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再现
2022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卷大作文第(1)题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审题指导
“学习今说”,简洁明了:“说”字犹如《师说》之“说”一样,鲜明地显示出议论文标题的特征,肯定是要写议论文;作文要“说”什么呢?“学习”两字就限定了作文论说的话题。还有“今”字,万万不可忽略。标题既不是“学习说”,也不是“学习古今说”,而是“学习今说”,作文就要扣住“今”论学习,也就是要结合现实思考要如何学习,表达对学习的认识和感悟,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标题前面的导入语,引导考生联系教材。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为主题,其中课文《劝学》开头便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单元学习任务之三要求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文章。高考作文题扣合教材,激发考生调动积累,引导考生将中华民族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
题目之后还有提示语,这是命题者引导考生打开思路:“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皆可“说”,还有“等”字,学习的其他方面也可“说”。这给了考生充分的自由。
这道作文题平和、朴实,又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入手不难,但要出类拔萃,须有深刻、独到的思想。
构思示例
误区提示
1. 比较异同,犹如答题。有人就“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来行文,全文都在回答学习古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老生常谈,了无新意。学习要重视积累,要持之以恒,要用心专一……全文论说的,是在《劝学》中就有的,至今已觉不新鲜。
3.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一篇短文,论说关于学习的许多方面,但都浮浅得很,不能深入下去,不能给人启迪。
下水文
学习今说
北京市十一学校 雷其坤
“学不可以已”,君子“善假于物”,古今皆然。古往今来,新时代学子,自当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不惟遵“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有益古训,更须着眼当下,建构致用。
何为建构致用?简而言之,就是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发挥作用。犹如联散珠而成美项链,串山楂而制糖葫芦;又如厨师将各种食材烹饪成美味佳肴,建筑师以钢筋水泥建造出高樓大厦。
为何建构致用至关重要?大致说来,有如下两端。一是建构致用能提升学习效率。随着年岁渐长,学历递增,学习成果不断积累,建构致用就显得越发重要。如果任由其在头脑中零零碎碎或杂乱堆积,则凌乱无序,需要时无法快速提取。只有将相关内容有机关联,相关知识结构化,方能越学越活,富有成效。二是建构致用能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学习不为装点门面,而重在解决问题甚至经世致用。融会贯通才能活学活用,建构致用方能生长智慧。阅读比万·贝克的小说《风蛇》,明白好奇心的危害,阅读卡梅隆的演讲词《好奇心的力量》,理解好奇心的积极作用,还可以阅读费霞的《好奇心的双刃性》,学会审辨思维。这样融会建构,能形成对“好奇心”的辩证认识,写相关作文自然能从容应对。学习而不知建构致用,饱学之士也只是“两脚书橱”。
那么,如何有效地建构致用呢?
首先,要强化建构致用的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建构致用的意义,才会在学习中自觉、努力地去追求。文化经典《论语》,因为是语录体,正如李零所说“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在通读的基础上,可就“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贤”“士”“友”“君子”“小人”“中庸”等主题梳理整合,写成议论性的文章或者学术性的小论文。这样积极融会建构,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有助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其次,要勤于思考,掌握建构之道。建构致用并非易事,须下一番功夫。不同文本可相辅相成,形成强化、补充、深化等关联,或相反相成,形成对立、对比、矛盾等关联。学习李清照《夏日绝句》,可以关联杜牧《题乌江亭》和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等诗,还可以关联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以及《不以成败论英雄》等文,从而全面认识项羽这个形象,通过审辨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建构致用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王国维摘取佳句而成治学三境界,鲁迅塑造人物“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都是建构致用的典范。融会贯通见功力,巧妙建构显神奇。
第三,要立足现实,联系当下。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较大,死读书、读死书不合时宜,要让古诗文“活在当下”才好。学习孟子影响深远的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联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思考: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困窘之中,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穷亦兼济天下”的情怀,难能可贵。当今世界,联系密切,环球同此凉热,难以“独善其身”。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穷亦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暴发,武汉封城,35岁的武汉快递小哥汪勇毅然决然地驾车接送医护人员,成为受人敬仰的“平民英雄”。这样建构致用,体现现实意义。
当然,建构不只是“做加法”,有时也要“做减法”:善于建构,丑树根可化为艺术品,玉璞中琢磨出和氏璧,大理石雕刻出维纳斯……
蜘蛛吐丝妙结网,燕子衔泥巧筑巢。虫鸟尚且如此,莘莘学子更当致力于建构致用。不会建构致用,学习事倍功半;学会建构致用,学习事半功倍。
现身说法
“学习今说”关键是要扣“今”而“说”,体现强烈的现实意义。想到有学生苦恼:语文学习无边际,想要提升很困难,有什么妙招?有家长疑惑:孩子读了不少书,语文成绩不突出,这是为什么?窃以为,症结在于学习中忽视了建构致用;学习重视建构致用是解决问题的良策。那么,何为建构致用?为何建构致用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建构致用?这自然是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按照“何为”—“为何”—“如何”的思路,分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不说空话套话,力求切中肯綮,给人启迪。“为何”又分两个小层次,“如何”则分三个小层次,这样文章整体就如金字塔一样稳固。为了深入浅出展开说理,在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刻意多处使用比喻论证,增强了议论文的生动性。
佳作展示
学习今说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二 尹钰沨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代在进步,学习途径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日新月异,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依然是学习的两大主要途径,但具体路径与方法与传统已有显著不同。
读万卷书是学习的基础。随着时代的進步,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书籍不但领域更广而且来源更多,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使相关方面的书籍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弥补了古代中国对于此方面记载的空白,使书籍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与全面。除此之外,由于当今世界紧密相连以及翻译工作的进步,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来自古今中外的名著,这大大拓宽了书籍来源的渠道,使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面对新时代提供的丰富选择,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阅读与学习,不给自己设限。新时代需要的是全方位人才,博采众长的人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拓宽视野,对不同领域的书籍都加以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这样有利于发挥知识之间的联动作用,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促进学习系统化、整体化,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认知。
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新时代的学习还须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主要包含输入内化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名胜古迹的参观、对名川大山的游览等属于学习的输入阶段,通过身临其境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新境界。例如通过参观国家博物馆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了解当时青铜手工制造业的繁荣与青铜器的礼乐内涵。如今,许多学校开展的游学活动,正是行万里路的体现。通过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拓宽课堂的边界、打破书本学习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完成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认识飞跃。在经历了学习的输入阶段后,还应在行万里路中吧所学用于实践。在新时代,学习的输出阶段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上,如志愿讲解、实践研究、山区支教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学习内容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从而形成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认识。因此,在读万卷书后,应善于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在行万里路中增长知识,深化学习成果;而非局限于书本,将理论与实际、书籍与现实隔离。“本本主义”背离了学习的初衷,只有在行万里路中检验并发展真理,才能步入学习的最高境界。
由此观之,与往日相比,新时代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条件,万卷书的领域更广、来源更多,同时为行万里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中不断学习与进步。
点 评
相对于绝大部分就学习“有字之书”而立论的作文而言,本文的亮点在于视野宏大,将学习“有字之书”与学习“无字之书”结合起来思考,立论高远而有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学习有“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两大途径,行万里路又分输入内化与亲身实践两个方面,强调学子应当抓住机遇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中不断学习与进步,给人启发。