明后代子孙陶英身为朝廷武将,被派遣到岭南一带平定叛乱,建立军功。后因政局变动,朱温易唐为梁,陶英耻事二主,隧隐居昭州莲塘村(今广西平乐县南安乡陶村),是为广西陶氏始祖。而后,其子孙在此地繁衍生息,各代序齿分明,源远流长。该村为陶英长子一支后代所建,建村迄今逾900年。现存风格独特的古屋建筑60余座,建造年代早的在明末清初之际、晚的在民国时期,最古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屋皆为青砖瓦房,院落布局、屋舍架构、巷道勾连有别于其他村落,也与岭南、八桂等农村地区的农家建构迥然不同,彰显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其中最稀罕者有二:一是屋舍皆以厚重石板作为门框的石库门建筑样式;二是每家每户皆在石板门框上镌刻永久性的楹联。由此,龙道古村比别的传统文化古村多了几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其石刻楹联蕴含的书法价值、文学价值颇高,使该村被网民誉为“广西最特别的古村庄”。

龙道古村的石库门框,材质为当地麻石,打制成方正规整的矩形石板,镶砌在门楣及大门两侧,左右对称,宽度大致在20-40厘米之间、长度在150-200厘米、厚度则在6-12厘米之间。石板安放之处恰是普通人家门口贴对联的位置。表面打磨平整光滑,便于镌刻。现保存完好者有四十余联,每联皆无横批。

除文字外,石板四周边沿及首末两端还用浮雕之法雕刻装饰纹样。因无横批,门楣石板不刻文字,亦是刻满各种藤蔓、花草、如意等装饰纹样。因后世加砌围墙,少数门联一边文字已被遮蔽,从这些石刻楹联与房屋墙体的镶嵌关系可推断,其应与房屋建造同步(如图1、图2)。

二、龙道古村石刻楹联的文化意义

从楹联镌刻的文字来看,所有字体皆为楷书,形迹端庄、挺拔,笔画劲健、隽秀,与明清之际岭南一带盛行的书风颇为接近。明清时期主流书坛风靡的是甜美的“台阁体”,即赵孟頫、董其昌的帖学书风。因地域等原因,岭南书坛受“台阁体”的影响不大,岭南书家多尊唐宋古法,尤喜学宋人笔意。从著名的军事家袁崇焕,到民族英雄陈子壮,以及“岭南三大家”中以书法著称的屈大均、梁佩兰,杰出诗人张穆等来看,他们的书法创作皆深受苏轼书风的影响。今观龙道古村存留的石刻楹联,书法功夫老到、气格不凡,以苏轼笔意居多,亦有黄庭坚和颜真卿之笔意,有明显的岭南书风烙印。从地域上看,龙道古村临近广东地界,属南岭西南余脉,在经济、文化上深受岭南之地影响。故此地楹联与岭南书风一脉相承,绝非偶然。多幅楹联书风高度相似,疑是出于一人之手。文字镌刻之法大多为阴刻,偶见阳刻。刀法爽利,凿刻精细,非能工巧匠不能为之。

门楣上方与石板边沿的各种装饰纹样,雕工精致、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蜿蜒曲折,首末两端的图案品类多样,有瓶花、雄鸡、锦鲤、蝙蝠之类,亦有松竹、梅菊之属,八卦、太极之图等。这些纹样与图案,是特定的文化符号,表征着恒久、绵长、平安、繁荣、吉祥、富裕、福瑞等美好的意义,是民间祈福心理的图像化表达,松竹梅菊“花中四君子”之意象则是传统文人清高、坚贞品格的象征,寄托着房屋主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楹联文字多为七言,对仗工整、文辞渊雅,意象或壮阔、或幽远、或明快,体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显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内容上看,这些楹联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歌颂祖德类

该村追根溯源,确认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唐代武将陶英为其远祖,两位祖先一文一武,或以诗文盖世、或以军功显著彪炳史册,后世子孙引以为豪,不仅钦佩两位先祖取得的文化伟绩及军事功勋,也崇敬他们的道德操守和价值追求。村民便通过楹联表达对两位先人的歌颂,对优良家风的传承。这类内容的楹联最多,如:

