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玲
材料作文在高考中占据了重要比重,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位不可动摇。材料作文大多会要求自选文体,但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偏重于写议论性文章。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包括深刻的主题、清晰的结构,还要有文采,能灵活引用典型事例,对事例的分析也比较到位。灵活运用各种事例,才能让文章亮点突出,获得更高分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引用事例的技巧,需要不断努力,探索科学的方法。
一、灵活引用事例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事例证明观点、阐明道理非常重要,有利于同学们摆脱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走上写作学习的正轨,闯出一片新的学习天地。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可以从“文”和“质”两个层面掌握灵活引用事例的技巧,打开写作思路。
1.对文采性事例的引用
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同学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作文分数,在写作时习惯堆砌华丽的辞藻,忽略文章的质量。还有很多同学在叙事时语言枯燥乏味,文章没有任何亮点,也没有“嚼劲”。倘若能够在写作时巧妙运用典型事例,就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具吸引力,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1)巧用参差句式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可灵活采用句式,适当变换句子节奏,让语言抑扬顿挫,增强文本的可读性。
如一同学在“适合自己才最重要”这类主题文本的写作过程中,对“唐山十三兄弟”这则素材进行了创新运用,写道:
苍鹰之所以能够在广阔的蓝天自由翱翔,是因为有一双适合飞翔的翅膀;骏马之所以能在广袤的草原奋力奔驰,是因为有一双适合奔腾的双腿;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唐山十三兄弟,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在他们心里灾区才是他们的天地,他们认为救援是命令,是快速行动,是救人于水火。
在引用“唐山十三兄弟”这一典型案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用苍鹰搏击长空、骏马驰骋草原顺势引出主人公,并详细叙写了人物的事迹和贡献,表达了敬仰和赞美之情。
(2)巧用设问句式
设问是一种很常用的修辞,先抛出问题再给出答案,能让写作思路一目了然。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设问句,不仅能点明主题,还能更好地突出作者的观点,确保写作获得更突出的效果。
如一位考生在拿到“拼搏是成功的良药”这个主题时,联想到铁人王进喜,在文中写道:
他是谁呢?他是被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称赞的人;他是谁呢?他是画像与雷锋、焦裕禄等人并列的人。他就是铁人王进喜,他打破了钻井记录,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段用两个设问句介绍了王进喜的生平事迹,也在层层递进的设问中让王进喜的名字“浮出水面”,最后点明了“拼搏才能成功”的主题,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有了深刻印象,突出了中心。
(3)巧用排比举例
排比句不仅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运用排比修辞能让论述更有说服力,让论述亮点更突出,更直观明了地表达情感和观点,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一位考生在论述“适合自己才能获得更大发展”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写道:
《时间简史》是史蒂芬·霍金呕心沥血的著作,《人间喜剧》完美地传达了巴尔扎克的心声,耗时十几年之久的《史记》提升了司马迁的人生境界……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等都因为找到自己的路,找对了自己的战场,才闪闪发光,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作者灵活借助排比句式,列举了《时间简史》《人间喜剧》《史记》三部经典著作,写了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位伟人的事迹,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主题更加突出,排比句式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4)巧用名句串联
在写议论文时,把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文本需要整合在一起,串联成系统的文章,能够增强文本之间前后的联系,让文本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增强文章的美感,使得作文的亮点更加突出,获得更理想的作文分数。
如一位考生为了证明“合适才是王道”的观点,以陶渊明的典型事例为支撑,写道:
你了解自己,深知自己不擅玩弄權术,仕途不是你唯一的追求,所以你整理行囊,喝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酒,走在“实迷途而觉返,觉今是而昨非”的路上,迈进了属于自己的菊花园,闯入了理想中的桃花源,过上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生活,逍遥自在,成为最真实的你。陶公啊,因为这条路适合你,也属于你,所以你走得坦荡、走得坚定又长远。
作者在此片段中引用了很多陶渊明的名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等,说明了陶渊明走了一条正确的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点明了主题。名句的串联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引用个性化事例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也有了一些写作素材积累。然而,要让作文脱颖而出,仅列举出素材还不够,还要对素材进行分析,并融入真情实感,表达感悟和看法,使之成为个性化的事例,从而让文章有独创性。
(1)从多维角度审视
大多数学生引用的事例是千篇一律的,读来索然无味,想让读者更感兴趣,就要从多个角度挖掘素材的内涵和寓意,找到事例之间的交叉点,对素材进行边缘化处理,在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出个性化的材料。
