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音
大型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由安徽演艺集团出品,是安徽省歌舞剧院酝酿筹备近五年时间、组织创排公演的第一部歌剧。歌剧讲述以两个普通家庭为代表的大别山军民,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的传奇经历。通过抒发血脉相连的夫妻情、父女情和母子情,浓墨重彩地描写出超越亲情的生死情谊。该剧由莫凡作曲,杨刚编剧,总导演廖向红,孙莹指挥安徽乐团、安徽省歌舞剧院合唱团与安徽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主要角色演员:吴红英(女高音)- 郭红玲/张霖霄,林天祥(男中音)- 张研/魏家红,郑从义(男高音)- 夏德奇/张由吉,李秀珍(女中音)- 王兵/卞珊珊/ 张袁,林小芳(女高音)- 庄群/刘玲杉,郑云龙(男高音)- 庄云龙/蒋涛,敌军官(男高音)- 吴多斐;张妙苒、刘秋薇和陈彦安、聂欣雅分饰童年小芳和小龙。《风雪大别山》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 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并作为安徽省“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于2022年8 月28 日、29 日在安徽大剧院荣耀登场。夏末初秋暑热不退的庐阳之夜,观剧热潮如火如荼。
两条树藤一条根
关于中国革命老区的影视剧、歌曲作品长长名录不胜枚举。20 世纪60 年代初,安徽电影制片厂一部《风雪大别山》,曾给无数影迷留下深刻记忆。60 多年冬去春来,同名歌剧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新绿萌芽生机勃发。安徽籍国家一级编剧杨刚与共和国同龄,写过大量历史、现实、乡土题材的剧作并获田汉戏剧奖、安徽文学奖等多项荣誉。初次涉足民族歌剧体裁,举一反三出手不凡。
根据陈登科、鲁彦周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创编,在保留主要人物身份、姓名和重要事件、情节基础上,依从歌剧创作特殊格式,全剧分为序幕尾声和两幕六场结构而成。两个家庭两代人六个角色,两名地下党员引领一对穷苦夫妻自觉投身革命,从赤卫队员到红军战士,两个家庭为革命付出牺牲的代价,他们共同经历黑暗岁月和战争洗礼,两代人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光明。
从一面底色鲜艳、手工绣制的红色党旗,男一号林天祥回首聚焦,采取倒叙手法展开回忆。1953年—1929 年(土地革命时期)—1935 年(红军主力转移)—1947 年(解放战争时期)—1953 年,最后天祥父女和紅英母子终于相会,从银幕上天安门国庆联欢晚会,到舞台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这不单是画面场景的切换,而是贴近符合歌剧艺术形式的表现。
正如电影蒙太奇手法处理大跨度的时空组接,歌剧舞台在两个小时里同样穿越了从1929 年至1953 年的20 多年革命历史进程,两幕六场截取了大别山区农民起义武装暴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转移西征、刘邓大军冲破敌军封锁线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四个真实历史事件作为歌剧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剧情推演,历史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高度还原于艺术舞台。
歌剧故事情节写得精练、洗练、凝练,原作某些枝杈藤蔓被编剧修剪干净,因此人物形象突出角色性格鲜明。林天祥,从鲁莽刚烈的农夫,到稳健沉着运筹帷幄的野战军师长;郑从义,从地下党员小学教员到红军指导员;吴红英,从妇救会长到大别山游击队政委;李秀珍,从温柔懦弱的村妇,到挺身而出殊死拼命的烈士;两家的子女,从天真孩童到革命战士,他们都在舞台上成功实现角色的成长蜕变。