门前五柳家声远,户外百梅气色新

村落当仍名栗里,家居岂定问桃源

蓂阶世泽垂明德,栗里家传好读书

岂植三槐夸世泽,为栽五柳绍家风

居家漫羡桃源记,卜宅犹传栗里名

枫陛敷恩盈梓里,蓂阶疑瑞起松云

此六联,前五联咏陶渊明之事,后一联咏陶英之恩。联中所提“五柳”“栗里”“桃源”等語,皆指代陶渊明。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氏,辞官后归隐于故土栗里,以饮酒、读书、作诗文为乐。因对当时的动荡时局与黑暗现实不满,写了著名的《桃花源记》,以文学的名义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太平世界——桃花源。这是位自觉排斥官场、敢于激流勇退、坚持自身操守品行的风流名士。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直气节为后世所激赏,并被视为文人的道德楷模。第六联“枫陛敷恩盈梓里,蓂阶疑瑞起松云”中的“枫陛”原指古代皇宫台阶,后指代皇上;“梓里”指故乡;“蓂”是一种瑞草;“松云”本指“青松”“白云”,引申为高士隐居之地。此联大意是说祖先(当指陶英)曾经敷承皇恩得以建功立业,惠及桑梓故里,现后辈隐居之处蓂草繁盛,充满祥瑞之气。陶渊明、陶英,赫赫英名存留史册,其子孙后代自然崇敬先祖明德,仰慕先祖文采,还滋生出一种身份自豪感与文化优越感,怀念祖德、承蒙祖恩,题咏成对、刻石为联,永存于门户、训诫于后人,此举正是绍续家风、绵延文脉的一种体现。

(二)抒发情志类

每家每户石刻楹联的存在,确证了龙道古村陶氏家族曾经一度崇文尚礼,是名符其实的耕读世家。这些楹联除了歌咏祖德外,还有一些是抒发情志类的,如:

座有琴书思旧泽,庭生蓂荚赖余芳

钦明门第流芳远,乐读家声衍庆长

勤俭居家为正本,温恭处世是长途

前堂永日同稽古,后进文风叠胜先

以上数联,有记录诗化生活内容的、有抒发高雅情志的、有表达处世哲学的,体现出古村民的尊宗敬祖心理,他们自觉向古代祖宗先贤看齐,以读书为乐事、正事,耕种之余,琴棋书画相伴,保持传统文人的诗化生活,注重修身养性,避免流于粗鄙恶俗。树立高雅的情志,激励后辈子孙乐读诗书,衍庆流芳。甚而勇当先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代有人才,叠胜先人。

(三)写景状物类

有一些楹联的文字内容,恰似对景写生,描摩所见之景物,如:

锦屏门外黄莺啭,玉树阴中紫凤来

九天星宿簾前现,一轴烟霞户内明

门对西山多爽气,人瞻北阙下彤云

门朝南极祥光近,座对西山瑞气临

座镇龙山凝瑞气,门临池水焕人文

此五联所书内容,应地应景,景物是眼前所见、语辞是信手拈来,意象却呈辽阔深远之境,富含蕴藉、意及言外。第一联中“锦屏”“玉树”“黄莺啭”“紫凤来”等意象,色则五彩斑斓,声则婉啭动听。“锦屏”“玉树”暗含荣华富贵之意;“黄莺”“紫凤”彰明祥和吉瑞之征,此联语虽平常,意蕴却不流于鄙俗。第二联“九天星宿”“一轴烟霞”之语,意境何其阔大高远。?前可见九天星宿,户内犹映烟霞之明,人与天地自由交往、心神联通,不正是天人合一之境么?第三联中“爽气”与“彤云”用词极佳,一语双关,“爽气”既指山中“清爽”之气,亦指心中“爽朗快意”之气;“彤云”既指大自然中云霞之艳,亦可指生活中的吉庆福运等好事幸事。其余联中的“祥光”“瑞气”“龙山”“池水”“人文”等语词皆有深意,蕴含丰厚。咏其联、观其景,方觉作者构思之巧、对句之工。

