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2022-05-30 10:48:04虞曙明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政治教育

虞曙明

摘要: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上好防疫思政课。通过看疫情出现时的各方响应,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批判疫情严峻时的突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辩证分析各类防控举措,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民众阻击疫情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

疫情防控期间,一方面,各省、各部门、各地涌现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相关的社会现象和争议话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思想政治学科的时政性、生活性、人文性特征要求我们深入挖掘疫情阻击战中的教学资源和育人元素,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一、让政治认同落地:疫情出现时,看各方响应

疫情期间,全国同心,众志成城,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各方的响应举措,有利于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培育其对党和政府、对国家和民族的真实认同。

(一)看党旗飘扬

在疫情阻击战中,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教师可以和学生重温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的抗疫事迹;回顾各地党员先锋岗、党员先锋突击队的工作场景;共同阅读写给各级党支部的党员请战书。最后,可以“中国共产党防控疫情守初心、担使命”为总议题,以真实事迹升华课堂温度,引导学生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優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看政府响应

疫情出现后,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赶赴抗疫一线,许多省市迅速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政府定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共同梳理政府各个部门的协同应对政策。再以“政府如何在防控疫情中提升执行力、保证公信力”为总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感受政府办事的宗旨和原则,理解政府的作用,从而认同“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三)看八方驰援

疫情抗击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应对能力,也彰显着普通民众的责任担当。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兄弟省市对口支援疫情出现地区的具体事例,分享热心群众和志愿者们的温言善行,分享国际社会赞赏和支援我国防疫抗疫的相关报道。继而,设置“群防群控全国一盘棋”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而涵养家国情怀、提升国家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让法治意识入心:疫情严峻时,批突出问题

抗击疫情期间,一些不合时宜的网络声音、一些令人愤慨的市场乱象层见叠出,严重违背了党中央和政府部门的防疫指示和要求。引导学生明晰违法乱纪问题,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遵法守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一)批网络谣言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民众陷入恐慌,这为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如何让谣言止于我”的探究问题,在向学生阐明造谣、传谣的违法性质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理性;并在说明法律责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敬畏法律的义务,并强化他们有序参与网络建设的责任感。

(二)批市场乱象

在疫情严峻、物资紧缺的当口,市场上医疗用品制假售假现象、民生物资物价哄抬现象、个别企业违规复产现象层出不穷,既影响了公共安全,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对此,教师可以从某个具体案例出发,和学生共同分析其所产生的社会危害,向学生介绍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处理过程,并说明此类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法律责任。这样对法律案件的充分探讨,既是一场生动具体的普法宣传,也能促进学生全面把握依法治国的基本要义。

(三)批人员失职

在各部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个别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针对这类现象,教师可以选取某一具体事件,引导学生在探讨中认识依法行政的必要性,认识政府依法决策和阳光政务的意义,促进学生树立宪法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三、让科学精神发声:疫情持续时,辩防控举措

为了阻止疫情蔓延,各地各部门出台了多项防控举措,有些举措因具有特殊性而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导学生对这类举措进行辨析,有利于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发展辩证思维,发扬科学精神。

(一)辩热点政策

因疫情防控需要,有些地方政府颁布了企业延迟复工的规定。对于这一规定,有网友认为,延迟复工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所有地方、所有企业都应该延迟复工;有网友则认为,延迟复工对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各地应该视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师可以此为话题,设置观点辨析活动,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辩盲从事件

听说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病毒,于是该药品在网上一夜售罄;网传猫狗会传染病毒,于是发生了许多宠物被捕杀事件,等等。这样的盲从事件,缺乏科学依据。教师可以设置讨论活动,让学生谈谈有没有过类似的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这些行为;与学生共同辨析疫情防控中的群体盲从事件,厘清事件背后的作用因素和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树立理性思考、探究真相的优良习惯,进而发展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唯物精神。

(三)辩过激行为

随着防疫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地的防控举措相继升级。有些农村地区封村封路,甚至出现了挖断路基的现象,部分小区禁止居住在本小区的外地返城租户进入,等等。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活动,和学生共同辨析类似防控举措的可行性,既分析过激行为的消极影响,也探讨严防严控的正确选择。在理性分析中引导学生领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建立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四、让公共参与成行:疫情阻击时,倡民众责任

打赢疫情阻击战,既需要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的夜以继日,也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走进这些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一)共建平安社区

除了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城乡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学生志愿者也奋战在一线。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此为背景,结合各地社区志愿服务者的工作,引导学生探讨在群防群控中如何尽己之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得到强化,也为其深入了解村委会、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契机。

(二)守望公共家园

疫情发生以来,有些地方出现了阻挠疫情防控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不少民众主动承担起劝说、告诫的责任。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参与民主监督?如何给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中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些茫然。所以,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法治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三)投身公益慈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为防控疫情,各地企事业单位捐资捐物,各地普通民众出钱出力。教师可以将这样的义举善行引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或分享参与公益事业的经历,以奉献服务的精神感染学生。此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参与公益事业的途径、意义和注意事项等,激发学生投身公益慈善的热情。

疫情防控,是学生耳濡目染的真实生活情境。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充分挖掘、适当整合其中的教学资源,并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深入本质的思政问题引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使其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堂关于疫情防控的思政课,我们必须尽力上全、上透、上活,指引学生深刻理解、科学认识、尽力参与。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思想政治教育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前线(2020年3期)2020-03-13 15:08:37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前线(2020年3期)2020-03-13 15:08:37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 08:10:15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 08:10:15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 08:10:15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治理研究(2020年2期)2020-03-13 08:10:15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