在总体结构、冲突纠葛、人物情感、戏剧逻辑、细节铺陈等方面,杨刚经验丰富笔法精到独具优势。全篇歌词力求符合歌剧化章法格式,在准确传情达意兼顾审美诗化上别出心裁做足文章,将历史的真实性、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戏剧性、情感的抒情性、鲜明的地域性融为一体。歌剧文本为歌剧音乐打下了较好的创作基础,从村民合唱《受苦受难何时了》,到秀珍独唱《我家住在小山村》;从四重唱《我期待黎明到来》到六重唱《深深的怀念永恒的漫长》;从“茫茫的风雪里,又站起了我不死的吴红英!”,到“大别山,我的故乡我的家园!”,所有歌词贴近人物身份,且能角色化地表达情绪抒发情感。郑从义启发林天祥“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借鉴电影对白,从口语化到歌唱性的转化。红军战士的男声合唱“天白了,地也白了,山白了,路也白了”,既是场景的真实描述,又是心境的外化形容;游击队员的女声合唱“风静林无语,三更夜色深……山泉熬药汤,热粥养精神”,既为旁白叙事,又代主观心意。全剧主题歌《大别山,我的英雄山》,更是引用习近平同志安徽考察时的挥墨题词“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堪称升华主题点睛之笔。
这是廖向红导演团队同安徽省歌舞剧院的第一次合作。因早期深度介入一度创作,这部新戏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故而成竹在胸。吴红英、林天祥为全剧贯穿人物,虽然郑从义、李秀珍的戏主要集中在牺牲前的第一幕,但第二幕中将其作为亲友心灵投射的意识流般人物再现。第一幕小芳、小龙皆为天真稚童,第二幕双双长大成人,四个角色基本贯穿全剧。舞台上的反派只有一个穿插性的人物敌军官,因情节推进戏剧行动的需要而设,表现吴红英大义凛然为掩护老幼村民,扭住其跳崖的英勇壮举。
吴红英、林天祥两家人的“离散”与“重逢”作为两个主要事件,使得该作富于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遵循历史的、生活的、舞台的、艺术的真实,该剧采用写实与写意的处理,将虚实结合、动静有致的场景画面呈现出来,有机融合浑然一体。风雪漫天的大别山与花开烂漫的大别山,无不带给观众强烈而鲜明的视觉冲击力。“雪花”随风起舞扑入眼帘、疏密有致疾徐相异,富于层次感的递进式飘落挥洒,在一幕三场达到密度与速度相交的极致程度。“山花”色彩斑斓尽收眼底、风光美景美不胜收,在二幕一场形成反差对比令人为之一振豁然开朗。
舞台置景有几处亮点:烈火燃烧残阳如血中的断壁残垣、山间民舍木格窗棂后的剪影动态、两个女人前后相照对应的歌声……最奇妙的要数主体转台的妙用,本身转台并不鲜见,妙就妙在三层转台,高低错落多角度逆向反转流动运行。这就给灯光设计出了很多难题,突破光束移动分割区域。一幕三场,最后的场景,舞台上同时出现红旗指引下的红军队伍、林天祥身背着小龙追赶队伍、吴红英怀抱着小芳躲避敌军。“风搅雪花”与“环套转台”形成动态画面,三组人物行动、三个空间变化,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强化景物特征、营造特定环境中,表现上坡下谷艰难跋涉、勇往直前出生入死的艺术写照,有利于为歌剧表演提供支点。从怒火中烧的大别山山民到坚强无畏的红军战士,从头至尾角色化的合唱,廖导在“大别山”再次凸显其调教群演的秘籍高招。
林间飘来山歌声
无独有偶天作巧合,作曲家也是共和国同龄人。莫凡一向习惯包揽文本音乐于一身,如歌剧《雷雨》《赵氏孤儿》《包青天》等,写过的古典题材、乡土题材作品,还有歌剧《土楼》《高山流水》、清唱剧《洛神赋》《孔子》、音乐剧《五姑娘》等等,这些成功之作为他带来“文华音乐创作奖”等多项荣誉。相比其以往熟悉并擅长的题材,应安徽歌舞剧院之约,歌剧《风雪大别山》可谓全新挑战。参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及实地采风,最终激化催生了莫凡的创作激情与写作自信:“这个题材让我深深感动,真的值得做。”
吴红英、林天祥、郑从义、李秀珍与成年林小芳、郑云龙六个角色分为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男女中音声部特点突出,两个女高音、两个男高音的声音造型却有着相对显著的差异。六个角色舒喉开嗓,音色不同个性鲜明,歌声无不具有高度的辨识度。