(四)贺岁迎新类

普通百姓的贺岁春联,最喜用“财”“宝”“金”“福”等字眼。究其缘由,当为古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生活贫困,物资有限、缺钱少食,劳碌苦辛,故到辞旧迎新之际,把对来年乃至未来的美好心愿和祈盼诉诸于春联之上,求各方财宝汇聚、祈五种鸿福临门。今遍览龙道古村的楹联,书写内容可归为贺岁迎新类的,竟全无“财”“宝”“金”“福”之类字样:

桑麻共话丰登岁,松菊犹存不老春

百梅日至花盈树,五柳春来絮满枝

奎壁联辉云路徹,芝兰競艳德门新

门前五柳家声远,户外百梅气色新

此四联中,“丰登岁”“不老春”“春来”“德门新”“气色新”等语皆流露出过春节、辞旧迎新等意味,表明其归属贺岁春联一类。但四联皆不见“财”“宝”“金”“福”等字眼。相反地,联中“松菊”“百梅”“五柳”“奎壁”“芝兰”等意象,却与传统文人的高洁品格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历史上品行高洁的文人,正是视金钱如粪土、富贵如浮云的典型代表。它们俨然构成一套鲜明的文化符号系统,表征着高尚、正直、坚贞等文人的理想人格。这些贺岁楹联,见证着古村陶氏子孙高度重视人格修养与精神建构。

三、龙道古村石刻楹联溯源

在旧社会,广大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长年累月劳碌于繁忙的耕种农事,物质生活也难以达到温饱水平,普遍处于体力困乏、物资匮乏、精神贫乏的窘迫之境,基本丧失受教育的权利,琴棋书画的闲情逸志、诗礼传家人生理想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但是,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却真真切切地表明该村曾一度有过全民性的文化教育,并十分强调绍续陶潜、陶英等先祖创建的优良家风,因此才可能出现这道十分罕见的村落文化景观。那么,这道文化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村中众多的楹联为何人所创、何人所书呢?据该村族谱记载,石刻楹联的创作与刻制可追溯至明清易代之际。当时族中出了一位光宗耀祖的贤肖子孙,名曰陶大鼎,他为一代才俊,饱读诗中,一朝考中举人,因才德兼备,被朝廷派遣到外籍为官。其为人忠良正直,清廉为政,造福一方。无奈国势日渐衰微,终至狼烟四起,山河破碎,明亡事既,皇宫易主,陶大鼎见大势已去,不甘曲意逢迎,耻事满清,于是效法先祖,弃官归隐,蜇居故里龙道小村,私办家塾,潜心教育族中子孙,确保族中适学龄童人人可受教导,或有成年耕男,农事之余而有心向学者,皆可到塾中求学问道。由此,龙道陶氏一族皆成名符其实的耕读之家,崇文尚礼,蔚成族风,使该村该族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村落”。

陶大鼎毕余生之力,重振家学,重倡家风。他为家族培养了一批秀才。现在可见的陶氏族谱共存家训十六则,除修善培心、端正品行、敬礼奉先、孝赡父母等普通百姓惯常的家训内容之外,另有古时旧社会农村农民家族少见的“奋志芸窗”一则,其训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贯通学术,深明大义,方可立身有道,制行有方;读书解惑达理,功名孝悌而出;不求家有千箱宝,但愿寶藏成卷书。”为便于子孙后辈常见常读常思这些优良家训,陶大鼎想到把相关内容创编成楹联贴于门户,出入则吟咏,时时可教化,如此家学精神得以秉承,家风得以绍续,修身立德成人。后来族人为了让楹联永久留存,代代相传,又出新招,干脆刻制成石联,永久留存于门户,以此形成新规,一来纪念先人陶大鼎创立文教之功,二来昭告后代子孙不忘祖先贤德,追根溯源,崇文尚礼,恭俭温良,承传家训家风,秉持君子风度,争做世间良民。

四、龙道古村石刻楹联的当代美育价值

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记录着该村一段鲜活的历史,承载着斯民不凡的荣光,至今仍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当下并可发挥美育价值。