如一位同学在运用“司马迁受累于李陵”这个素材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剖析,灵活运用。
1.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被李陵拖累,遭受了宫刑,他选择了生,这种生,却成为让亲人朋友难堪的生。可流传千古的《史记》证明了这生的价值,得到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司马迁也因此被世人铭记。
2.当李陵被俘降敌的消息传到朝堂,朝臣的表情和心情瞬间凝固了,“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成为最铿锵有力的反问。朝堂上有人闭口不言,有人叫嚷着诛九族不足抵罪。就在讨伐之声一边倒的情况下,太史公司马迁勇敢地站了出来,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不想却惹怒了皇帝,结果被处以宫刑。殊不知,他在老百姓心中仍然是敢说真话、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两个片段虽然引用了同一事例,但角度不同。第一个片段着重写了司马迁忍辱偷生的意义,用“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一句话对司马迁的选择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个片段则着重突出司马迁“敢说真话”。两个片段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素材进行了多元化审视,根据文本的不同主题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使得文本有了鲜明的特色,给读者以启发。
(2)合理改写素材
合理运用素材,才能给文章增添亮点,增强论据的说服力,为读者带来更深刻的阅读体验。然而,大多数素材中的人物都是粗线条的,对典型人物进行概括性介绍,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也只是摘抄,忽略了素材与文本之间的契合。为了让素材更好地满足议论文的主题,要发挥想象力,在尊重原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还原人物的性格,让素材与文本高度契合,为证明论点服务。
一位考生在论述“全面诚可贵,适合价更高”这一主题时,选用了庄子的素材,分别列举了“庄周梦蝶”“濠梁之辩”“钓于濮水”等典故,在运用过程中将人物“复活”了:
庄子因找到了自己的路而迈上人生的正轨,成为令人羡慕的“活神仙”。在雾茫茫的海面上,朦朦胧胧可以看到一叶扁舟,一位年迈的老人正持竿垂钓,他就是放弃了楚相之位的庄子。河水汤汤,庄子静坐舟上,坦然自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适合仕途,否则,庄子只能是一个官场“使徒”。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走上属于自己的路,才能怡然自得,乐享人生。
作者在运用这一事例的过程中,在没有改变素材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做了调整,让故事的“枝叶”更加茂密,通过“复活人物”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更有画面感,也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让作品更具韵味。
二、灵活分析事例
在写议论文时,不仅要引用素材,更要分析事例的内涵,增强文本的说服力,为论点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激活读者的阅读欲望。
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了材料的叙述后,还要对材料进行细致分析,灵活运用因果、条件和类比分析法,让事例散发独特的魅力,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一考生在论证“不断探索,方能成功”这一观点时,为了让素材更好地融入文中,采用了因果分析法剖析材料,写道:
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奥地利小伙子,发现一只幼鹅总是跟在自己身后,想了解其中的原因,于是开始了研究,最终在不懈努力下总结出了“铭记现象”,并提出了动物行为模式理论。目前,大力推广的“早期教育”就是这种理论的衍生物。洛伦兹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正是靠着不懈努力和钻研精神,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
作者在运用“铭记现象”这一事例时,先用“为什么”把问题引向深处,接着用“正是”揭示了洛伦兹取得成绩的原因。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细致剖析,可以让论证更加严密,增强论证的力度。
一位考生在论证“有志者事竟成”這一论点时,写道:
明代徐霞客年轻时就有游历山川的意向,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但他的旅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停止,最终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追求和志向,足迹才遍布世界,取得惊人的成就。
文段详细分析了论据存在的条件,点明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运用“只要……以及……都……”的句式,对事例存在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让语段逻辑通顺,特点突出。
例3:一考生在论证“不可感情用事,要任人唯贤”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假设推理的技巧,写道:
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诸葛亮却派“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把守,是因为马谡平时喜欢谈论兵法,也为征服孟获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因为两人关系密切,所以诸葛亮忽略了马谡浮夸的品性,才导致了街亭失守。
作者先引述了街亭失守事例,然后分析了原因,在分析原因过程中,指出了马谡取得的成就,以及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等因素,将诸葛亮“用人不利”的原因讲得很明白,阐明了感情用事的弊端,从而证明论点——“不可感情用事,要任人唯贤”。如此论证,不但能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思考中总结议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在面对写作任务时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