虽然剧情时间跨度大,但地点高度集中,音乐素材肯定离不开大别山区最具地域特征的民歌。大别山民歌依山而生以水相传,从鄂东民歌《八段锦》演化而来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早已全国传播且影响深远,莫凡则将此曲变形发展贯穿全剧。他认为,六安金寨的《慢赶牛》《挣颈红》同样适用于歌剧音乐。顾名思义,前者节奏平稳旋律舒缓,后者高亢激越音域宽展。从六安金寨民歌《打一把苦菜当晚饭》,提炼出吴红英的形象主题,谱写出第一女主角的核心唱段。从金寨西路山歌《郎在高山唱山歌》中,寻求符合当地妇女气质的旋律,原曲为四拍子和五拍子交替更迭的不规则的复合拍子。他为秀珍(女中音)谱写了全剧最具歌唱性、最富可听性的一曲《我家住在小山村》,纯朴简洁优美动人的民谣体、歌谣风,前后反复出现三遍,第一次是秀珍如摇篮曲式的低吟浅唱,第二次是女声如安魂曲式的空谷回声,第三次是林天祥见到成人后的小芳,突然触发的主观意识流中的心灵感应。但凡林天祥思念妻子、林小芳怀念母亲,这段旋律都以二胡演奏随之和鸣,牵引秀珍的不灭英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第一男主角林天祥的主题,同样来自金寨本土的寒音山歌《是花没得菊花黄》,原声素材节奏缓慢自由,带有一种悲凉凄楚伤感的情绪,经作曲家改造使之符合人物身份性格。郑从义的主题来自金寨邻近的霍邱县车水号子,简单曲调深蕴力量,经常用小号来演奏,“因为小号特别具有英雄气质,他牺牲以后出现小号吹奏的主题,仿佛英烈不屈的灵魂隐隐再现挥之不去”。两位男主人公,郑从义音调往属方向延伸,林天祥旋律朝下属方向发展,两种调性拓展两极走向,仿佛也代表了人物不同的命运际遇。
莫凡不仅为主要人物精心挑选音乐主题,且匠心独运选择乐器音色赋予角色个性化标识。吴红英,既有小提琴温暖深情的婉约线条,又有琵琶清透铿锵的灵动颗粒。李秀珍,则以宛如人声的二胡为其打上印记。长号适用林天祥,小号宜予郑从义。全篇铜管部分所占比重较大,表现革命战争严峻残酷,刻画英雄形象坚强意志威武不屈。从农民暴动到红军长征,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到正义之师乘胜前进全国胜利,铜管乐章渐行渐强,清晰勾勒出英雄群体的足迹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史。人民军队有千千万万个林天祥和郑崇义,莫凡选用素材丰富而厚重,音乐不单有两个角色主题贯穿,还包括《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等等,浓墨重彩的地域情韵,雄浑壮丽的精神气质,在《风雪大别山》里都得到充分展示。
序曲前奏由长号起头,四度上行引出男一号的主题;小号悠远昂扬却不过分激越张扬,这完全不同于冲锋号,而是一种内敛节制含蓄的导引,类似启发召唤式的深思探求与感悟觉醒。这段音乐和二幕一场前奏都用了铜管,感觉却大不一样。前为1929 年土地革命时期,后为1947 年解放战争时期,铜管鸣奏的是全面反攻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胜利序曲。
歌剧除了六个角色,还有大别山区的劳苦大众、暴动队员、红军官兵、解放军战士,这些群像塑造为合唱团员扮演角色自然入戏,提供了空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风雪大别山》不仅重唱篇幅多,合唱的能量更为强大。从序幕到两幕六场再到尾声,全都绕不开合唱队的歌声,这歌声既有悲怨交加的情绪,又有愤懑刚烈的勇气,还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更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莫凡已尽力实事求是量体裁衣,他希望在这个戏里为合唱队提供充分表现的足够空间。他所谱写的合唱自有其艺术的标准和要求,而对于一般合唱队而言,作曲家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可能显得过于繁难复杂。要想达到作曲家的标准和要求,需要努力克服困难、突破畏难心理,在技术与艺术上勇攀高峰。那些相对完整的歌唱性歌曲化的歌段,还能驾轻就熟迎刃而解。可是遇到“快跑,快跑,白匪追来了!”“坏了,坏了,我们被包围了!”“怎么办?怎么办?”这些零散琐碎连珠炮全口语化语气式的合唱,如不经过严格训练反复细抠,可能根本无法张口。所以能够把《风雪大别山》顺利唱下来,还有什么戏能难倒你们?经历千难万险波折坎坷的合唱队,终于等到了最后一曲《大别山,我的英雄山》,积蓄已久的能量喷发而出,引发全场观众群情激昂强烈共鸣!