(一)品鉴楹联景观,触摸文化深根

我国楹联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在一个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僻静小山村,有如此丰富的石刻楹联遗存,且集文学性、书法性、装饰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确为难得一见的古村落人文景观。无庸置疑,这些石刻楹联的存在,可资为鲜活的历史美育教材,不仅可让游客在现场仔细观赏品鉴,亦可引入中小学、地方高校的人文美育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窥探历史文化的窗口,展示该村该族的文化根系,感知楹联的文学价值与美学特征,体认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包括莘莘学子在内的今人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方面获得有益的启迪。

(二)传扬价值追求,培育真善本心

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文字内容皆具有超越时空的超大能量,其传扬的修善培心、端正品行、爱国守法、敬祖奉先、孝赡父母、族睦里仁、读书明理、崇文尚德、关注生态、育才扶贫等家风家训,不止在教导本族子孙的精神文化追求和人生价值取向上发挥积极作用,亦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与我国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重合度与交叉性,可资为当下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美学建构等提供生动形象的范本,为培育今人的真善本心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与美学功能。

(三)激发审美体验,提升美学品位

楹联可谓一种特殊的且极具多重美学特征的文学体式。正如前文所述,楹联佳作可以成为名胜古迹、旅游景观的点睛之笔。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成了龙道古村一道靓丽的风景。游客游览该村,徜徉在弯曲狭窄的青石巷道里,经过一座座镌刻了楹联的门户,稍驻脚步,或轻声吟咏、或颔首品读,审美体验得到激发,观之、读之、品之、思之,便觉古韵悠悠、诗意盎然,不知不觉中已然涵泳于高雅的石刻书法艺术、楹联文化艺术之中,其文、其意、其书、其形、其情、其理、其形制体式,无不可让观赏者、游览者习得相关的文史知识,为此一遭的旅游增添了诗情意味,无形中提升了文学、美学品位。

五、结语

综上所述,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义,是该村陶氏子孙怀念祖德、承谢祖恩,绍续家风、绵延文脉的一种体现,在当下仍可发挥积极的文化意义及美育价值。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该村的石刻楹联文化遗存(其实不止楹联,还包括古屋建筑及其附属的装饰雕塑,装饰画,室内壁画、壁上楹联、题辞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整理、研究、开发、传承等工作面临如下两大难题:

(一)该村的旅游知名度较低,游客稀少,社会对其石刻楹联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认识不足,得到的政府关注、社会关注、学术关注远远不够,鲜有人对其进行整理汇编,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二)缺乏管理资金,无力对古建筑及其附属文化遗迹、遗存进行修缮与保护。笔者发现,现在一些古屋内壁尚存留有若干壁上楹联、题辞和壁画,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形象均有出现,仔细察看尚存的有限画面,发觉点线笔墨功夫老到,画中花草、鸟蝶生动传神,栩栩有生意。但因年久失修,墙面桨粉时有脱落,画面已然坑洼不平、笔迹墨色受损严重,除少数形象依稀可辨,大多已经模糊不清;壁上楹联只能勉强识别出几个字,已经不能连缀成句,不知所云矣。不难推测,如若此后几年之内得不到专业的修复,这些壁画形象、壁上楹联,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承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以及两大难题之下的若干子问题,更好地保护、整理、研究龙道古村的石刻楹联乃至其他历史文化遗存(迹),更好地宣传、开发、利用、传承该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古村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新的文化功能,构筑出新的文化价值,亟待文物管理部门的各级单位、当地政府、广大有志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以及龙道村陶氏家族共同献力献策,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系列研讨与探究。

(本文所引《陶氏族谱(浔阳南支平乐支族陶道支族)》及部分资料由贺州学院陈叶飞老师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梁章矩.楹联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7:5.

[2]吴恭亨.对联话[M].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30.

作者简介:

陆艳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美育、文艺美学。

苏洪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美学。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
试析俄语颜色词“красный”的文化伴随意义
《红楼梦》定情信物及其文化意义
《诗经》的比兴艺术研究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格义”:穿越文化之障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初探历史类型小说
论书评的意义及其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