实际上,该剧的声乐部分,有意识地解构歌谣体语法句法格式化的所谓平衡。器乐写作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小号solo、琵琶solo 在民族歌剧中的使用,可能都罕有鲜见。在作曲家设置的繁复精密的和声织体与复调脉络中,青年指挥家孙莹指挥乐队穿游行进,同舞台上的演员互动感应默契配合,两场演出的完成度均达到作曲家、导演与专家、观众较为理想的满意度。
春风唤醒红杜鹃
全国地方院团原创歌剧首演,基本都离不开力邀国家院团大牌主演担纲领衔的既定模式,歌剧《风雪大别山》所有主演群演却均为安徽本地演员。这个举措,需要足够的胆识魄力,更需要专业的团队实力。笔者连续两晚现场观赏,顺带提个建议:《风雪大别山》节目册做得不算简陋敷衍,主创人员导演团队均有文字介绍,所有演员简介包括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却一概省略只字未提。他们何以令人满意?或许,又何以不尽如人意?如果了解其学历、经历不就明白释然了?希望出品方应重视这个问题,别幻想所有观众都会上网查找資料、预习或温习功课。下次演出时,节目册里希望尽量补齐这些信息。
舞台上郑氏父子两位演员,相对比较有一定的知名度。夏德奇毕业于阜阳师范大学,2022 深圳声乐季表现不俗,现考入深圳音乐学院就读石倚洁教授研究生。曾获第十三届金钟奖安徽赛区美声组银奖、雷纳托· 布鲁松国际声乐比赛本科生组三等奖,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安徽赛区一等奖等。庄云龙为国家二级演员,现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曾获第十一届至十三届金钟奖安徽赛区民族唱法银奖金奖、全国决赛入围奖等。林天祥、吴红英、李秀珍和郑云龙、林小芳的饰演者,则为清一色的新面孔。
从一件长衫的乡村教书匠,到一身戎装的红军指挥员,青年男高音夏德奇饰演共产党员郑从义,从劝慰式的“穷人拧成一股绳”,到启发式的“漫漫长夜一盏灯”,他的声音造型努力认真贴近人物气质。郑从义的重头戏在一幕二场,“我盼望着你们,一路胜利一路捷报频传!”也是角色的核心唱段,夏德奇自觉入位发挥优势。他的嗓音清润柔美且富于穿透力,高音极为方便,气息通畅稳定。虽一度创作为其提供的空间有限,但他的咏叹调和重唱对唱领唱确实都有很好的表现。
笔者对网络流传庄云龙演唱的金寨民歌《郎在高山唱山歌》印象不错。现场听真人真声演歌剧还是头一回。虽然下半场二幕姗姗来迟,第一声“白云袅袅绕山巅”便紧紧抓住观众的耳朵,一下就冲入了所有人的心。这嗓音、这歌喉,太漂亮了!突然之间想到吕宏伟,还有黄金时代的阎维文、王宏伟。“妈妈啊妈妈,你在哪里?我多想回到你身边!”一腔思亲故乡情;“看到您慈祥的微笑,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满怀感念战友情;同母亲、养父、义妹的几段重唱,在音准、音色、音量的掌控把握也很有分寸很舒服。庄云龙条件优异、技术过硬、乐感特别好,韵味相当足。优秀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更是个实力魅力兼备的民族歌剧好演员。
前面提及作曲家莫凡,将全剧最优美动听、最亲切感人的唱段指派给了李秀珍。青年女中音王兵不负厚望,歌声里散发着乡谣俚曲应有的情韵风味。她现任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声乐教研室主任,是安徽省各种赛场和舞台的领军人物,同样也是个好角儿。温柔贤惠的林妻、纯良刚烈的民妇,最后为了乡亲的安危英勇牺牲。一曲《我家住在小山村》展现了人物性格与声部特征的和谐交融,美丽的咏唱,深深留在听众心底。
林家有女初长成,二幕一场游击队员林小芳登台亮嗓英姿飒爽。安徽歌舞剧院民族女高音庄群,曾先后访演过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国。她毕业于安徽大学师从曹玉萍教授,曾在国家大剧院参演清唱剧《摸花轿》,因领衔主演歌剧《小二黑结婚》小芹等实践经历,积累较多舞台表演经验,小芳的举手投足肢体眼神全在角色里。再好的演员也需要机会,同一角色,庄群的表演,后一场比前一场自然松弛状态也更好。
所有观演嘉宾充分肯定,《风雪大别山》演员阵容相当齐整难能可贵。张研、郭红玲,男女一号两位主演,表现出色大获好评。歌剧舞台首版首演,林天祥和吴红英,两个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清新鲜活、丰美生动的艺术形象。笔者总体印象:两个大角儿好演员,一个从头到尾表现稳定,一个越来越好非同凡响。
“拼了、拼了,你要我死,我也不要你活!”林天祥头一声冲口而出,怒火冲天血气方刚的被压迫者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眼前。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天生金嗓铜喉,开声光彩夺目。张研歌唱路子很正,表演也相当规范,在歌剧舞台上绝不可能是初学乍练。果然发现他的艺术经历令人刮目相看:2013年领衔主演歌剧《原野》仇虎;2017 年挑梁担纲安徽首部原创歌剧《包青天》包拯,全是大戏、全演男一。新戏新角色,从苦大仇深的农民、到英勇无畏的战士、再到指挥若定的师长,这个人物成长成熟的变化过程,应该说跨度幅度最大,张研的演绎令人心悦诚服。在演唱中,他非常注重字正腔圆、非常讲究行腔润色,所有字头字腹字尾、起音收音轻重音,基本都有精确精密的设计处理,合情合理松紧适度让听众很舒服。他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唱得清晰明白,根本无须借助字幕。男中音做到这种程度,可喜可嘉值得称道。
这部歌剧,可以说是一面红旗“绣”出来的故事,“夜半三更月朦胧,灯下挑针密密缝……”郑妻吴红英开唱第一声,即已定位全剧一号人物。序幕默剧中,林天祥缓缓步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突然被展柜里一面手绣党旗吸引目光。那就是戏最初起始的发端、引线。“你鲜艳的颜色,是我心里永远的红!”二幕三场,在这面党旗下两家人相认团聚。那就是戏最后结束的顶端、终点。安徽省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郭红玲,既有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硕士学历,更有大量演出艺术实践并在国际国内赛场频频获奖项荣誉加身。曾主演《原野》《包青天》《小二黑结婚》等歌剧的经历,使其通过塑造吴红英在艺术上精进攀高倾情用心唱演俱佳、声情并茂演绎角色。这个角色,深深浅浅戏份重、大大小小歌段多。一幕三场“崖下重生”是为红英的核心咏叹调,从苏醒时的迷蒙、清醒后的追忆,到重振精神再获信仰的力量、听到孩子呼唤母爱油然而生,郭红玲富于层次感、分寸感、角色感的演唱,起伏跌宕感人肺腑。曾守望山林转战故土的游击队政委,满怀对革命胜利、亲人归来的期盼,“我仿佛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我仿佛看见久别的亲人……”又是一大段独唱、重唱,女高音一咏三叹感慨万千。面对疑似亲骨肉,母亲抒发慈爱之情、思念之情,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慷慨激昂,越唱越情愈浓,她的歌声不断涌动着变化着丰沛的情感。
歌剧《风雪大别山》不乏令人情不自禁为之动容的“点”,最后一曲颂赞歌式的《大别山,我的英雄山》将人们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催化推进到音乐的高潮。全场观众以持续不断的如瀑掌声,表达对红色历史、革命先辈的敬仰追思感念,同时向艺术家致以敬重喜愛的真实情感。愿这部新戏好戏,经过打磨,光耀寰宇声动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